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所谓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缺陷。

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就是支持和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虽然我国的公共财政管理已具雏形,然而,我国在建立公共财政,用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计划财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供养范围过大,包揽过多,特别是对那些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延伸干预过多,大大超出了政府职能范围和财力承受水平。

相反,应由政府承担的一些社会公共需要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保障,却让市场竞争主体去承担。

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将财政支出逐步向重点领域倾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

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财政预算的约束力逐步下降,财政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重点支出的需要,教育、农业等发展领域的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相反,大量的资金却被用于许多非重点领域,导致财政对国家重点支出项目难以实施更加有力的资金保障。

3.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

政府收入机制的不规范突出表现为税收的费化和收费的“越位”问题严重。

社会公共权力缺乏相应的制约,导致众多公共权力机构直接介入分配领域,严重影响相关领域正常运行。

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现象屡禁不止,公共秩序得不到保证,公民的权利更无从谈起。

税收“缺位”和收费“越位”并存的现象,必将直接导致收费规模的扩张和政府收入机制的混乱。

同时,也将严重影响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保障来源。

在正确认识公共财政体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同时,运用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手段,去缓解解决体制中的缺口和不足,是必要的,这对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应对这些问题,相应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1.财政资金应突出公共性,逐步退出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凡是市场办得了、办得好的,就不应该由政府承担。

但长期以来,财政职能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一方面财政过多的干预市场,本应该有市场自身调控就能做好的领域,却由于政府财政的介入,妨碍了市场正常地运转;另一方面,那些本应该由政府去做、去实现的一些事情,反而因为财力“缺位”而没有能力做到或做得不好。

所以,今后财政资金需逐步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转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方面来,逐步提高财政对教育文化、科学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

2.科学界定和规范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

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是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和支出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要把重点放在解决财政供养人口过多、对一些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包揽过多、不合理的补贴和投资过多问题。

通过改变财政对经济发展干预的方式,逐步减少并逐渐取消财政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集中财力,保障科学、文化﹑教育、社保、农业、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出需要。

3.积极推进公共财政的管理手段。

这是公共财政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

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加强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手段,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这项制度也是现阶段有效节约财政开支最直接的办法。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政府采购试点工作,效果十分明显。

所以,今后,
应逐步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各类办公用品、公共设施、大型会议及有关劳务等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向社会购买,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所以,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二者要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行公共财政,才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