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教育叙事(二则 )

小学科学教育叙事(二则 )

育苗育心育人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教育案例分析《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让学生知道了植物不用种子也是能繁殖的,让学生关注到“繁殖”的多样性。

上完课后,我想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种植的过程。

作为农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点种植的经验,但是城市的孩子,大多没有这种生活体验,“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所以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从老师的角度,我认为这不光光是一次种植向日葵与多肉的种植经历,同时也是一次“育苗育心育人”的学生实践活动。

“育苗”即这次活动表面的主题——学生亲手种植植物,体验播种、育苗、维护、收获的快乐。

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城镇户口,很少能接触到农业种植。

记得一次语文课讲《四时田园杂兴》的第一句“昼出耘田夜绩麻”,老师问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白天出去干活耕田,晚上搓麻将。

”这看起来是一个笑话,但是却反映出了现在学生脱离农村生活的现实,学生没有见过麻绳,只见过麻将,当然会认为是晚上搓麻。

这次种植活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实践种植的机会。

学生是乐于参与种植的,他们希望看见自己种下的种子一天天成长,最
后开花结果,吃上自己种出的果实。

在育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向日葵与多肉的种植的种植知识,更能了解到不少种植物繁殖的有关的知识。

“育心”即在培养学生用爱心照顾自己种植植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与“恒心”。

养植物的爱心是学生们最突出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感情,但是在充满爱心的同时还能做够有“耐心”,有“恒心”却需要一点点培养的。

在开始种植培训时,我便告诫他们:植物的日常管理与记录需要你们的细心观察,如果不细心观察是发现不了植物的细微变化的;耐心也是你们应该具备的,种下的种子不是一两天就能发芽,小苗也不是一个星期就能开花结果,这就需要同学们耐心等待,揠苗助长会导致植物无法开花结果,甚至死亡;同样,植物的生长过程不是几天就能完成,需要同学们在种植过程中有“恒心”,坚持照顾植物,做好观察记录。

诚然,没有这些是无法让种下的小种子开花结果的,相信学生不管成功种出或中途夭折,都能有所体会。

孩子们在繁殖多肉植物的时候,他们手里捧着一片多肉植物的叶子,如获珍宝,看着他们那样小心翼翼的样子,既可笑又值得呵护。

他们小心的把叶子根部埋进土里,然后又小心的,把土培好。

刚开始,孩子们充满期待,经常去看看他们养的小肉肉。

但是过了几天之后,他们发现这片小小的叶子依然静静
的躺在土里,并没有什么变化,渐渐的他们失去了兴趣,不闻不问了。

过了一周左右,突然有一个孩子跑来告诉我:“老师,我的多肉植物长出了一点点小叶子!”有的孩子听到了,也连忙去看自己的多肉植物,这时他们才发现自己的小肉肉长出来那么一点点不易被发现的小叶子。

这时候有的孩子也发现他们的向日葵也吐出了一点点小嫩芽.....这次活动才刚刚开始不久,我们的向日葵只是发出了嫩芽,我们的多肉植物也只是正处于成长阶段,并没有开花,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生活经验。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实践与创新等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不正满足了我们“育人”的要求吗?学生在种植过程中当了一次自己种植植物的爸爸妈妈,感受到一份责任、体会到一次付出、享受到一次收获,在实践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充分体现了“育人”的要求,让每一个参加活动孩子的人生路上多了一次美好的经历。

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教育叙事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中第三单元中有关植物繁殖的一课. 刚刚上课时我问:“你知道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有几个学生不加思索的回答:“是了,不用种子也能繁殖。

”我又问:“你知道哪些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学生支支吾吾的一种植物也说不上来。

从和学生简短的对话中我发现:学生还是常常会不加思索地接受老师的问题。

对老师的问题仍然缺少质疑的勇气。

面对出现的状况我想:要想培养学生学会。

首先我们要学会用事实,有证据的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节课我又该做些什么呢?接着我又略带批评的说:“你看,你认可了老师的观点,又不能帮我找到证据。

你要是能帮我找一些证据我会感到很欣慰的。

”“我希望大家以后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习有自己的看法要学会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勇敢的质疑。

”导入时我和学生一起观察我自己养殖的多肉植物,目的是:一、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使学生知道植物的繁殖现象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

学会用叶、地下茎、根繁殖植物的方法。

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体验到培育植物的乐趣。

二、让学生通过我的行动感受到我提出的观点是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依据作支撑的,而不是仅仅凭书上的课题就提出了相同的观点。

经过这样一引导,学生开始提问了:“老师,植物不用种子繁殖,那用什么繁殖呢?”“用根繁殖行吗?”用茎繁殖行吗?”在探究《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时,让学生明白,不用种子繁殖,其实就是用植物体上的一小部分来繁殖后代的。

为验证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植物营养繁殖用根繁殖、叶繁殖、茎繁殖。

接着我们师生互动,我出示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

然后让学生根据资料做出总结,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能用哪些方式繁殖,当学生做出总结之后,还要让学生以小小生物专家的身份介绍一种植物繁殖过程。

课后,我和学生一起见证利用“叶子繁殖”。

我们把多肉植物。

把这种繁殖法与用种子繁殖进行对比,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从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勤钻研的良好习惯,日后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想:只要善于动手、动脑,勤钻研就会发明更美好的生活。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种植的过程,但这里的种植不是简单的种植。

作为农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点种植的经验,但是城区的孩子,大多没有这种生活体验,如果要把这节课上成一节纯粹的种植技巧指导课就失去了“科学课”的探究意义。

“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所以本课的设计强调的是“动脑和实践
学科学”。

一、实践之前要动脑。

学生阅读资料在小组讨论时足足花了十多分钟的时间进行交流总结。

让学生更多的发现植物不用种子也是能繁殖的,让学生关注到“繁殖”的多样性。

让学生观察植物,从观察中又发现了问题。

要种植的时候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着研究去种植。

学生这时又是自己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在动手之前老师刻意安排了很多的动脑机会,只有先动好脑了才能去动手。

所以本课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己要如何动手,为什么要动手都已心中有数,自然真正动起手来就手到擒来了。

二、实践之后更要动脑。

我们现在很多的科学课,要想让学生实践,离开教师的引领督促,学生就会半途而废,其实科学课的后续研究并不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安排的好还能起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关键是要能合理的安排。

因此本课在学生种植好后,教师还反复强调后面的管理,提出了一长串的问题:浇水怎么浇?什么时间浇?谁去浇?浇什么样的水?浇多少?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教师事前为学生后续研究做好的充分的安排,考虑周到,学生真正研究起来就省去了很多的麻烦,避免了研究的半途而废。

这样学生经历了一次种植的过程,也经历了动脑,动手,再
动脑的研究过程,研究的意识在脑中生成,探究的技巧得到了培养。

学生日后脑中还有闪出各种各样奇怪的念头,但他们都会用在科学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自己设计,自己研究,自己去寻求科学的真理,从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快乐了。

这节课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在实践中渐渐懂得学会用事实,有证据的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