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价分级管控作业管理制度1.目的对本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的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的风险评价与控制。
3.职责3.1总经理职责“两个体系”建设第一负责人;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风险评价分级管控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两个体系”创建领导小组,明确各级组织、人员职责;“两个体系”创建机构;“两个体系”建设提供人力、资金支持;“两个体系”创建进度;“两个体系”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解决;3.2 安环部职责3.2.1安环部负责组织本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组织风险评价小组,确定较大及重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两个体系”开展工作;“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两个体系”进度及质量要求;“两个体系”有关资料、表格、台账、清单的汇总、审核、反馈;“两个体系”领导小组汇报创建情况;“两个体系”领导小组部署的其他工作。
3.3车间职责“两个体系”开展工作;“两个体系”创建人员名单;“两个体系”进度及质量要求;“两个体系”有关资料: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风险评级和分级等表格、台账、清单的汇总、审核、反馈;“两个体系”领导小组汇报本车间创建情况;“两个体系”领导小组部署的其他工作。
各部门、分子公司、班组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3.4班组职责“两个体系”开展工作;“两个体系”创建人员名单;“两个体系”进度及质量要求;“两个体系”有关资料: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风险评级和分级等表格、台账、清单的识别、汇总、审核、反馈;“两个体系”创建情况;4.工作程序4.1总则—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883-2016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DB37/T 2971-2017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GB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公司制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及技术规范。
危险因素按以下原则进行分类:I级: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II级:近期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III级:将来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IV级: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4.2 风险评价的组织和管理4.2.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在安全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各部门应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同时应鼓励其他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4.3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4.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考虑a.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时状态B.异常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下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的状态c.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出现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状态——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和管理缺陷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因素的根源和性质。
——辨识危险源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
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
4.5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4.5.1 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危害识别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先危害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4.5.2 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活动或操作性质;——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危害分析的目的;——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潜在风险度大小;——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是否符合法规或合同要求。
4.5.3 各部门应首先制定安全检查表(SCL)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对工作活动、工艺操作等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
各单位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识别方法。
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按岗位划分作业活动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划分,或者将以上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
如:开车、停车、设备检修、突然断电、断水、机泵跳闸、正常操作、物料搬运、药剂配制、取样分析、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吊装、动火、承包商现场作业等。
作业活动清单见下表识别设备设施的危害可按下列顺序:厂址:地质、地形、周围环境、气象条件等;厂区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建构筑物;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装置、化工、机械、电气、特种设备等;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工时制度、女工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管理设施、急救设施、辅助设施等。
识别危害之前可先列出拟分析的设备设施清单,见下表4.6 识别危害根源和性质4.6.1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考虑以下问题:——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谁(什么)会受到危害——伤害怎样发生4.6.2 评估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1)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错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2)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3)环境缺陷: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管理。
4.6.3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1)火灾和爆炸;2)冲击和撞击;3)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4)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5)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适宜度、重复性工作等);6)设备的腐蚀、缺陷;7)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6.4 危害识别应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运作、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职业安全健康及环境影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丢失、废弃与处理活动等。
同时也应考虑异常(包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泄漏、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
4.7 评价风险和影响评价小组应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体步骤包括:4.7.1 决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对本公司形象的影响(参考附录1),如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以高分为准;4.7.2 评价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参考附录2);4.7.3 评价风险。
结合所辨别的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风险(参考附录3),风险评价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稍有危险(L×S=1~3)——轻度危险(R=4~8)——显着危险(R=9~12)——高度危险(R=15~16)——极其危险(R=20~25)注:R=L×S—危险性或风险度(危险性分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发生事故的频率)S——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4.7.4 各部门对本部门的生产过程中所识别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对中等以上的风险进行汇总,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安环部。
4.7.5 安全员组织公司评价小组对各部门上交的危险源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本公司范围内的重大及较大的风险,编制重大风险清单下发至各部门。
“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
4.8 风险控制4.8.1 风险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种控制措施的依据,各部门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见附录4)4.8.2 重大风险控制措施: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或)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应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
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接受风险,不需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但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文件,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些措施。
4.9风险控制措施,一般采取以下措施: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4.10 常规性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每年一次,在每年底前进行;非常规活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如拆除、新改扩建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
4.11 安全员每年一次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应用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审。
4.12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主要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4.13当产生下列情况时各部门应及时进行辨识与评价,将风险评价结果及风险清单报安全员。
a.新工艺、新设备技改、技措项目b.法律、法规更新c.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d.相关方要求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5.记录安全检查分析表(SCL)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风险点登记台账清单重大风险清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登记台账附录1: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附录2: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及频率表附录3:风险矩阵表附录4: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值)及控制措施附录5: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简介附录1: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注:如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以高分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