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河北祥盛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河北祥盛复合材料有限公司2019年10月5日修订 2019年10月10日实施风险辨识分级管控管理制度1 目的为了切实做好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提高事故纵深预防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各类事故发生,实现公司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特制订本制度。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在生产活动中所有危险源的辨识及风险分级管控管理。

3 引用文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河北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规定》河北省政府2号令《河北省安全生产条例》《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安监总管四〔2017〕129号《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安监总管四〔2016〕31号)《机械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衡水市深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方案》4 职责4.1总经理是开展危险因素辨识与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该项工作的开展过程及有效性全面负责,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4.2安全管理部门协助总经理,负责危险因素辨识与风险分级管控的组织、督导、协调和考核开展的具体工作。

4.3各处室负责人是本部门开展危险因素辨识与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开展的工作负总责。

4.4安全管理办公室是公司危险因素辨识、控制和管理的主管部门,并对确认的风险进行汇总登记建档与备案。

4.5各处室是危险因素辨识和控制的责任部门,负责对本处室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管理和控制。

4.6各岗位人员是本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分级管控的责任人,负责本岗位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管理和控制。

5 基本工作程序及方法5.1风险点的确定5.1.1安全生产风险点划分原则5.1.1.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划分时应充分考虑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的功能、结构、事故类型、事故影响范围等因素。

对于设备设施较少、功能(用途)单一、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较少但影响范围较大的场所、区域,可作为风险点进行划分,如原料堆场、水泥库、水泵房、仓库等;规模较大、工艺复杂或用途特殊的设备设施、部位应单独作为风险点进行划分,如水泥磨、辊压机等。

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常规的操作及作业活动主要包括日常设备操作、设备加油、卫生清理等日常作业;非常规的操作及作业主要指检维修作业,包括水泥磨维修作业、清库作业等。

非常规操作及作业活动中涉及多类作业项目的,应将具体作业项目再单独作为风险点进行划分,如水泥磨内换衬板作业,涉及动火作业、电焊作业、吊装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在风险点划分时,动火作业、电焊作业、吊装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应再单独作为风险点进行分析。

5.1.2 职业病危害风险点的划分原则:将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岗位及其工作范围内存在职业病危害的设施、部位、场所或区域总和确定为职业病危害风险点。

(水泥磨巡检岗位接触粉尘、噪声)5.1.3风险点排查5.1.2.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应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在本单位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统计表(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及职业病危害风险清单)。

5.1.2.2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a.风险点排查应通过查阅档案材料、现场观察调研、座谈询问等方法,由安全、设备、工艺、电气等专业人员组织开展。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类风险点的排查,应查阅的材料包括企业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设备清单、设备说明书等。

b.操作及作业活动类风险点的排查,应查阅的材料包括设备操作规程、企业以往检维修作业清单、作业安全规程等。

c.职业病危害风险点的排查直接将生产过程划分为供配料、水泥生产及包装、公辅设施单元。

按照单元确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工种)及其工作内容、接害环节、接害种类、接害方式和时间、可能发生的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伤,确定职业病危害风险点及其危险源(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区域。

5.2 危险源辨识5.2.1危险源辨识方法参考《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根据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原因,危险源分为四类,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应对上述四类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

除上述辨识内容外,还应根据《机械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中关于企业较大危险因素的辨识结果,充分识别本企业的较大危险因素。

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类风险点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首先明确操作及作业活动的具体作业步骤(内容)、岗位(地点)以及活动频率,建立作业活动或作业任务清单;然后对作业步骤(内容)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逐一辨识,编制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

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所、区域、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识。

首先建立设备设施清单;然后对设备设施、部位、场所、区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逐一辨识,编制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通过调查和工程分析等方法识别各职业病危害风险点存在的粉尘、化学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接触方式及接触时间、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和职业损害等,完善职业病危害风险清单。

5.2.2危险源辨识范围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或职业危害因素接害岗位及区域,包括:——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存在粉尘、高温、化学物、噪声、电离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或区域。

5.2.3 危险源辨识应充分考虑国家安监总局组织编写的《轻工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中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

5.3 风险评价5.3.1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方法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评价时,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的取值应建立在企业现有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并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

LEC(D=L*E*C)安全风险评价法,即根据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其乘积值D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与等级。

D=LEC式中D-风险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定准则发生事故事件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定准则风险等级判定准则(D)及控制措施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的取值标准(参见附录C)和评价级别,进行风险评价。

风险判定准则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相关方的投诉。

5.3.2 风险分级通过风险评价,得出的1-4级评价等级。

根据公司组织机构层级划分,明确对应的风险等级和管控层级。

D级\4级\蓝色:属于低风险或可接受风险,岗位管控。

C级\3级\黄色:属于一般风险,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B级\2级\橙色:属于较大风险,处室(车间)、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A级\1级\红色:属于重大风险,公司(厂)、处室(车间)、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产整改,需要停产整改的,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5.3.3确定重大风险a.存在以下情形之一者,为重大安全生产风险:——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b.将以下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确定为重大风险:——职业病危害风险值(T)大于32的作业岗位;——存在或产生电离辐射的作业岗位;——存在密闭空间作业的作业岗位。

5.3.5风险点级别确定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4风险控制措施5.4.1控制措施的选择原则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这五类中进行选择。

5.4.2控制措施的实施5.4.2.1工程控制措施a.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如采用下料口自动清堵装置以消除人工清堵这一危险行为;b.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事故排风装置等;c.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d.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危险、危害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皮带输送机头部、尾部安装防护网等;e.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如为防止原料系统出现正压,危害巡检或检修人员安全,将高温风机与尾排风机连锁,尾排风机出现故障跳停时,高温风机自动跳停;f.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如铲车安装声光报警装置。

5.4.2.2安全管理措施a.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作业方案、安全操作规程等,如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制度、水泥磨更换衬板作业方案、清库作业安全操作规程等;b.减少暴露人员、频次、时间,如合理规划作业方案,减少危险作业现场非必要的作业人员等;c.预测预警,如安全生产风险预测预警信息系统等;d.统计分析,如事故、未遂事件统计分析等;e.安全互助体系,如水泥磨换衬板作业时,在水泥磨外部设置专人监护等;f.风险转移(共担),如购买安全生产责任险等。

5.4.2.3教育培训措施a.员工入厂三级培训;b.每年再培训;c.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继续教育;d.作业前安全技术交底;e.其他方面的培训。

5.4.2.4个体防护措施a.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防护耳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b.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c.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d.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