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历程第一小节一、对50年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历程的回顾学生学业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教育评价的改革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当然,也受到人们对评价认识的制约。
因此,对教育评价,乃至于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历程。
崔允漷先生在《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一书中说:“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变革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试图通过不断完善选拔鉴别功能的单一考试的变革来驱动整个评价体系变革的历史。
”50 年来,全国的高考、中考等“高利害性”的考试,还包括各个地区的统考,占据着学业评价政策的核心。
诚然,高考、中考一直在进行着改革。
但是不管怎样变来变去,它始终以选拔和鉴别功能为轴心,这一根本功能没有改变。
所以说,基础教育体系的评价改革,往往是这样的变革的不断的复演。
20 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教育评价政策强调的是考试次数的减少,出题的要求降低等,以减少由于过度强调考试的选拔、鉴别功能,给师生们带来的沉重负担。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对减负,对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除此以外,几乎再没有任何前瞻性的评价方面的改革政策。
这样政策的延续,使得我们的考试更加侧重选拔与鉴别,而这种选拔鉴别性的考试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我们学生学业评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说是深重的。
而且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我们的课堂,甚至于还伸延到课外。
我们来看一道题,这道题是幼儿园升小学的一道入学考试题。
这个题目是这样的:有1到9,九个数,将它们分类,比如说一类是1、3、5、7、9,另外一类是2、4、6、8。
这是以奇偶数为标准分类的。
问:如果把数字分成三类,分别是“1、3、7、8”,“5、9”,“2、4、6”,这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呢?我们初看这个题目,都感觉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当我们看到答案之后,更觉得啼笑皆非。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1、3、7、8,是读第一声,5、9是读三声,2、4、6是读四声。
这样的考试,通过纸笔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仅在我们的小学、中学的课堂上出现,并且还前移到了幼儿园升小学的考试当中。
这样评价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片面地追求标准化答案,片面地关注书面测验等。
在这样的考试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评价后,学生的成绩还要被晒出来,和其他同学进行排名比较,这样的排名还会影响到他在教室中座位的次序。
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样的评价最终只能让学生一次一次地获得挫败感,甚至感觉到对学习的厌倦。
学校老师为了追求高分,追求评价的好结果,于是对学生进行强化的机械训练。
这种强化的训练,不能不能使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长足进步,有时甚至束缚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曾经在一次表演中当众遭受了滑铁卢。
有一天他做表演,有人上台给他出了一道题。
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了车站,有87人下车,65人上车,又一站,下去了49人,上来了112人,再下一站,又下去37人,上来96人,再再下一站,又下去74人,上来69人,再再再下一站,又下去17人,上来23人……出题的人话刚说完,心算大师便不屑地答道,“小儿科,告诉你,火车上一共有……”,他刚要说答案,那个人赶忙拦住他说,“不,我是请您算出,火车一共停了多少站”。
阿伯特·卡米洛呆住了,这组简单的加减法成了他的滑铁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就是束缚思维的灵活性,使人的心理活动变得刻板僵化。
如果把这样的束缚人思维灵活性的训练用到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最终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通过对50年的回顾,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我们的学生学业评价是随着高利害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评价的结果就是课堂上老师教得过死,学生学得刻板,评价评的是分,而不是人。
第二,这种学业评价体系,无法完成对学生全部学习结果的测量。
学生在学校不仅仅学知识,同时还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校要培养学生好的思维品质,学习要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而以往的学业评价体系,只能单纯地测量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达成情况,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品质,则是无法测量的。
第三,这种学生评价体系,过分地强调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弱化了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对高分的一味追求,教师和学生都极力地想通过纸笔测试获得更高的成绩,于是对纸笔测试涉及的知识进行强化的记忆,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从刚才讲的心算家的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人的思维一旦受到了某种束缚,或者说只关注到了问题的一面,那么他对问题的其他方面,可能就会有所忽略。
第四,这种学业评价的结果是以单纯的训练替代教学,课堂成为了练兵场,学生成为了记忆机器。
在近些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了鉴赏题。
于是,一些老师就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解答鉴赏题的训练,老师训练的内容,是解答这类题目公式,而不是进行鉴赏的思维方式。
在答题时,学生依照老师提供的所谓公式生搬硬套,不能把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分析和运用在试卷上展示出来。
第五,由于过分地追求这样的高分,由于用片面的评价替代了对学生学业水平的全面评价,所以师生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非常沉重的负担。
每天老师想的是如何要提高学生的分数,学生想的是考试我会得多少分。
综合上面的几点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前50年我国基础教育学业评价改革的历史,只不过是大规模考试的变革史。
难怪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要回答钱老的这个问题,评价制度改革应该纳入其中。
只有改革我们的评价体系,才能够更全面地育人,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第二小节二、学业评价改革的现状可以说,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世界各国的教育界也都期望通过评价的革新,一方面更好地进行人才的选拔,另一方面发挥它的导向作用,来促进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应该说,中小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和重大难题。
对于评价制度的改革,政府在政策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要求。
2002年12月,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精神,制定下发了《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通知”明确提出,现行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过于单一。
“通知”要求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对评价目标、措施与方法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通知”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使评价的改革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政府教育部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研究部门同时也加强了理论的研究,有些研究者已经在理论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简单来说,学业评价就是以我们现行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搜集学生在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进行具有价值的判断的过程。
我们从学业评价的概念出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业水平不完全等同于学生的单科学习成绩,它的范畴要比学习成绩范畴要大得多。
它不仅仅包括学生对于知识与能力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水准,同时还包括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学生所处的一种状态。
对于新的评价系统,我们要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成就,除了过去一直强调的知识技能以外,还应当关注诸如问题解决、判断性思考、有效交流、团队工作等高层次的能力。
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是多元的,而不是单维的。
第二,评价不是简单的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和比较。
还应当对学习产生有益的影响,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理解的追寻,促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反思性的独立的学习。
评价的目的不是排名,不是比较,不是选拔,不是甄别,而是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最终的目的。
第三,评价不应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
换句话说,学生在评价当中,应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不仅仅是一位被评价者,还应当是评价者。
也就是说,评价当中要包含着学生的自我评价。
第四,评价应当运用情境化的、复杂的、挑战性的任务,而不能运用去情境化的、碎片化的、基于事实的回忆的任务。
我们需要的是多种多样、不拘泥于纸笔测试的评价的方法。
进行评价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这样的功能。
要想实现这样的评价功能,我们要构建两个评价体系。
第一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第二个是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在这样两个评价体系当中,评价的要求和内容各有所不同。
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来重新确定学生的评价内容,运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我曾经到过一所学校,那所学校对学生个体和班级,都收集了成长的记录。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成长记录,班级也有成长记录袋。
在成长记录中,不仅仅记录了学生认知上的变化,比如说包括学生的成绩单,也包括学生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实践记录,同时还包括学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取得的成就,比如奖状,甚至还包括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一些小的文章、小的体会。
学生把这些成果都放进自己的成长记录袋,最终在学生毕业之时,用成长记录袋来描述自己的成长过程。
通过对自己经历的梳理,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这样的学生评价,不仅仅是拿学生的记分册作为评价的依据,同时还关注到了学生的各个方面在学校所获得的成就。
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地被这种成长记录激励着。
同样班级也有“班级成长记录袋”,记录着班级当中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历程、进步的过程。
这样一个班级,或者说这个班级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要为自己的班级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这同样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激励的办法。
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学生评价的内容,要确定评价标准。
学科评价的内容和标准,首先要以各科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确定具体的评价的内容。
除了学科的学习目标以外,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般性的发展目标。
比如说学会学习的技能,扩充并整合知识的技能,沟通技能,思考和推理的技能,合作技能等,还有他的社会责任感的发展轨迹。
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内容的构成,既包含学科的学习目标,也包含着一般性的发展目标,这样一种评价对学生来讲是客观的、多维的、科学的,并且是一种综合的评定。
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如何“立体地”评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