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观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观
一、“以人为本”的评价观
“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同时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上。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生活状况和教育条件、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学生在知识积累、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生评价都忽略了这一点。

教师总想把学生训练成符合自己要求的标准件,他们没有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别进行认真考虑,教学评价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而是统一标准、统一要求。

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千篇一律的,他们失去了鲜明、生动的个性,也失去了对民主、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因此,新的学生评价观应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强调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做到全面与差异相结合,基础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尽可能地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力火花,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观
学生评价有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甄别等功能,而这些功能都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未完成”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人,具有鲜明的发展性。

在他们的身上,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这是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应加以引导从而促进其发展,通过教育不断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长点”,把他们存在着的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发展性评价就是旨在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学生评价。

发展性学生评价主张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并努力通过评价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美、更远大的方向前进。

发展性学生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新课程下的评价观
——“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还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重视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等。

这种评价作为选拔、区分学生的惟一手段,追求的是对所谓“适合教育的学生”的选择性功能,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怪胎”,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观念,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二、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三、在评价的方法上:(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

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

这种评价缺乏对于个人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的适当评价,不利于肯定学生个体的成绩。

个人内差异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之间成绩与能力差异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出的前后纵向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依据,也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等;(4)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

绝对评价是对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或“达标”的程度所作出的评价,也被称为“标准参照评
价”。

这种评价过于重视统一性,忽视了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我们提倡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促进所有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科学的学生评价观
学校对学生评价进行改革,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但传统的以考试分数论乾坤的评价方法仍然存在,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只限于学习成绩,特别看重成绩排名。

受此心态驱使,大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只会感到失望,因为成绩排在前列的毕竟是极少部分人。

家长的失望情绪不仅影响其家庭教育的积极性,而且会形成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牺牲品德培养的错误认识和做法。

还有家长因孩子学习平平,丧失信心,对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漠不关心,影响了家校沟通,更影响了孩子的发展与成长。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居第一位的,据有关资料统计:学生所受教育50%来自于家庭,30%来自于学校,20%是来自于社会。

可见,如果学校在学生评价上不能取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将遭遇很大阻力,效益将大打折扣,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学生评价观是在学生评价改革实施过程中需重要解决的问题。

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之后,各个学校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实施了多元评价,全方位关注学生的成长。

要让评价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首先应该就学生评价改革问题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充分宣讲,从国家课程改革的宏观政策、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到学校对学生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具体做法等都应一一详细地给家长做解读,让家长明白评价改革的政策性、迫切性、重要性,从而更新自己的评价观念,改进自己的做法。

其次,学校在组织对学生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评价时,要不断地发现每个学生在各个方面的闪光点,及时把学生各个方面的奖励情况、进步情况以喜报的形式通知家长,使家长淡化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感受到学校对孩子的全面发展的重视,看到自己孩子的希望,逐渐形成正确的成才观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增强对孩子的教育信心,拉近家长和孩子和老师和学校的距离。

只有家长树立了正确的科学的学生评价观,学生的评价改革才能如虎添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