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第2期(总191期)中国工业经济China Industrial EconomyFeb ,2004No 2企业改革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董俊武1,黄江圳2,陈震红2(1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 武汉大学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组织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
在分析了能力的知识构成,并提出企业能力改变的18种维度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动态能力的演化主要是围绕变异、内部选择、传播和保持四个阶段循环进行。
在循环过程中,交织着认知性努力与行为性努力,并且不断进行新的经营惯例的产生与运用,整个过程是一个学习性惯例过程。
[关键词] 动态能力; 组织知识; 惯例; 组织学习[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4)02-0077-09自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 企业核心能力 (1990)一文发表以来,能力理论的分支 核心能力(C ore Competence)理论得到了重视和快速的发展。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核心能力的局限性浮现了出来。
巴顿(Leonard Barton)于1992年提出了核心能力存在核心刚性的问题。
核心刚性的存在使得核心能力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有可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包袱。
核心能力的局限性使得能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理论得到了发展和重视。
提斯等人(Teece&Pisano,1994)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认为动态能力是 企业整合(Integrate)、建立(B uild)以及重构(Reconfigure)企业内外能力(Competence)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Ability) ,并在1997年提出了著名的动态能力框架。
温特(Winter, 2002)提出的基本能力的定义则为动态能力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动态能力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组织的动态能力能够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战略框架强调了以前的战略观所忽略的两个关键方面: 动态 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 能力 是指战略管理在更新企业自身能力(整合,重构内、外部组织技能、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
目前,对动态能力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该理论的一个弱点就在于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创建、发展以及重构过程的研究不足。
因此,本文将试图建立一个基于组织知识的动态能力的建立与演化过程模型。
一、能力的知识构成与改变维度能力可以被看做为企业知识的集合。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为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必须更新自己的能力,而提高和更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技能的获取、知识和诀窍的管理以及学习。
动态[收稿日期] 2004-01-02[作者简介] 董俊武(1977 ),男,湖北荆州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黄江圳(1974 ),男,四川成都人,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陈震红(1976 ),女,广东茂名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能力是指企业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的能力(Teece,Pisano&Shuen,1997),而改变能力的能力的背后就是知识。
组织知识是动态能力的基础。
企业之所以要改变自身的能力,是因为隐藏在能力背后的知识不再适合环境的变化。
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
改变能力的结果是企业建立了一套新的知识结构。
兹奥罗与温特还从组织知识演化的角度认为 动态能力是一种集体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态能力,企业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性惯例,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 (Zollo&Winter,1999)。
1 能力的知识构成从知识的可见度出发可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或缄默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显性知识可以被准确地加以描述,并且可以通过知识的编码(Codify)而存在于组织的程序、操作手册中。
隐性知识来源于经验,很难被加以描述,是一种潜意识的理解和运用。
隐性知识常被认为是组织能力不可模仿的来源并通过在学习上的投资可以转化为显形知识。
从知识的载体出发可以将知识分为: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以及组织之间的知识。
其中所谓组织知识是指有关组织信息、过程、价值和信念的集合,它来源于个人知识而又超出个人知识,并为一个组织所特有(戚永红,宝贡敏,2003)。
赫德伦和野中(Hedlund&Nonaka,1992)认为,企业中知识演化的关键过程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变以及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变。
按知识在企业能力中的作用可以分为特殊性知识(Specific Knowledge)、整合性知识(Integrative Kno wledge)以及配置性知识(Deployment Knowledge)(Nielsen,1997)。
特殊性知识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如技术或者科学原理,它存在于企业的内部与外部,表现为清楚的文字形式。
同时,企业能力需要能够将许多领域的特殊性知识整合起来的整合性知识。
如果特殊性知识以及整合性知识不被用来创造经济上或者商业上的价值,它们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因此,一种有价值的企业能力需要能够开采、使用以上两种知识的知识 配置性知识。
特殊性知识与配置性知识都以缄默的形式存在于企业内部,并只能在组织内部扩散与分享。
2 能力改变的维度当构成能力的三种知识发生变化时,企业的能力将发生改变,这展示了能力的三种知识维度。
我们可以沿着它们对企业能力的变化进行讨论。
而根据变化幅度,知识的变化可以被分为:没有变化;小幅度的变化;大幅度的变化(见图1)这三种情况。
沿着能力的特殊性知识的变化轴与整合性知识的变化轴所构成的平面进行分析。
该平面包含了9个不同的区域,可以用来辨识整合性知识、特殊性知识与企业能力之间的变化关系。
由于在某个领域的科技取得了进步,使得在这个领域的特殊性知识有更新的需求,从而导致了特殊性知识的变化。
同时,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的流程出现使得整合性知识同样会发生变化。
特殊性知识是构成企业能力的最基本知识,它一般属于显性知识,很容易被识别、说明和转移,可以从企业外部的资源中获得。
能力发展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将新的特殊性知识整合进现有的能力中,或者是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特殊性知识(新的与旧的特殊性知识)而建立一种新能力。
从图1可以看到,企业能力可以在特殊性知识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其整合性知识而发生变化,如 小重构 和 主要重构 两个区域。
而当特殊性知识发生变化时,企业能力中的知识基础被替代。
随着特殊性知识变化幅度的加剧,替代在能力的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而当特殊性知识和整合性知识都发生大幅度的变化时,产生的是一种新的能力。
在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中,配置性知识所起的作用是配置能力,以使能力充分地创造价值。
因此,配置性知识发生变化多半是因为需求(如顾客的需求)发生了改变。
通过配置性知识的变化轴与特殊性知识的变化轴或者是整合性知识的变化轴所形成的平面,可以描述企业面对的这种变化。
图1包括了在特殊性知识或者整合性知识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能力被企业用一种新方式加以运用,从而扩大了能力的运用范围,如 增进使用 和 扩大使用 两个区域。
被称为 调整 的区域代表了企业惯例小的改变,是一种能力逐渐更新的典型例子。
追寻效率 代表了企业能力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仍然能够满足已经存在的需求的情况。
新游戏 则表明企业将发展一种完全新的能力。
新游戏 代表的是一种最复杂的情况,而 调整 则代表了相对简单的情况。
图1 知识与能力的变化资料来源:在Nielsen, A.P.(2003)的研究基础上改进而来。
3 启示图1根据企业能力中知识的变化情况,将企业能力的变化归为18种类型。
每种类型有其各自的特点,需要在实践中区别对待。
图1也可以看做为企业在改变能力时所面临挑战的集合。
导致企业能力改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也可能是需求变化的推动作用。
如果是技术方面的因素导致企业现有能力发展、改变甚至是重构,应首先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特殊性知识的变化上,然后再对整合性知识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
因此,图1中特殊性知识变化轴与整合性知识变化轴所构成的平面对技术变化所导致的能力改变具有指导意义。
如果是需求变化引起企业能力的改变,那么应当首先分析对配置性知识的改变要求。
图1中配置性知识变化轴与特殊性知识变化轴以及整合性知识变化轴所构成的平面可以用来辩识企业能力变化的维度。
二、动态能力的演化过程在企业能力的知识构成及其变化的知识维度的基础上,我们将结合组织知识的演变过程,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产生、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同时,一些国外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兹奥罗和温特(Zollo&Winter,1999)从组织惯例出发,探讨了组织动态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组织知识与动态能力的演变主要是围绕着产生变异、内部选择、传播和保持这四个阶段循环进行。
1 变异组织知识是在一个递归的循环圈中经过一系列连续的过程进行演化的。
组织知识循环的逻辑起始点是产生变异的阶段。
而变异建立在外部刺激(如竞争对手的创新、基础科学的进步、法律制度的改变等)与企业原有惯例所产生信息的联合的基础之上。
在这个阶段,个人或者群体对如何使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或如何面对新挑战产生了一系列想法。
这些想法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并部分以缄默的形式存在,此时知识处于探索阶段。
在组织知识产生变异的阶段,环境发挥了提供刺激和提供物质支持的作用,但组织知识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认知性的过程来发展。
在变异的过程中,组织战略、对刺激的反应力、对外部知识的吸收力和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组织战略为企业能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动态能力的建立需要对企业战略方向的明确说明,而一个崇尚创新的战略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
二是对外界刺激和内部反馈的反应力对企业及时产生新方法具有决定性作用。
如果企业不能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反馈,那么能力的改变根本不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即使企业能感知到变化,但若不能对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那能力的改变也会被拖延,从而使企业通过动态能力不断创新而抢先于竞争对手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在执行上受阻。
三是企业要改变其现有能力就必须不断吸纳外部知识,尤其是特殊性知识。
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即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它是构成企业动态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企业知识产生变异的阶段,新知识的获得为变异提供了基础,也限制了企业能力改变的方向和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