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一1.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交流“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的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背诵并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美好情感。
重点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悟古诗《过故人庄》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1.在阅读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1.交流平台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这一原则,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时要‘读进去’‘想开去’”,即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联想,从课内联想到课外。
2.词句段运用把握教材特点,挖掘课本资源,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和仿写多个环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1)多种形式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尝试仿写排比句,把句子写生动、写具体。
(2)通过对比朗读含有分号的句子,体会分号在排比句和说明性文字中不同的用法。
(3)“语文即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路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日积月累“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这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领悟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1.预习提纲(1)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观察花卉,搜集老舍先生写的文章以及其他作家描写草原风光的作品读一读。
(2)学生走上街头,认路牌,拍下印象最深的路牌,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2.多媒体课件各种花卉和路牌照片,古诗《过故人庄》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领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一、交流平台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的阅读成果和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课件出示:阅读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以《草原》为例)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主客相聚)……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主客惜别)4.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小组内讨论、交流。
5.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汇报。
6.全班交流,评价。
(表达是否清楚、完整)7.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
课件出示: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8.你还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以《丁香结》为例)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9.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你还联想到了哪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等)先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10.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还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
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景物更加有生气、有神韵。
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还了解了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的方法,可以运用到今后的习作中。
课件出示:1.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2.从课内联系到课外。
(移情体验,融入感受)【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这一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阅读的方法:阅读文章时,要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
在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时,有意识地由课本延伸开去,从一篇到多篇,从课内至课外,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把学生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二、词句段运用(一)排比句1.自由读题,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品读第一句,课件出示: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有什么特点?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说一说: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是否恰当。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纳: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句,诗人借花来表达人间真挚美好的情感。
(3)议一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看是写芳香的花儿,实际是诗人借花喻人。
预设2:诗人用花的语言写了花的用途,排比句使语言描写更生动,更富有诗意。
……(4)教师小结:诗人纪伯伦用排比的句式来叙述花,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美好感情的寄托,使得语句更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
4.品读第二句,课件出示:对比读: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
(1)对比读,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第一句是排比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2)出示课前收集的漓江的图片,图文印证,概括漓江水的特点。
(静、清、绿)(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4)教师小结: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形象、具体地描绘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5)仿写: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课件出示:仿写:校园的花真多啊,;校园的花真艳啊,;校园的花真美啊,。
5.品读第三句,课件出示: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学生自学,做批注,和同学讨论感受,体会排比句的精妙之处。
(2)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排比句,突出了野花的美和多)(二)分号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1)读一读: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2)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3)议一议:句中的分号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
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评价对分号的理解是否正确。
4.教师相机归纳:第一句是排比句,分号表示一个停顿,分隔两个或三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
第二句写了风形成的原因,所以用分号把两种并列的现象“空气热、空气冷”分隔开。
(三)路牌1.课件出示:2.学生自由认读路牌,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1:路牌的作用是告诉人们地点。
预设2:路牌由拼音、汉字和路程公里数三部分组成。
预设3:路牌的每个拼音字母都是大写。
……4.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见过的路牌是什么样的?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路牌的照片,同桌互读,还可以请别的同学一起来认一认。
5.比一比:看谁认得的路牌多。
6.想一想:我们的姓名该怎样写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指名发言并归纳:姓名的首字母要大写,其他的字母小写。
7.教师小结:路牌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地点,认识路牌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读路牌。
注意路牌的拼音字母全部要大写,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只需要首字母大写就行了。
【设计意图】词句段运用的环节设置了三道题目,分别指向“排比句”“分号”和“路牌”。
前两道题目,旨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熟练运用分号把并列关系的分句分隔开,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这一环节,重在教会学习的方法,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分号在并列句式中的作用,最后在“读写结合”的环节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第三道题目,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路牌,构建语文与生活联系的桥梁,达到训练的目的。
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朗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感。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名诗。
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写出了旅途中的愁思。
让我们一起背一背吧!(学生诵读古诗《宿建德江》。
)2.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孟浩然的名篇——《过故人庄》,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呢?从这首诗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走近孟浩然,追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3.释题:“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过:拜访。
故人:老朋友。
“过故人庄”即到村庄拜访老朋友。
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时写的。
【设计意图】由学过的古诗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
让学生在读题、释题的过程中,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①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古诗《过故人庄》,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①把不懂的词语圈出来,借助注释想一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③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自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