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用油脱蜡工艺研究

食用油脱蜡工艺研究

食用油脂的脱蜡工艺研究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绪论 (2)第1章脱蜡原理 (3)第2章毛油含蜡分析 (4)第3章油脂脱蜡工艺 (5)3.1常规法 (5)3.1.1工艺流程 (5)3.1.2结晶前加热 (6)3.1.3结晶的概念 (6)3.1.4结晶温度 (6)3.1.5结晶时间 (6)3.2 溶剂法 (7)3.3 表面活性剂法 (7)3.4 其他 (7)3.4.1稀碱法 (7)3.4.添加凝聚剂法 (8)第4章结果与分析 (8)4.1 结果 (9)4.2 分析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摘要:脱蜡是油脂精炼工程中的重要的工艺之一,它与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工艺密切相关,是制取高级色拉油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色拉油主要以经营大豆油、菜籽油等大宗油脂中不含或含蜡量极少的品种为主,而对含蜡较多的葵花籽油、米糠油、棉籽油以及玉米胚芽油等油脂则较少涉及,虽然也有述。

在我国油脂脱蜡工艺中,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尚属于相对薄弱的环节。

现结合所学知识和实践,将国内外油脂脱蜡技术以及相关新工艺内容作一阐油脂脱蜡就是通过强制冷却将液体油中所含的高熔点的蜡与高熔点的固体脂析出,再采用过滤或离心分离方法将其除去的过程。

目前国内外主要有传统的脱蜡工艺、脱酸-脱蜡工艺、低温脱酸脱蜡工艺、精细抛光过滤脱蜡工艺、S.O.F.T 脱胶和脱蜡法5种工艺。

关键词:油脂精炼工程、色拉油、含蜡量、熔点、脱蜡工艺、搅拌绪论食用级的高品质食用油,它的质量要求是很高的,无论从外观、气味、适口性、食用品质以及营养价值来讲,它的质量标准都是苛刻的,但是,如果油脂中含有少量蜡,在温度不高的情况下,它的透明度会降低,并且由于它在油中是悬浊液,会对色泽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北方地区犹为如此。

还有油中含蜡,会使消化吸收率下降,并使气滋味和适口性变差,从而降低了油脂的食用品质和营养价值。

另一方面,蜡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于制蜡纸、防水剂、光泽剂等多种行业。

因此从油中脱除或提取蜡质可达到提高食用油脂品质和综合利用原料,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另一方面,蜡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于制蜡纸、防水剂、光泽剂等多种行业。

因此从油中脱除或提取蜡质可达到提高食用油脂品质和综合利用原料,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色拉油主要以经营大豆油、菜籽油等大宗油脂中不含或含蜡量极少的品种为主,而对含蜡较多的葵花籽油、米糠油、棉籽油以及玉米胚芽油等油脂则较少涉及,虽然也有制取和经营上述色拉油油品的厂家,但现行的工艺与产品质量均尚存较多的问题。

在我国油脂脱蜡工艺中,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尚属于相对薄弱的环节。

第1章脱蜡原理1、蜡质的化学组份:油脂中的蜡是高级一元羧酸与高级一元醇形成的酯。

是带有弱亲水基的亲脂性化合物。

温度高于40℃时,溶解于油脂中;蜡是一种带有弱亲水基的亲脂性化合物。

温度高于40℃时,蜡的极性微弱,溶解于油中,随着温度的下降,蜡分子在油中的游动性降低,蜡分子中的酯键极性增强,特别是低于30℃时,蜡形成结晶析出,并形成较为稳定的胶体系统。

在此低温下持续一段时间后,蜡晶体相互凝聚成较大的晶体,比重增加而变成悬浊液。

可见油与蜡之间的界面张力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两者界面张力的大小和温度呈反比关系。

第2章毛油含蜡分析毛油中的蜡(WAX)本质上是C20--C28高级脂肪酸与C22--C30高级脂肪酸组成的蜡酯(wax ester)。

其二是将油脂在贮藏中产生浑浊的所有固体成分出去除去,在这些固体成分中,既有蜡的成分。

也有往常包含有油的聚合物,饱和三甘油酯等成分。

蜡多含在植物油料重皮和胚芽中,不同植物油料及不同加工方法,其蜡的含量各有不同。

米糠油中蜡含量约为3%-9%,玉米油为0.05%,葵花油为0.01%-0.35%,菜籽油为0.0016%。

葵花籽中蜡大部分含在壳皮中,不经脱壳后制取毛油中蜡韩亮则为0.011%-0.015%[1]。

各种毛油具体的含量见表1油品蜡(%)不皂化物(%)米糠油 3-9 3-0.5玉米油0.05 0.8-2.9葵花籽油0.01-0.35 0.3-1.2红花油微量0.3-1.5菜籽油0.0016 0.3-1.2小麦胚芽油2-6大豆油0.2-0.5第3章油脂脱蜡工艺蜡是一种带有弱亲水基的亲脂性化合物。

温度高于40℃时,蜡的极性微弱,溶解于油中,随着温度的下降,蜡分子在油中的游动性降低,蜡分子中的酯键极性增强,特别是低于30℃时,蜡形成结晶析出,并形成较为稳定的胶体系统。

在此低温下持续一段时间后,蜡晶体相互凝聚成较大的晶体,比重增加而变成悬浊液。

可见油与蜡之间的界面张力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两者界面张力的大小和温度呈反比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脱蜡工艺必须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的理论根据。

3·1 常规法3·1·1 工艺流程脱酸油→加热器→冷却器→结晶罐→养晶罐→压滤机→成品油槽→布袋过滤器→成品油↑↓调和罐蜡↑白土3·1·2 结晶前加热自然结晶的晶粒很小,而且大小不一,有些在油中胶溶,使油和蜡的分离难以进行。

故未脱蜡油进入换热器进行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60℃--65℃,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未脱蜡油中的不规则蜡晶体溶化以便其更好的重新结晶。

3·1·3 结晶目的及概念蜡的结晶是物理变化过程,过程缓慢。

整个结晶过程可分为三步:第一熔融含蜡油脂的过冷却、过饱和,第二晶核的形成和第三晶体的成长。

蜡熔点较高,在常温下就可自然结晶析出。

自然结晶的晶粒很小,而且大小不一,有些在油中胶溶,使油和蜡的分离难以进行。

因此在结晶前,必须调整油温,使蜡晶全部熔化,然后人为控制结晶过程,才能创造良好的分离条件一晶粒大而结实。

晶粒的大小取决于二个因素,晶核生成的速度和晶体成长速度。

3·1·4 结晶温度通过调节冷媒分配器的调节阀门,控制结晶罐的温度以及冷却速率,以达到最佳的结晶效果,温度一般控制在8℃--10℃。

3·1·5 结晶时间为了得到易于分离的结晶,降温必须缓慢进行。

而且,当温度逐渐下降到预定的结晶温度后,还需在该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进行养晶(或称老化、熟成)。

养晶过程中,晶粒继续长大。

可见,从晶核形成到晶体成长为大而结实的结晶,需要足够的时间,而这个时间一般为4--5个小时。

3·1·6搅拌速度结晶要在低温下进行,而且是放热过程,所以必须冷却。

搅拌可使油脂中各处的降温均匀。

搅拌可使晶核与即将析出的蜡分子碰撞,促进晶粒有较多机会均匀长大。

不搅拌只能靠布朗运动,结晶太慢。

但搅拌太快,会打碎晶粒。

一般搅拌速度控制在10~13转/分,大直径的结晶罐用较低的速度。

搅拌速度以有利于蜡晶成长为准。

搅拌可减少“晶簇”的形成。

结晶中,除了晶核长大,几颗晶体还可能聚集成晶簇,晶簇能将油包合在内,增加脱蜡损耗。

3·2 溶剂法溶剂脱蜡是在蜡晶析出的油中添加选择性溶剂,然后进行蜡—油分离和溶剂蒸脱的方法。

蜡的分离温度一般要求在30℃以下,而一般油品的黏度在30℃以下增加特别快,无论哪一种分离设备,都因为黏度增加使分离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采用加入溶剂以加速分离,可供工业使用的溶剂有己烷、乙醇、异丙醇、丁酮和乙酸乙酯等[2]。

3·3 表面活性剂法在蜡晶析出的过程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强化结晶,改善蜡—油分离效果的脱蜡工艺称为表面活性剂脱蜡法。

本法主要是利用表面活性物质中某些基团与蜡的亲和力(或吸附作用)形成与蜡的共聚体而有助于蜡的结晶及晶粒的成长,利于蜡—油的分离。

不同工艺目的所添加的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数量各异。

以助晶为目的,可于降温结晶过程中添加聚丙烯酸胺和糖脂等,其量以聚丙烯酸胺为例,约为油重的 50-80mg/Kg。

若以提高表面活性、促进分离,则于分离前添加综合表面活性剂,添加量以油重计:其中烷基磺酸酯为1-100mg/Kg,脂肪族烷基硫酸盐为0.1%-0.5 %,硫酸为0.1%-11%,一起溶于占油重10%-20%的水中。

添加后在20-27 ℃温度下搅拌30min,即可进行离心分离。

3·4·1 稀碱法该法利用蜡分子在低温下被碱液极化而呈现亲水性,从而得以浓缩。

操作时脱酸油(FFA低于0.05%)在15℃左右进入结晶槽,以冷却剂迅速冷至零下l~7℃,并以低剪切力高循环的搅拌器搅拌,促进蜡质结晶。

然后按油重的20%~40%加入浓度为l%~3%的低温碱液,保持稀碱处理的温度不超过8℃,在连续搅拌15 min 后,加入占油量0.07%~0.15%(浓度为20%~40%)的磷酸溶液,再搅拌15~20min,破乳后送离心机分离。

采用此法脱蜡的关键是低温、磷酸添加量以及磷酸添加的方法[3]。

3·4·2 添加凝聚剂法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添加凝聚剂,增进脱蜡效果的工艺称凝聚剂法。

常用高效能的凝聚剂为硫酸铝第4章结果与分析4·1 结果脱蜡技术在我国来说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即便是在国外脱蜡技术也没有完全的发展成熟,脱蜡油的日产量都相对较小,副产品的回收利用率都不是很充分,故而脱蜡技术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4·2 分析上述结果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脱蜡工序需要的人力物力较大,故而成本较高,在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脱蜡技术也将会以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1]刘喜亮刘智峰赵国志《粮食与油脂》2003年第11期[2]刘喜亮刘智峰《油脂脱蜡技术》[3]刘喜亮刘智峰《油脂脱蜡工艺与产品质量》致谢本论文可以完成在于三年来孜孜不倦教导我的各位老师,是他们言传身教和谆谆诱导使我有今天的成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