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
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请。
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2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⑴温故而知新⑵亦皆有以⑶弗知也⑷是知也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子知子之所以中乎?23.选段二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子列子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学习方法:;。
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学习方法是:。
(前两空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参考答案:1. 答案:(1)学过(旧)的知识。
(2)原因。
评分:共2分。
每小题1分。
2. 答案:(1)(我)要选择他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还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评分:共2分。
每小题1分。
其中,第1小题关键词“从”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第2小题关键词“之所以”“中”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
3. 答案:(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或:择其善者而从之)(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向圣人学习,)要学会找到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或:学习要抓规律或本质)。
评分:共4分。
第3小题前2空各1分,第3空2分。
【二】【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1. 解词 (1)吾日三省吾身( ) (2)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3)愿子还而视之( ) (4)去而顾之( ) 2.翻译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一旦而马价十倍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有什么深刻的含义?4.乙段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参考答案:1.女—“汝”,你;知—“智”,智慧。
2.省(反省)、故(旧知识)、诲(教诲,教给)、之(它,代骏马)、子(您)、顾(回头看)。
3.①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②温习旧知识从中懂得新的道理,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③这匹马的价钱立刻就涨了十倍。
4.人要不畏艰险环境,在困境中要能坚强不屈5.我们不可盲目崇拜权威,更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取得直接经验。
(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也可)【三】【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倾斜。
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 (1)知之为知之(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4)满则覆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4分) (1)诲女知之乎?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9.[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 方面的问题;[甲]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2分)1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1分)(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2分)参考答案:(1)①是②这③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④翻倒(2)①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②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3)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4)态度学思(5)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欹器)的特点。
(6)有必要。
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分析:参考译文:【甲】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四】【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节选)【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10.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⑴不亦说乎?( ) ⑵李生说之曰( )⑶学而不厌( ) ⑷王生益愠( )1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B.学者之大忌C. 择善而从之D.是以谓之‘文’也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学而/不思则罔B. 可以为师/矣C. 盖/学贵善思D. 请铭之坐/右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
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参考答案:1、(1)高兴(2)劝说(3)满足(4)恼怒2、B3、C4、(1)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2)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懂得好的真理。
5、善学者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五】【甲】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乙】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下列各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D.衡/乃穿壁/引其光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主人怪(责怪),问衡B.好之者不如乐(乐趣)之者愿(希望)得主人书遍读之C.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偿)D.“饭疏食饮水(热水)太丘舍去(离开)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衡乃穿壁引其光(于是)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B.匡衡勤学而无烛(表顺接,就)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接,却)C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指学习)下车引之(他,指元方)D.以书映光而读(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4.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孔子赞叹颜回品德高尚,是因为他有安贫乐道的节操,身处贫困,却专注于做学问,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