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压力咨询案例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咨询案例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咨询案例报告摘要:求助者杨某,上大学后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并非名列前茅。

现大三。

看见大四师兄师姐天天为工作奔波,想到自己前途渺茫,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

感觉压力很大。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咨询师主要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经过心理咨询,取得了满意效果。

求助者的情绪好转。

一、一般资料杨某,女,21岁,汉族,南方人,大学三年级在读。

身体健康,家住农村,家境简单。

爱文学,擅长写作,喜欢简单的生活。

父亲小学文化,母亲初中文化,均在家务农,家境比较清贫。

与父母关系融洽,父母对她期望很高。

对于就业压力,并未告诉父母,害怕引起他们的担心。

二、个人成长史我是家中第二个孩子,有一个姐姐。

出生后身体健康,六岁开始读书七岁入小学,学习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喜欢。

从小到大我的父母都很爱我,小时候对我管教比较严格,特别是学习。

才开始上学时我成绩并不好,考试也只是刚刚及格。

母亲很是生气,我也因此而挨打。

记得初中有次月考我考差了,母亲很生气,我也因此而被打得很惨。

所以在后来的学习中我一直很努力。

我性格活泼开朗,和同学相处很融洽。

有几个相处很好的朋友,都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

她们对我很好,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总是陪着我。

高三我的压力很大,情绪波动也很大,她们一直陪着我缓解情绪。

能够顺利考上大学她们帮了我很多。

上大学后我们还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

每次盼信的时候总觉得很幸福。

上大学后遇到很多问题总是她们在帮助我,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

大二时妈妈被检查出得了脑血管堵塞,在雪地里晕倒了。

幸好爸爸发现得及时。

我得到消息后很伤心,一个人在寝室的楼道哭肿了双眼。

虽然我和她们相隔很远,但是她们每天一个电话一直在安慰我。

假期还陪我带母亲去复查。

我很感激她们。

我比较爱玩儿,但母亲认为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会约束我的行动。

总是念叨我的学习,对我期望很高。

姐姐性格与我相反,安静温柔,但成绩很不好。

总体来说,姐姐很少需要父母花费心思,而我恰好相反。

我与姐姐关系比较好,虽然经常吵吵闹闹偶尔还会动手,但一会儿就好了,就像什么都没发生。

在大学以前曾经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上初中后数学成绩下滑厉害,但因英语、语文成绩优异对升学影响并不是很大。

高考发挥失常,按照父母要求进了一所我自己认为并不理想的师范学校,读了自己不喜欢的师范专业。

虽然父母对自己管教很严,但我和父母关系很好,父母很疼我,特别是姐姐结婚后,他们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我的身上。

虽然家境不好,但只要是我提出要求的、与学习有关的,父母都会满足我。

我很爱我的父母,也很能体会他们供我读书的艰辛。

从我16岁离家开始,每次回家都会用生活费给他们买礼物,吃的穿的用的都买过。

他们一直认为教师和公务员对于女孩子是最适合的职业,所以一直希望我毕业后能当个教师。

我对父母的要求并没有反对,自己觉得当个老师也挺不错的,也开始喜欢上教师这种职业,其实我的性格也挺适合和小孩子在一起的。

以后就想当个教师好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个人主诉及个人陈诉(一)个人主诉:从大四师兄师姐开始找工作开始,去体验过招聘现场的严峻形势,听过几个师兄师姐讲就业的压力很大而且用人单位的要求很高。

想到自己什么都不会,很担心自己毕业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特别害怕辜负了父母。

所以我总是很焦虑很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低,爱发脾气。

(二)个人陈诉:从上大学后我仍然很努力地学习,我一直觉得成绩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

父母供我读书很不容易,我不能辜负他们。

生活上我也很节俭,几乎不吃零食。

可是纵然如此,城市的生活依然让我无所适从。

和农村相比,城市的生活水平太高了,而父母都在家务农,又有病在身。

即使学费已经贷款了,但是那笔生活费于我家来说依然高昂。

所以虽然我已经身在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里,但是我一直很内疚,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恨自己没有能力,都成人了还依靠父母。

纵然我学习那么刻苦,但是名次却依然不好。

班上的同学都非常看重成绩,我平均分一直在八十分以上,但是排名只在中上而已,也只能偶尔拿三等奖学金。

大一曾加入了一些组织,后来觉得还是学习重要所以也退了。

之后还后悔了好一阵子。

为了学习我放弃了太多东西,但令人伤心的是学习也没弄好。

我有几个玩得好的师姐现在大四了,正在找工作。

在她们空闲的时候我会去找她们聊天。

从她们口中我得知就业形势又严峻了。

她们说今年工作很难找,而我们专业更难找了。

师姐还告诉我,来招聘老师的学校对奖学金要求很高,对教师技能要求也很高,还说最好要有一项特长。

而我是农村孩子,从小都在山里长大,什么都不会。

后来在外面读书有机会学其他东西了却也没有钱去支付高昂的学费。

所以到现在我什么特长也没有。

现在已经大三了,看到那么优秀的师兄师姐都没找到工作,我自己发展又很差,既没家世又没能力,我就特别心慌。

明年就大四了,就业压力就像巨浪一样向我扑来,令我无法应对。

压力太大了,弄得我特别烦躁,学习也不想了,也不想理人了。

我以为过一阵子就好了,可是已经过了近一个月了。

所以我就想到来求助,希望能得到帮助。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咨询师观察:求助者外貌整洁、朴素,仪表得体。

注意力比较集中,有点胆怯,语言表达清晰具体,语速较平缓,态度端正诚实,理解能力强,配合度较高,但语气和举止表现出烦躁沉不住气,避免和咨询师目光接触,显得有些紧张,时常皱眉,自我抱怨较强。

从其同学处得知,从大四开始找工作开始就显得焦虑,和朋友间看似很好却也疏离,有心事不会轻易说出来。

有点杞人忧天,总是自我抱怨。

但很爱父母,每次回家都会买东西回去,生活很节俭。

最近很少说话,常常为一些小事发脾气。

五、心理评估与诊断(一)评估及诊断1、根据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三原则,求助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一致、个性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并且主动求助,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紧张、烦躁等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求助者目前的不良情绪由就业引起,连续出现不良情绪近一个月,没有泛华,社会功能没有严重受损。

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心理测验的结果支持本诊断。

4、最终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鉴别诊断:1、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的主要症状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而该求助者虽然也有焦虑情绪,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映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已经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而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也比较短,所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六、求助者出现上诉问题的原因(一)生物学原因:处于青春末期,尚不能有效处自己的情绪,对事情的认识和成因分析不够透彻,也不能有效地释放压力。

(二)社会原因:1、父母期望太高,管教严格。

家庭经济贫困,自我期望很高。

2、师兄师姐不能找到工作的负面性影响以及就业形势本身严峻。

3、人际关系上,虽然有可以倾诉的好友,但是都是高中同学,相隔太远,身边没有可以倾诉的好友。

4、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使得她的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其症状在时间上也有了延续。

(三)心理原因:1、存在错误认知,认为成绩好就可以找到好工作,认为成绩代表着能力。

2、存在不良的归因倾向和自责情绪。

3、求助者自小好强,个性追求完美。

4、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不能缓解因为就业而带来的压力。

情绪焦虑紧张,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七、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的确定(一)咨询目标根据上述的心理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商量,确定了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变求助者认为成绩好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成绩代表着能力的错误认知;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目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使其正确对待就业压力,正确认识过度焦虑对学习和生活的不良影响,消除目前的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求助者发现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2、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使求助者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就业压力,完善求助者的个性,促进求助者的人格发展,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咨询方案1、主要咨询方法及使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埃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和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是ABC理论。

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则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才是直接原因。

因此,通过改变对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八、咨询过程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1、目的:(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帮助求助者建立自信心。

(2)了解基本情况,确定主要问题。

(3)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

(4)向求助者介绍情绪ABC理论,共同制定咨询目标并制定实施方案。

2、方法:会谈3、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运用倾听技术,以尊重、热情等态度与求助者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求助者开始倾诉引发症状的现实问题,即就业形势的严峻所带来的压力和紧张情绪。

做出初步的问题分析(3)运用摄入性会谈搜集求助者的成长史资料,了解求助者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早年回忆中有无负情绪记忆等情况。

(4)向求助者介绍情绪ABC理论,让其知道她的不良情绪是由自己对待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而不是就业困难本身。

与求助者一起明确她的问题,初步澄清其目前的状态C(紧张不安,烦躁),使她产生这一心理问题的现实原因A(大四师兄师姐就业困难),并对二者之间的认知因素B 进行初步分析。

小结:求助者有很强烈的改变意愿,经过会谈初步明确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明确了ABC理论。

(二)心理帮助阶段1、目的:(1)帮助分析困扰自己的是不合理信念不是现实冲突。

(2)帮助求助者认识到产生不良情绪的根源是因为自己的认知错误,促进其自我审查,改变其认知、情绪和行为。

2、方法: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暗示法3、过程:(1)运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引导求助者进入一个她不愿发生的情景(大四了,找不到工作),让她体验这类情景下的强烈情绪反应;帮助求助者调整自己的认知(并不是好成绩才能找到好工作,成绩并不代表能力),体会适度的情绪反应;遏制想象,并让求助者讲述她体验认识的历程,以及说出本身情绪的变化,改变了哪些不合理信念,学到了哪些合理信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