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观后感
七十年前的抗日战争,为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发动战争的日本军部法西斯,终于在战后受到了应得的审判。
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背景,在美国的军事打击下,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结束战争。
而此时的日本也已经是满目疮痍。
在美国的组织下,来自美中英苏等十一个与日本交战国的法官,相继奔赴日本东京,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电影展现了两条线索,军事上的激烈交锋、相互攻讦,和一个普通日本家庭里的剧变和痛苦。
国民政府派出的法官梅汝傲为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期望,从不退让和妥协。
从法官座次的问题上,坚决按照受降书签字顺序来排序。
中国作为遭受日本侵略伤害最大的国家,理应排在第二,英国前面,而不是遵循什么“国际惯例”,屈居第三。
他再三的坚持自己的要求,以辞职回国的决心展现出他的绝不妥协。
在一群欧美法官之中,他的个头最矮,但是在还未开席的这件细节上,就已经给我们展示出了他的刚毅的性格和严谨的态度。
跟随他一同前来的还有曾经在日本留学的青年记者肖南。
从肖南的视角,带我们见证了日本平民家庭是怎样被战争毁掉的。
他留学时的女同学家里,大哥和小弟参加了侵华日本军,然而最终只有大哥回来,战争的创伤让他整日借酒消愁,郁郁寡欢。
二弟的心中始终放不下仇恨,认为日本是被美国打败的,而中国却使他们家破人亡,使日本蒙受羞辱。
这场战争给亚洲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对日本带来深久的隐痛,弥漫于战时战后几十年,战败的惨痛摧毁了许多人原本关于“圣战”的幻想,也对国内的青年带来了迷茫,绝望,甚至疯狂。
直到后来我们才知道,大哥对于自己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一直感到内疚,他记着一句中国话:狗日的日本鬼子。
小弟在血腥的杀戮中堕落而失去了人性,被大哥杀死了,而大哥只说了一句:“你见过一个纯洁的孩子是怎样成为杀人狂魔的吗?”残酷的战争扭曲了人性,施虐者和受害者的精神创伤远比肉体伤害难以消除。
另一方面,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等战犯在法庭上丑态百出,有的消极沉默,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有的焦虑恐惧,自知末日将至;有的狂妄嚣张,认为自己所作所为竟然是正义合理的。
在检察官和日本辩护律师的激烈交锋和拉锯扯皮中,审判整整持续了两年多。
最后的量刑阶段,法官们对于是否使用绞刑的争论和分歧成为了全片的高潮。
在梅法官的据理力争下,最终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绞刑决议。
战犯们大部分还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在天皇是否有战争罪责的问题上,美国人一手将其掩盖过去,不了了之。
当然,现在我们看来,正是这一个决定,让日本并没有完全去除法西斯残余,没有完全正视和反思战争的根源。
在回顾的一段段黑白片段中,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日本法西斯对侵略他国是怎样处心积虑和蓄谋已久,日本法西斯对内的残酷剥削也同样造成日本人民的悲惨生活。
不忘历史,我们警惕和自省;呼唤和平,我们自强而理性。
汉语国际教育一班
28号陈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