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执教:凌宗伟班级:高二(4)课时:共一课时课型:长文短教时间:2011.10.07整理:曹伟娟葛杨红师:你们语文老师实在厉害,都是踢球的高手,从语文组长刘进老师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这一学期,我给语文组提了个要求——教材上的每篇课文最好用一两课时上完。

后来我对语文组老师说“这一周我给大家上课”。

他们就帮我挑了这么一篇课文,估计他们想,你要让我们一课时上完,今天就看你一课时怎么上《记念刘和珍君》。

说实话,我也是踢球的高手。

为什么?书下面有注释,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答案教参、网络上都有,这些就不讲了。

我今天上午在家里梳理了一下,注意了这么8句话(黑板上板书),那么今天要给大家讲什么呢?等会我们上课的时候就会知道了。

阅读有一个基本的方法,要在看似矛盾的文字当中寻找合理性,同时又要在合理性当中寻找矛盾。

(板书)师:上课!生:起立、立正、敬礼。

师:请同学们看课题“记念刘和珍君”,你们怎么理解这个“君”?生—:对刘和珍的敬称。

师:我们习惯上用“君”表示对人的尊敬。

除此之外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思考、互相交流)师:(引导)刘和珍是男的还是女的?生:女的。

(异口同声)师:我们一般用什么尊称女子?比如我们讲话“女生们,先生们”,尊称“女士”。

同时刘和珍君又是一个在抗议当中被枪杀的,按照我们现在的逻辑她应该是什么?生:烈士!(异口同声)师:那为什么不说“记念刘和珍烈士”,而是“记念刘和珍君”?我讲她是“烈士”或“女士”是不是也很合理呀?生二:表示女学生在鲁迅心中的地位。

师:什么样的地位?生二:非同一般。

师:如何理解这个“非同一般”?例如我称张文质,不称“张文质老师”,也不称“教授”,我就称“文质君”,或者称“先生”。

这是对他的尊重,同时我也有别的用意。

君最常用的意思是“君子”。

有名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请大家现在查查字典。

生:(拿出字典查)生三:古代是指地位高的人,现在是指人格高尚的人。

师: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女士”有没有这个意思?“烈士”有没有这个意思?生:没有。

(异口同声)师: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君”,参考资料上就认为是敬称。

其实不仅仅是敬称,它除了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的敬意,更说明了了刘和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看上去“君”很合理,是个敬称,但是你回过头来一想,为什么不是女士,为什么不是烈士,而是君呢?这是一个矛盾。

于是回过头来再研究这个词义。

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学大师、文学巨匠,他会乱用词语吗?不会。

我们就要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字眼当中找矛盾。

另外文章开头,“程君问‘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为什么没有?下面反复讲,“我无话可说”,而且标点符号还变化了呢,这里是句号。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问号。

到最后是“呜呼,我实在说不出话来!”,感叹号。

但是你看看全文中他又反复地写“早觉得有些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早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但是我还有什么要说的话”,“我已经说过了”。

我在这两组文字之间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矛盾不矛盾,可以讨论。

生:(热烈讨论中)师:我感觉你们的状态很好。

(对学生讨论的氛围给予肯定)生三:我觉得不矛盾。

师:为什么?生三:这样能显示出他内心前后的矛盾。

生:哈哈!(哄堂大笑)师:前面是不矛盾,回过头来又觉得矛盾了。

那么你说说看是一种怎样的矛盾呢?在文章当中找答案。

我要讲的第二个观点——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答案就在文本中,要在文本中寻找答案。

(板书)生三:这么说能够显示出人世浓黑的悲凉。

师:为什么能显示出人世浓黑的悲凉呢?生四:鲁迅认为他写点什么只是一个菲薄的祭奠,不能体现出这些逝者的珍贵。

师:那不写呢?生四:不写的话,就无法让人们记住这些事情。

师:这位学生讲的还是“要写”,他得这个答案对不对呢?生:对,赞成。

(异口同声)师:鲁迅反反复复地在说“我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文章当中有没有这个答案呢?现在请花五分钟时间读课文,注意答案就在文本中。

生:读书(五分钟)师:要进入刚才的状态中,读完了以后进行交流。

(教师教室内巡视指导。

)你说一下。

生五:“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了愤怒。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生六:有!“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师:还有吗?生七:“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师:现在有三种不同意见。

你更支持哪一个?或者说你还有答案的?生八:“四十多个青年的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师:这个能不能说明他不写的原因?生齐:能!师:刚才四个句子都是他不写的原因。

最能表达鲁迅“我实在无话可说”,“呜呼,我实在说不出话。

”一个词语是什么?生九:怒。

师:他就是一个字,怒。

还是用原话。

生十: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师:赞成吗?生齐:赞成!师:为什么“出离愤怒”?其他的那几句话都是出离的答案。

刚才讲到他为什么写,是希望我们能够记住。

这是有原话的。

请在文中找出来。

他仅仅是希望我们记住这些人,这个事件吗?生十一:我们活着,会在淡红的血迹中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勇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师:说得很好。

教师板书:在微茫的希望中奋然前行师:为什么说是微茫的希望?此次惨案牺牲了那么多人,怎么是微茫的希望呢?可以讨论一下。

答案就在文本中。

我们就是要在鸡蛋中挑骨头,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对文本理解得透彻,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生八:这是徒手的请愿,与段祺瑞政府相比,力量很渺茫。

在这次惨案中看到的希望是渺茫的,真的勇士虽然存在,但与黑暗的势力相比,是比较微弱的。

师:鲁迅是否赞成这样的请愿?生八:不赞成。

师:你怎么知道不赞成的?生八:人类的血战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师:对不对?生齐:对。

师:我给大家补充一个鲁迅先生在另外一篇文章当中所表达的意思。

他在《空谈》中这样写:“改革自然不免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是大大地失算。

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是运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什么样的修辞?生:比喻师:比喻。

大量的木材才形成一块小小的煤。

划得来吗?生:划不来。

师:是他在《空谈》中讲得很明确了,“改革自然不免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

睁开眼睛看看历史,是不是这样?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哪一次没有流血?你看看谭嗣同。

哪一次流血成功了?是不是这样?思想家就是思想家。

我们青年人容易冲动,特别是到大学,尤其是到京城的大学,一看到这样那样的活动就上街游行。

游行有个鸟用!是不是这样?鲁迅先生在几十年前就说过了。

我们需要的是什么?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讲?看看课文。

生思索。

师:鲁迅作为一个改革的启蒙者,他希望的是什么?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文章有《孔乙己》、《药》、《社戏》、《故乡》等。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鲁迅的希望是什么?生思索。

师:鲁迅最初是学医的,后来从文。

他为什么弃医从文?生齐:为了解救人们的思想。

师:同样,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想到我经常和那些愤青们讲的话,“所谓的民主自由首先必须建立在人身的自由和生命存活的基础上的。

”你生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民主自由?鲁迅要表达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教参上把段祺瑞和杨荫榆说的一文不值。

你们百度一下会发现。

段祺瑞在军阀混战阶段是个很了不起的领导者。

杨荫榆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学校长。

这样的领导人何校长,还这样对待请愿的学生啊!所以我在布置预习时就要求大家百度一下段祺瑞,看看和书上的注释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有兴趣的还可以翻一翻历史书,看看有什么不同。

其实我对《记念刘和珍君》的解读,更多的是建立在他告诫年轻人要用智慧去对抗黑暗,而不要冲动上的。

关于这一点他讲得很清楚。

他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讲到,“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对青年人来说这是镇压,但作为统治者来说,他不认为是镇压。

他是维护政权的需要。

所以当我们回看文字,联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统治者所站的立场,所把握的舆论工具跟我们,跟真相,往往是不一致的。

鲁迅作为一个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者,作为思想家,他看到了这一点。

我们往往付出了无谓的牺牲,结果所取得的成效一点点。

所以他在最后讲“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此”指什么?生十二: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

师:现在回过来看下预习题。

记念谁,为什么记念,怎么纪念,有没有弄清楚?生齐:明白!师:那对于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括号,书后面的习题除外。

那个答案你们都能找到。

生十三:在淡红的血色中奋然而前行。

我想知道奋然而前行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师:方向和目标,有没有谁清楚的?生十四:启蒙人的思想,找到正确的救国之路。

师:那救国之路是什么呢?问题问得很大很深。

我想鲁迅没有很明确的方向。

只是希望通过思想启蒙让人们去寻求救国的道路。

至于说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你们说鲁迅明白吗?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画了一个鲁迅的像,说他的心向光明就是“心向延安”。

告诉你们,过去我也相信。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也未必。

当然这是题外话。

这个方向是模糊的,鲁迅也是只知道个大概。

他要告诉我们的是要用比较理智的心态和方式去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这是我的观点。

不知道你们的理解。

你们还有没有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没有我就问你们一个问题。

我在反复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文章不厌其烦地写刘和珍君的温和,不厌其烦的,行文当中反反复复的写,好像有三次之多。

“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后面还写到“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写这个呢?生十五:我觉得一是能反衬出后面死的那种贞烈的感觉。

师:好的,贞烈,她这个词用得很好。

用了一个“贞”。

生十五:第二个我觉得对她这么一个温和的人死去,感觉非常不值。

师:这么一个温和的人死掉了不值,那它第二层意思就是说“不值”。

生十五:就是说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为国……师:那我问你,她怎么死的?生十五:被人枪杀。

师:这个枪杀,是谁的枪杀,啊?政府的,或者说是国家机器的,对不对?国家机器。

那么国家机器把连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很温和的人都枪杀了,你们看看细节。

我记得很具体的这个细节,是正面打枪的吗?(生:后背)哎,从后背,另外在写其他的同伴的死,写得还要详尽。

说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这是什么描写?生:细节描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