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突击背诵下册(打印背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突击背诵下册(打印背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美三国操纵,签署(针对德国)的《凡尔赛和约》。

主要内容:①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②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③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波兰等国的独立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统治的新秩序,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会议:时间地点:1921—1922年,华盛顿,与会国家:9个。

由美、英、日操纵,签署(针对中国)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业实业机会均等的原则,拒绝了中国提出的法权、关税、租界等合理要求。

★《九国公约》影响:《九国公约》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最终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之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从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

意义: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苏联的工业化: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8至1937年完成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苏联模式: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第12课★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人:甘地。

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方式,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13课★(1929—1933)经济危机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1929年从美国开始。

★罗斯福新政(1933年)1、目的和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手段)以消除经济危机(直接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目的)。

★特点:(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主要措施:①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整顿银行,恢复信用、②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建立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企业部门的活动、规定最低工资和工时等③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④兴建大量公共工程。

⑤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应急的救济机构等。

★意义: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4课★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制造“国会纵火案”,掀起反犹狂潮,积极扩军备战。

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1年日本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

第15课★二战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太平洋战场。

★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二战的扩大:1941.6德国突袭苏联,战争的扩大。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1.12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最大化。

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5、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召开雅尔塔会议,要内容:①彻底打败德国,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

②决定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9、1945年7月,美中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1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

1945、8、15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9月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第16课★冷战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的主要表现:(1)政治上: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

(2)经济上: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3)军事上: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组织。

★3、苏联的对策: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样二战后的新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把美苏冷战推向高潮。

★德国的分裂: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1948年爆发柏林危机。

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进本形成。

第17课★欧洲共同体的成立:1967年成立,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成。

作用: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1993年成立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二战后美国的发展原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刺激了经济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日本的崛起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朝鲜战争使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③日本政府的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

★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第18课★二战后,在苏联的扶持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一系列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但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85年,戈尔巴乔夫实施加快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不佳,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结果造成人们思想发生混乱,迅速失控。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东欧剧变:20世纪60年代,东欧各国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效果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80年代,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

1989年,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19课★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非29个国家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

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只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非洲年: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开始。

1952年,埃及纳赛尔领导埃及获得独立。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摆托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1、1959年,古巴在卡斯特罗古巴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第20课★联合国:1945年10月成立,总部设在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由美、中、俄、英、法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国际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加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作用:宗旨:以非歧视、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障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作用:促进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

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和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者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

3、美国推行霸权主义:(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入侵南斯拉夫。

(2)2003年。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指美国。

“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5、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22课★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