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护理学研究名词解释总结

自考护理学研究名词解释总结

自考护理学研究名词解释总结研究:是通过系统地、有控制地收集资料反复地探索未知、客观地认识地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活动,是一种系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客观规律和产生新知识,阐明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

基础研究:是以研究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旨在增加新知识、发现新的探索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

应用研究: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转化为实用技术。

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发展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计、新方法、或者对现有的材料、设备、方法进行本质上的、原理上的改善而进行的系统创造性活动。

护理研究: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探索现存的或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以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活动过程。

实验:指用物质的手段来主动控制和改造研究对象,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的知识。

护理:通过护理工作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为患者恢复健康提供理想的环境和支持, 使患者尽可能地痛苦、感到舒适。

知情同意:即研究对象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研究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的目的、步骤、期限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便、可以对研究者或医护人员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进行取舍或(知情同意:指研究者已充分告诉研究对象有关研究的信息,研究对象能充分理解相关的信息,同意自愿参与研究)。

文献:是记录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主要指在杂志、学报、论文集、百科全书、教科书、专著等方面发表的文章而言。

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主要指原始论著、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会议录、档案资料、专利说明书、学位论文等。

它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先进性和成熟性,是最基本的文献类型,是产生二次、三次文献的基础。

二次文献:是将大量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搜集整理,著录其特征,按一定顺序编排,供读者检索所形成的文献,主要包括目录、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

是提供查找一次文献的线索,是文献检索的主体。

三次文献:是科技人员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选用大量一次文献,经过系统的阅读、分析、研究、整理和概括编成的文献。

主要包括综述、评论、进展、指南、词典、动态、手册、百科全书、教科书、年鉴等。

零次文献:指未经发表或未进入社会交流、未经系统加工整理的最原始的文献,如书信、手稿、私人笔记、记录、设计草图、实验记录、科技人员口头交流的信息情报等, 是一次文献的素材。

顺查法:指按时间顺序,由远到近地利用检索系统进行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

如艾滋病方面的研究。

倒查法:由近到远、由新到旧、逆着时间的顺序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

抽查法:指针对研究课题的特点,选择有关该课题的文献信息最可能出现或最多出现的时间段,利用检索工具进行重点检索的方法,如肝脏移植。

追溯法:指文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逐一追查该文引用文献,然后再从这些原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逐一扩大文献信息范围,一环扣一环地追查下去的方法,就像滚雪球一样。

循环法:又称分段法或综合法,是交替使用直接法和追溯法。

理论框架:是利用已有的理论对个研究变量或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说明。

概念框架: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未完全整理好的解释现象的方式,它可以成为理论框架的前身,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要陈述理论框架。

变量:就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要研究和测量的,随条件和情景变化而变化的因素, 也是在研究中,需要进行操纵控制和测量的因素。

变异:个体之间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不会绝对相同。

数值变量:变量值是定量的,可经测量取得数值,多有度量衡单位。

如身高、体重、血压等。

分类变量:变量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

分为无序变量和有序变量。

无序分类变量:指所分类别或属性之间无程度和顺序的差别。

有序分类变量:指各类别之间有程度的差别,如疗效按治愈、显效、好转、无效分类等。

自变量:指能够影响研究目的的主要因素,即由研究者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做有计划变化的因素。

不受结果的影响,可以导致结果的产生或影响结果。

通常它具有以下特征: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 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因变量:又称依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研究者打算观测的变化因素,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它具有以下特征:它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对自变量做出响应;它是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它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的因素。

外变量:除了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外,另外一些能引起研究对象因变量变化的其他因素,它使研究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解释,也称为干扰变量。

抽象性定义:从抽象的概念意义上对变量共同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

操作性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的含义,从具体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假设:指研究者对所提出研究问题提出的一个预期性的研究结果或暂时性的答案, 需要通过研究最后来证实或否定。

量性研究:在护理研究中经常被选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研究,通过观察指标获得数据资料,用科学方法来验证模式或理论,用数字资料来描述结果的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是研究者凭借研究对象的主观资料和研究者进入当事人的环境中参与分析资料,观察、记录、分析、解释人类生活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共同特性和内涵,用文字描述报告结果的研究方法。

预实验:也称可行性研究或试验研究,指在正式开始研究工作之前,为保证科研工作能按照设计内容顺利进行,先按照研究设计的内容进行小规模的试验,目的是检查课具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是否需要修正的地方,核实样本量的估计是否合适,也可摸清和熟悉研究条件,使参加研究课题的研究人员可以统一方法减少误差,对完成课题的工作量、时间和人力安排做出恰当估计,同时通过预实验还可获得研究工具如自行设计调查的有关信度与效度方面的资料。

研究问题:是指研究者想要回答的特殊疑问,它确定了研究中所需收集资料的类型, 研究者一般是从较宽泛的领域中识别出问题。

课题:是指一个已确立的科研题目,科研项目由若干个研究课题组成,是较复杂和综合性较强的研究题目。

概念:是对所要研究的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进行描述、界定或概括,以明确其含义及独特性的名词。

命题: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关系的阐述理论:是由一系列概念、命题整合而成的对某一现象的阐述、解释、预测或控制,是系统解释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判断和概括。

框架:是对研究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逻辑的、抽象的结构,通过框架可以使研究和有关知识与理论相连接。

概念模式:是解释现象,陈述命题、反映哲理的一系列抽象的、相关的结构。

概念框架:如果暂时找不到相应的理论作为依据,则可以利用普遍被人们接受的命题或者学说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这些命题的组合就成为该研究的概念框架。

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反映了事物的存在运动状态及其特征。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人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信息的集合。

文献检索:指根据文献的外表特征或内容特征,按照一定的方式编排并储存在一定载体上,利用相应的方法、途径或手段,从检索系统中查出特定文献的过程。

目录:是对图书或其他单独成册的出版物外表特征的著录,它通常是以一本书或一种期刊作为著录的基本单位,只描述出版物的外表特征,对内容特征揭示少。

阅读:指读者在通过感官作用于读物的基础上,获得读物内荣的智力活动。

框架式阅读法:将有关知识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归纳成一个框架,以便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找到合适的对应内容,增加理解力、便于记忆的一种阅读方法。

主要适用于以备考为目的的阅读。

主题展开法:文献中以主题为线索。

主题深入法:是依据文献主题采用层层质疑的方式展开。

主题结构法:是依据主题事物论述结构展开。

创造性阅读法:读者在阅读理解原文的同时,对文献内容进行深化和再创造,是一种高级阅读行为。

主要适用于以科研、教学、和临床为目的即用型阅读。

阅读能力:指完成阅读活动的本领。

研究设计:就是针对某项护理研究课题而制定的总体计划、具体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等。

干预: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

设立对照:指将条件相同、诊断方法一致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对照组,另一组为实验组接受某种与对照组不一样的干预措施,最后将两组进行比较。

盲法:指在不知道研究对象分组的情况前提下进行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目的是减少可能的来自研究者或受试者主观因素导致的偏倚。

实验性研究:又称干预性研究,是研究者采用随机分组、设立对照及控制或干预某些因素的研究方法。

类实验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方法基本相似,不同处是设计内容缺少按随机原则分组或没有按随机原则取样,但设计中一定有对研究对象的护理干预措施。

非实验性研究:指研究设计内容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护理干预和处理的研究方法,这是在完全自然状态下进行,适用于对所研究问题了解不多或该研究问题情况较复杂时使用。

回顾性研究:从研究对象目前所存在的某种现象入手,向过去进行追溯,以期发现导致目前存在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或者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

前瞻性研究:从研究对象的现存状况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追踪研究对象的某种状况的变化情况或者某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效果。

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数据来自于同一组样本,即研究对象自身在干预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

组间对照:指相比较的两组数据来自两组不同的受试者。

配对对照:将研究对象按某些特征或条件配成对子,这样每遇到一对就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

随机化:指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即从目标人群中随机地选择样本并且将这些被选到的研究对象随机地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

目的是是使实验组和对照组能在均衡条件下进行比较,使样本更具有代表性。

现象学研究:是一种观察特定的现象,分析该现象中的内在成分和外在成分,把其中的重要因素提炼出来,并探讨各要素之间及各要素与周围情景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

根基理论研究法:强调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同时分析资料进而产生理论的过程,主要目的是对现实中的现象进行深入解释,产生理论。

人种学研究法:目的是通过对某种文化或文化亚群的深入研究以理解他们的语言、价值观念、行为特征和习俗等。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

样本:就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是实际测量值的集合。

抽样:是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然后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概率抽样:是用随机的方法抽取样本,使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个体都有相同的概率被抽中。

常用的有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系统抽样。

数据饱和:在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反复、同时的进行过程中,研究者会发现即使在增加样本量,也没有新的信息或者内容呈现出来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