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血液净化抗凝技术终稿精品PPT课件
血液净化抗凝技术终稿精品PPT课件
抑制凝血因子活性药物
合成的蛋白酶抑制剂(甲磺酸奈莫司他) 抗凝血酶药(阿加曲班和水蛭素)
钙离子鳌合剂
枸橼酸钠
抗凝剂种类(二)
抗血小板药物
腺苷酸环化酶兴奋药(前列环素)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噻氯匹啶) 磷酸二脂酶抑制剂(双嘧达莫) 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等
凝血抑制因子制剂
抗凝血酶Ⅲ 蛋白C 血栓调节蛋白 肝素辅助因子Ⅱ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制剂
分子量2 000~9 000,平均4 000~5 000 主要灭活Xa因子 对凝血酶作用弱 半衰期长
低分子量肝素
肝素钠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Ⅻ
Ⅻa
Ⅲ
Ⅺ
Ⅺa
Ⅸ
Ⅸa
ⅢⅦ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PF3 Ⅷ
Ca2+
PF3
Ⅹ
Ⅹa Ⅴ
Ca2+
Ca2+ Ⅹ
凝血酶形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形成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
编号
因子Ⅰ 因子Ⅱ 因子Ⅲ 因子Ⅳ 因子Ⅴ 因子Ⅶ
同义名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凝血激酶 Ca2+ 前加速素 前转变素
编号
因子Ⅷ 因子Ⅸ 因子Ⅹ 因子Ⅺ 因子Ⅻ 因子Ⅹ Ⅲ
同义名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Stuart-Prower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凝血过程
肝素 低分子肝素 阿加曲班、水蛭素 枸橼酸
肝素钠
带负电荷的粘多醣 分子量为3 000到30 000,平均15 000 分子量大,在透析时不会透过透析膜 半衰期(T1/2)为40 ~120分钟 肝素注入血管内,作用很快出现
抗凝机制
肝素钠
抗凝机制
肝素钠
抗凝机制
肝素钠
抗凝机制
肝素钠
阿加曲班
Thrombin
Argatroban or
melagatran
Active site
Exosite 1
(fibrin binding site)
水蛭素
水蛭素是水蛭(蚂蟥)的唾液腺分泌的一种酸性多肽 为凝血酶特异抑制剂
主要内容
概述 凝血机制 体内抗凝血机制 血液净化治疗常用抗凝剂 血液净化抗凝治疗的工作流程
血液净化抗凝治疗的定义
血液净化是目前治疗急、慢性肾衰竭最主要
的治疗方法。
血液净化作为一种体外循环治疗,实施血液
透析治疗,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应用抗凝剂
抗凝治疗是指在评估患者凝血状态的基础上,个体化选择合适的
阿加曲班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Ⅻ
Ⅻa
Ⅲ
Ⅺ
Ⅺa
Ⅸ
Ⅸa
ⅢⅦ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PF3 Ⅷ
Ca2+
PF3
Ⅹ
Ⅹa Ⅴ
Ca2+
Ca2+ Ⅹ
凝血酶形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形成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阿加曲班
凝血酶的结构
Lechtenberg B C et al. PNAS 2010;107:14087-14092
枸橼酸钠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Ⅻ
Ⅻa
Ⅲ
Ⅺ
Ⅺa
Ⅸ
Ⅸa
ⅢⅦ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PF3 Ⅷ
Ca2+
PF3
Ⅹ
Ⅹa Ⅴ
Ca2+
Ca2+ Ⅹ
凝血酶形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形成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阿加曲班
是一种凝血酶抑制剂,可逆地与凝血酶活性位点结合 阿加曲班的抗血栓作用不依赖于抗凝血酶Ⅲ 阿加曲班对凝血酶具有高度选择性 阿加曲班对游离的及与血凝块相联的凝血酶均具有抑制作用 阿加曲班与肝素诱导的抗体间没有相互作用 阿加曲班起效快,半衰期只有数分钟 停药后在短时间内APTT或者ACT即可恢复
抑制凝血因子合成药物
香豆素类(华法林、双香豆素、茚二酮类、双苯茚二酮)
理想抗凝剂的要求
确切的抗凝作用 不影响血小板功能 较短的半衰期,血液净化结束后能被迅速代谢而失活 有特异性对抗物质 对脂质代谢无影响 来源充足、价格低廉 不增加出血风险 使用简单 容易监测
血液净化常用抗凝剂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清除促凝因子(如内毒素等) 灭活已激活的凝血因子
肝细胞
灭活已激活的凝血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
体内抗凝血机制(二)
血管内皮细胞VEC在凝血、抗凝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
VEC及与血液直接接触的单核细胞等正常时不表达TF。因而不会 使凝血系统启动
VEC可产生TFPI,抑制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 VEC表面可表达TM,通过TM-PC系统产生抗凝作用 VEC表面表达肝素样物质并与AT-Ⅲ结合产生抗凝作用 VEC可生成PGI2、NO及ADP酶等物质,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的活
蛋白C、蛋白S、凝血调节蛋白(TM)、蛋白C抑制物
内源性组织因子通路抑制物(TFPI)
主要内容
概述 凝血机制 体内抗凝血机制 血液净化治疗常用抗凝剂 血液净化抗凝治疗的工作流程
抗凝剂种类(一)
增强凝血抑制因子活性药物
肝素(钠或钙) 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替地肝素、法拉西肝素) 类肝素(藻酸三酯、戊聚糖多硫酸酯)
化、聚集等 VEC可产生或促进tPA、uPA等纤溶酶原激活物,促进纤溶过程
体内抗凝血机制(三)
体液抗凝血机制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III(ATIII)、C1抑制物、α1抗胰蛋白酶(α1AT)、 α2抗纤溶酶(α2AP)、 α2巨球蛋白( α2M)、肝素辅助因子II (HCII)
蛋白质C系统
抗凝剂和剂量,定期监测、评估和调整,达到充分、合理抗凝疗效
血液净化应用抗凝剂的目的
保持良好体外循环状态 避免体外循环凝血而引起的血液丢失 预防因体外循环诱发的凝血活化导致的机体合并血栓性疾病
的危险 减少血液细胞与透析膜接触诱发的炎症反应
提高生物相容性,保证血液透析治疗的有效进行
主要内容
概述 凝血机制 体内抗凝血机制 血液净化治疗常用抗凝剂 血液净化抗凝治疗的工作流程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Ⅻ
Ⅻa
Ⅲ
Ⅺ
Ⅺa
Ⅸ
Ⅸa
ⅢⅦ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PF3 Ⅷ
Ca2+
PF3
Ⅹ
Ⅹa Ⅴ
Ca2+
Ca2+ Ⅹ
凝血酶形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形成
纤蛋白原
纤维蛋白
主要内容
概述 凝血机制 体内抗凝血机制 血液净化治疗常用抗凝剂 血液净化抗凝治疗的工作流程
体内抗凝血机制(一)
细胞抗凝血机制
抗凝机制
肝素钠
抗凝机制
肝素钠
抗凝机制
肝素钠
抗凝机制
肝素钠
抗凝机制
肝素钠
抗凝机制
肝素钠
抗凝机制
肝素钠
肝素钠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Ⅻ
Ⅻa
Ⅲ
Ⅺ
Ⅺa
Ⅸ
Ⅸa
ⅢⅦ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PF3 Ⅷ
Ca2+
PF3
Ⅹ
Ⅹa Ⅴ
Ca2+
Ca2+ Ⅹ
凝血酶形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形成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低分子量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