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可以把“胆结石”化掉吗?现代人,总以生活节奏快、工作紧张为借口,经常成为不吃早餐的“匆忙客”,快餐食品的VIP,饮食不规律,营养不均衡,再加上一双不爱运动的腿脚,着实给很多疾病的产生筑起了温床。
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催化下,很多结石病也纷沓而至,就像胆结石,不知有多少人为它丢了健康丢了胆,这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面对胆结石,该何去何从?老中医指点迷津!胆结石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它的发病机制复杂,但其形成,与胆汁郁滞、排泄不畅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胆为中清之腑,输胆汁以腐化水谷而行糟粕,以通降下利为顺。
而胆汁之分泌排泄,每与偏嗜肥甘、情志拂郁等因素有关。
盖偏嗜肥甘则伤脾,脾伤则健运失司,情志拂郁则伤肝,肝伤则疏泄不利,二者均能影响胆汁的分泌排泄而致郁滞。
故而偏嗜肥甘与情志拂郁也就同胆结石之发生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
目前,中医对胆结石的治疗,大多分气郁、湿热、脓毒三型,在具体治则上存在不同的看法。
有的从胆石静止期着手,强调提高气郁型疗效,并将其分为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肝阴不足三型。
有的主张从病邪热化的程度,将其分为蕴热、温热、热毒(脓毒)三个不同阶段,强调通里攻下与清热解毒。
有的则从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病例多有脾胃阴虚之证候出发,强调胆脾分消,主张胆脾同治,用茵陈、郁金等药品加消导药。
各种治疗方剂很多,但治法不外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解毒、通里攻下等几种,也多以大柴胡汤、茵陈蒿汤为基础加减化裁。
而先生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对胆结石之治疗与常法有别,其经验为如下。
1.疏清滑利通其用胆附生于肝,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
《东医宝鉴》云:“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故胆的病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基于此,先生认为清泻湿热当与升降滑利相结合,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因为肝的疏泄正常,气机的升降也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
反之,肝失疏泄,郁而化热,引起肝热灼液,导致胆汁排泄不利,就会造成郁结,聚而成石。
因为不管是气郁型、湿热型或脓毒型,均与肝脏气机升降失调有关。
结石是标,气滞是本,所以治疗胆结石必须重视气机升降,疏肝理气。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理气开郁能降低胆管口括约肌的紧张度,减少胃酸分泌,使胰腺分泌减少,解除胰管梗阻力,减少压力,增加胆汁的分泌,与中医理论相合。
胆结石以湿热型为最多见,湿与热两者,目前均以清热为主。
而先生认为还当注意配以甘凉滑利之品。
因为甘凉滑利之药多能去湿,湿去则热无所依,再加滑利对消痈化石、利窍排毒均有好处,故治疗胆结石当以疏、清、滑、利为主。
根据疏以解郁、清以泄热、利以去着的原则,先生自拟柴牡五金汤。
柴牡五金汤柴胡9克,生牡蛎(先煎)30克,海金沙(包煎)15克,郁金9克,鸡内金4.5克,川楝子9克,金钱草15~30克,青陈皮各5克枳实6克,甘草4.5克,厚朴6克,瓜蒌12克,冬瓜子18克,冬葵子12克。
方解:柴胡与牡蛎同用,《本草经解》认为“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
牡蛎味咸性降,《汤液本草》认为“咸为软坚之剂,以柴胡引之,故能去胁下之硬”。
故两者合用,一升一降,不但能宣畅气机,还有软坚散结之功效。
郁金、川楝子、青陈皮,疏肝以解郁,理气兼消积。
现代药理分析得知,郁金所含挥发油,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并使胆囊收缩,有利胆作用,挥发油还可溶解泥沙状结石,故用于胆结石尤宜。
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清泻湿热,利水通淋,化坚消石。
鸡内金兼可健脾,须生用碾末吞服。
冬葵子、冬瓜子、瓜蒌,滑以去着,通窍利湿,还有消痈排毒作用。
厚朴、甘草、枳实,不加大黄而配以滑利之品,既有小承气汤行气除滞、清热通便作用,又可避免用药过峻而伤胃气。
本方虽以疏清滑利为主,但药不过峻,所以只要患者不是十分虚弱,一般都可使用。
随症加减(1)伴有炎症发热者:加土茯苓、忍冬藤、连翘、白薇。
(2)出现黄疸者:加茵陈、山栀。
(3)胁痛者:酌加香附、乌药、延胡索。
(4)呕恶胸痞者:酌加姜半夏、姜竹茹、枳壳。
(5)纳呆者:加苍术、焦山楂、焦神曲。
(6)大便不畅者:酌加郁李仁、桃仁、大黄。
另外,每日服雪羹汤一剂。
雪羹汤大荸荠4个,海蜇皮(漂去石灰矾性)30克,水煎服。
此方出于清代《绛雪园古方选注》,云:“羹,食物之味调和也;雪,喻其淡而无奇……荸荠味甘,海蜇味咸,性皆寒而滑利。
凡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诸药不效者,用以泄热止痛,捷如影响。
”先生取其滑利以排石,泄热以止痛,久服而不伤正气,亦“食疗以辅之”之意也。
2.舒肝和络善其后六腑以通为用。
胆石即使排除以后,也还有复发可能,当保持其气机的通利。
故先生用舒肝和络饮善其后,防止复发。
舒肝和络饮是先生在“病多参郁”的思想上研制而成的,旨在疏肝,法在通利。
故仍以柴胡、牡蛎为主药;香附、乌药,调气活血,疏肝消痞;苍术、厚朴,温中燥湿,宽胸利膈,散满行滞;郁金、石菖蒲,开窍豁痰,利胆解郁;夜交藤、合欢皮,和血安神。
故能达到气血流畅,消化正常,以防胆石再生。
沈某,女,58岁。
1992年8月23日初诊。
B超提示胆囊口有结石嵌顿,引起胆管痉挛而为疝痛。
便艰,高热(体温40℃),白细胞24×109/L,经大量抗菌消炎解痉治疗,痛已缓,高热已退,但胆区仍感不适。
此胆疝痛后引起之创痛未愈也,今不需止痛,六腑以通为顺,但予利胆清热解毒通便。
苔腻,脉弦细。
处方:柴胡9克,枳实9克,苍术9克,厚朴6克,郁金9克,金钱草30克,海金沙(包煎)15克,鸡内金6克,川楝肉9克,黄芩9克,土茯苓30克,连翘9克,忍冬藤24克,白薇9克,知母9克,白芍9克,生甘草6克,郁李仁9克,生姜(另包)9克。
7剂。
二诊:便已通,未畅下;胆区隐痛已平,但仍有不适感;苔脉如前。
予原方加:玄明粉(冲)9克,冬瓜子9克,冬葵子9克。
14剂。
三诊:得畅下;B超复查结石已消失,胆区痛已平;胃纳转佳。
以舒肝和络饮加金钱草、鸡内金、川楝肉、枳实、瓜蒌皮、郁李仁,续服7剂(隔日服)以善其后,并嘱服雪羹汤以代茶。
胆囊炎、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其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及黄疸。
中医学虽无此病名,但早有类似本病的证候记载。
《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胀痛”,及《伤寒论》中“结胸发黄”的描述与本病十分相似。
其他医籍在有关胁痛、黄疸、寒热、呕吐等门类中,均有有关本病证候、治疗的论述,可供借鉴。
胆囊炎、胆石症常易反复发作,而胆石的大小,性质和分布范围又各不相同。
尤其是肝内胆管结石,依靠单纯的手术方法,常难取得理想的治效;而结石范围广泛的病例,手术中亦易忽略遗漏,致使结石残留常致再发和再次手术。
中医学从增强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出发,能促进炎症消退,结石排出或缩小。
不仅能缓解症状,减少发病次数,且能使部分病人得到彻底痊愈。
胆为六腑之一,附于肝下,肝胆相互联系,胆以通降下行为顺,它既具有传而不藏,实而不满等各腑所具的普遍性。
但又和其他各腑不同,具有不储藏或转输水谷糟粕以及粪溺等浊物的特殊性,是异乎寻常的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胆汁清净不浊,故又称为“中清之腑”。
胆囊炎、胆石症的病因多端。
凡情志不畅,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过食油膩或虫积等均可导致肝胆气滞、湿热壅阻,影响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功能,使胆汁排泄不畅,不通则痛;湿热熏蒸,发生黄疸;气血郁结,热结不散则化为脓;如湿热长期不化,胆汁凝结,可成为砂石。
胆囊的炎症和结石常同时并存,互为因果,且与饮食和蛔虫等有关,因此,在治疗时往往难以截然分开。
一般治疗方法不外乎: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燥湿泻火,舒肝利胆,理气开郁,行气活血,降逆止健脾和胃,安蛔止痛,补气养血,温中散寒。
从临床症状分析,以湿热气滞居多,见证除有口苦、咽干、头晕、不思饮食等少阳经症状外,湿热者,多有寒热往来,面目或全身出现黄疸,右上腹持续胀痛或偶有阵发性疼大便秘结,小便黄浊或赤流,脉象弦滑或滑数,舌红、苔黄腻或厚,治宜清热利湿、通下、疏肝利胆。
气滞者,平素性情急躁,善怒,一般无寒热和黄疸出现,右上腹胀痛、绞痛或阵发性窜痛,常因郁怒诱发致痛势加重,小便清利或微黄,脉象沉涩或弦细,舌尖微红、苔薄白或微黄,治宜舒肝利胆、缓急止痛。
“六腑以通为用”,按照“痛随利减”的规律。
在急性期间,一般以和解少阳、舒肝利胆、通里攻下为法,用大柴胡汤加郁金、广木香、金钱草。
若湿热重者,加苦参、滑石;实火者,加龙胆草、生山栀;气滞者,加香附、青皮;血瘀者,加当归、赤芍、红花、丹参;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出现黄疸者,加茵陈、白鲜皮、秦艽;呕吐者,加橘皮、竹茹;有食滞者,加焦六曲、焦山楂、乌药;平素嗜酒者,酌加葛花、枳椇子、红豆蔻。
慢性病人出现腑实证的机会甚少,若兼有时,其症亦较轻,故治疗时较少应用攻里泻下剂,临床上常以自订验方金钱开郁散为主,药用金钱草、柴胡、枳实、白芍、生甘草、郁金、海螵蛸、浙贝母。
本方取四逆散疏达肝胆郁气,乌贝散化滞散结,金钱草清湿热、化结石,郁金行气活血、利胆止痛。
若兼有脘痛者,加蒲公英、甘松、天仙藤;若阴虚血热,烦躁,头晕头痛,舌质红绛者,则去柴胡加焦山栀、决明子、旱莲草。
胆囊炎、胆石症的治疗,在明确诊断下,还应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按患者体质、年龄、职业、饮食、情志等状况之各异与所见症状之不同,以及其他兼证等等,随症变化,灵活运用。
切忌千篇一律,固守成方。
临床除应用上述二方外,还常采用下列一些方药治疗:三花芍草小金蒌散,药用玫瑰花、厚朴花、佛手花、小青皮、鸡内金、瓜蒌皮仁、柴胡、生白芍、生甘草、白蜜。
本方具芳香柔润、调中理气的作用。
适用于阴虚之体、性情急躁之人,症见右上腹胀痛,面黄神疲,失眠,脉弦,舌质干燥、边红、中剥脱、苔微黄者。
当归四逆汤加减,药用当归、干姜、吴茱萸、柴胡、郁金。
本方能温中散寒、行气活血。
适用于胆石症,右上腹部疼痛或疼痛不显著,形瘦,肢冷、素体虚弱,脉细、舌淡者。
乌梅丸槟榔丸合剂,乌梅安胃丸、木香槟榔丸、白蜜,用滚开水泡汁服。
肝胆并治、通腑止痛。
适用于胆病挟食滞、郁怒,或残石未尽,剧痛不止者,或兼慢性肝炎,消化不良,舌苔白厚腻者。
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味,药用柴胡、枳实、白芍、生甘草、苍术、厚朴、青皮、鸡内金、地枯萝。
功能舒肝利胆、和中化湿。
温胆汤加味,药用陈皮、制半夏、茯苓、生甘草、枳实、生姜、竹茹、吴茱萸、木瓜、乌梅。
功能清胆和胃、理气止呕。
适用于肝胃不和,泛呕酸水,右上腹隐痛或不作痛,脉缓,舌质红润者。
金铃子散合更衣丸加味,药用川楝子、延胡索、更衣丸(吞)、蒲公英、天花粉、金钱草、丹参、鲜芦根、竹茹。
功能和中止痛,养阴通腑、调理气血。
适用于阴虚体质,右上腹隐痛,大便干燥,脉象沉弦,舌质干燥、红糙无苔者。
增液汤合麻仁丸改汤加减,药用火麻仁、苦杏仁、生地黄、麦门冬、玄参、生白芍、生大黄、生甘草、白蜜、金钱草、玉米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