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9课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教案 岳麓版选修4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9课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教案 岳麓版选修4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9课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教案岳麓版选修4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拿破仑的简要生平,以及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前后的主要政治、军事活动,分析评价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通过对拿破仑富有传奇色彩人生的了解,熏陶学生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远大积极的理想,为人类社会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材分析知识结构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一、靠军事起家1、独特的性格2、军事生涯的开始3、杰出军事才能的展现4、法国的最高军事统帅二、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1、雾月政变和拿破仑称帝2、《法国民法典》内容和历史作用三、从帝国皇帝到孤岛囚徒1、扫荡封建势力称霸欧洲大陆2、拿破仑的两次退位3、评价拿破仑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中成长为一位军事统帅;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巩固大革命成果;拿破仑从辉煌走向最终失败。

《法国民法典》及其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拿破仑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从少尉到统帅本目简要介绍了拿破仑从科西嘉岛孤僻的幼童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的过程,谈了拿破仑性格特点、受到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介绍了他在土伦之战和镇压保王党叛乱中的军事表现,以及拿破仑最终成为法国最高军事统帅。

教材对于雾月政变之前的拿破仑的介绍,需要说明以下几点:第一,拿破仑成长的背景和经历。

拿破仑(荒野雄狮的意思)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雅克修城,他的家族是一个意大利贵族世家,科西嘉岛刚刚被卖给法国后,法王承认其父亲为法国贵族。

1779年,在父亲的安排下, 10岁的拿破仑到法国布里埃纳军校接受教育。

17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选送到巴黎军官学校。

其性格独特,孤僻、高傲、野心勃勃,这些性格特点给拿破仑日后的政治军事生涯打上了印记。

拿破仑一开始自认是一个外国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够让科西嘉从法国独立出去,军校毕业后被授予炮兵少尉头衔。

在随部队驻防各地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卢梭和伏尔泰的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动科西嘉独立,但遭到另一个亲英反法的保利集团排挤,最后全家逃往法国。

第二,拿破仑亲眼见证了殖民统治的残酷,青年时期的拿破仑思想上深受伏尔泰和卢梭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在法国大革命中的表现——坚定不移地捍卫大革命成果,打击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势力。

第三,正式步入军旅生涯的拿破仑很快展示了他超凡的胆识和智慧,他对当时的军事知识深有研究,善于将各种军事策略运用于实战之中,尤其是主张将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用。

在1793年7月,拿破仑带兵攻下了保王党的堡垒土伦,因此受到雅各宾派的赏识。

1794年热月政变中拿破仑由于和罗伯斯比尔兄弟关系紧密而受到调查,后因拒绝到意大利军团的步兵部队服役而被免去准将军衔。

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党武装叛乱,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在军界和政界中崭露头角。

第四,国内的战功为拿破仑奠定了飞黄腾达的基础,而海外的征服战争则为他登上最高统治地位铺好了道路。

1796年3月2日,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3月9日与情人约瑟芬结婚,之后便匆匆奔赴前线。

在意大利,拿破仑统帅的军队多次击退了奥地利与萨丁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联军,最后迫使对方签署了有利于法国的停战条约。

虽然,1798年远征埃及失败,拿破仑的舰队被英国的海军上将纳尔逊完全摧毁,部队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国时,400艘的军舰只剩下2只小舰,原本侵略印度的计划受阻,人员损失惨重。

但在此时欧洲反法联盟逐渐形成,法国国内保皇派势力则渐渐上升。

1799年8月,拿破仑看准时机,决定赶回巴黎。

1799年10月,回到法国的拿破仑被当作“救星”来欢迎。

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法国大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拿破仑法典》拿破仑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是本目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材以《拿破仑法典》为中心,强调其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民法典的地位,阐述了它确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私有财产权的合法性,实际上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同时在法律史上,《拿破仑法典》也是资产阶级立法的重要蓝本,成为许多国家立法的典范。

由于教材对于1799年“雾月政变”和1804年拿破仑称帝只是简要叙述,如果直接讲授《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可能稍显突兀,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必要补充,让学生了解《拿破仑法典》出台的历史背景。

雾月政变之后,拿破仑大权独揽,在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效率较高的国家机器,对于势力单薄的民主派毫无忌惮地实施高压政策,严厉镇压国内叛乱,另一方面他采取措施,缓和与旧势力的矛盾,如1800年多次下令允许逃亡者回国,甚至任用某些回国的逃亡者,这些措施对于实现国内的政治稳定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经济政策方面,拿破仑在就任第一临时执政的第二天,就下令废除督政府的强制公债,稳定资产阶级的情绪,并恢复了国内金融业的秩序,因而使得经济逐渐好转。

与此同时,拿破仑还采取措施应对旧势力反扑和外国干涉。

他有条件地拉拢天主教会,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改造,把天主教会当作控制意识形态的工具,这样既照顾了占法国人口多数的天主教徒的宗教感情,也降低了王党势力利用宗教从事反叛活动的可能性。

拿破仑还指挥了与第二次反法同盟的战争,并取得了全面胜利,赢得了和平和荣誉。

在短短几年之内,拿破仑和执政府迅速扭转了法国的困境,其个人威望空前高涨,1802年8月2日,为表示“全国的谢意”,他被授予终身第一执政的称号,紧接着通过的宪法规定第一执政可以指定继承人,这就为拿破仑建立世袭君主制奠定了基础。

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之后,拿破仑终于达成了称帝的目的。

关于拿破仑对《民法典》制定过程的参与和重视,教材有相关描述,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1800年8月,拿破仑就任命了民法典的起草委员会,1801年参政院开始认真草案,在107次讨论会中,拿破仑亲自出席了55次,并直接敲定了多项条款。

1804年3月21日,《法国民法典》正式颁布,它共含2281条,分为3篇、35章,体现了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法典还严格规定了私有财产权的合法性,因此它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关于《拿破仑法典》的广义和狭义内容,应向学生讲明,同时对于民法典的历史作用和意义,不宜空谈结论,可以结合法典相关条款内容进行简要剖析,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奥斯特里兹与滑铁卢本目重点讲了一个问题——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从辉煌走向失败。

如果上一目的内容侧重通过拿破仑执政的政治、经济举措来评价拿破仑的话,那么本目的内容则侧重通过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的双重性质来评价他。

二者构成对拿破仑的总体评价。

本目的主要内容: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及典型的战例;拿破仑战争性质的两重性;滑铁卢之战拿破仑政治军事生涯的终结。

其中包含了一个隐性的知识,就是拿破仑战争失败的原因。

对拿破仑战争两重性的分析也是本目的难点。

对拿破仑战争的分析评价应把握如下几点:1.法国大革命的国际环境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欧洲大陆正在进行一场长达30年的战争(1618—1648年),各大国都无暇干涉。

而法国大革命却遭到大批君主国的干涉,即使不将1792年的普奥联军计算在内,从1793年到1815年,先后纠集的反法同盟也有七次之多。

因此拿破仑战争在1807年以前,反干涉性质占主导地位,从主流上看是进步的、正义的。

诚如列宁所说:“法国大革命的几次战争起初都是民族战争……这些战争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联盟……”(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与第一、二、三次反法同盟的战争均属这类战争。

2.拿破仑战争性质的转变即主导因素的转变,发生于1807年与第四次反法同盟交战期间。

拿破仑仅用了一个月的事件就打垮了普鲁士军队并占领了首都柏林。

这时,除英国以外,欧洲主要国家都均败在法国手下,不可能对它形成任何威胁。

但拿破仑继续征战,目的在于谋求霸权。

事实上1807年签订的《提尔西特条约》是法俄背着普鲁士并以牺牲普鲁士为条件的。

这个条约使普鲁士失去了半数以上的领土。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国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3.拿破仑战争涤荡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向欧洲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了法国革命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关于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探究分析:1、拿破仑战争从捍卫革命成果的正义战争变成了侵略扩张的非正义战争,激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抗,这是导致拿破仑失败的重要原因。

2、拿破仑统治后期,极力恢复封建王朝传统,既得不到正统帝王们的支持,又失去昔日大力支持他上台的各阶层各派人物的支持。

而连年的征战,国内人民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厌战情绪。

3、远征俄国的失败、滑铁卢战役的失败,以及欧洲反法势力的强大,也是拿破仑失败的重要因素。

教材最后引用了法国元帅贝尔纳多特的一段话,引导学生思考拿破仑的功与过以及失败的原因,并以课后练习的形式加以考查,因此教师可视条件的允许,组织相关课堂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以此为开放性课题进行探究。

教学过程拿破仑一生及其复杂曲折,教材以“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为中心选取相关事件加以阐述,因此如果不作必要的补充和解释,学生对理解本课内容会有一定难度。

对于法国大革命相关史实可以联系必修课内容进行提示和回顾,由于拿破仑在中国的“知名度”颇高,高中学生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关于拿破仑的一些生平故事则可以用师生共同分享的方式进行交流,教师发挥组织、引导、归纳的作用。

1.导入部分导入示例一: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介绍它的创造背景,然后提问:贝多芬心目中的这位英雄是谁?为什么?他做了哪些重要的事情?由此导入新课。

导入示例二: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歌德对拿破仑的评价(见参考资料部分),请学生进行诵读,然后讲述:拿破仑是一位无所畏惧的智勇者,从平凡走向皇帝宝座,再从颠峰跌向失败的深渊,经历了不平凡的一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进这位伟人的世界,感受他生命的辉煌和悲剧。

导入示例三:教师先展示大卫的《拿破仑加冕礼》,然后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史实。

提问:你如何看待拿破仑加冕时的举动?拿破仑称帝是否意味着法国回复了大革命之前的封建专制统治状态?不必马上得出答案,由此导入新课。

2.从少尉到统帅组织学生活动并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