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看这样的电影,我能够触摸到那一颗颗纤细而善良的心灵,他们绝不是社会的残渣,绝不是被遗弃的问题少年(那个纵火犯巴冬除外)。
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曾经有过多少次,为那许多微末甚至是琐碎的场景所感动。
我们的静、站立以及唏嘘,绝不是因为我们观看的场所没有空调,诺大个阶梯教室,已经无声地容纳了一百多号人的汗水和激动。
虽然只有头顶或者更远处几片风叶在转动,根本无法解除那些夏天的躁热,但此刻没有埋怨,只有心灵的共振。
风中飞舞的风筝,夜里疲惫的扫帚,那些欢笑和痛楚,在明亮与黑暗之间徘徊,很多孩子的双重性格在影片中一展无余。
他们的一半是天使般的微笑和美妙的歌声,一半是魔鬼般的残忍和恶作剧。
他们一面弹伤老学监的眼睛,偷走新学监的资料,甚至校长的钞票,一面却认真地参加合唱团的训练,传递着天籁般无邪的音乐……正是这些,构成整部影片画面的明暗交替,这些错落不仅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更深深地牵引着影片主人公马修的百转柔肠。
这个最后被歇斯底里的校长定位为“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的男子,朴素的外表下有着一颗非同寻常的爱心。
他的爱是包容,当一个孩子弹伤老学监的眼睛时,同意他去照顾,不告诉校长免受惩罚;他的爱是无私,他对待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连那个最邪恶的巴冬被校长棍打和禁闭时,能够很遗憾地感慨: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啊!他的爱是尊重,他总是用音乐和温暖去走近这些淘气的孩子,用满腔的爱去感动这些幼小的心灵,使他们改邪归正,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春天。
他总是用自己的爱营造孩子们的爱,他用爱铸就“乐谱架”的动情歌唱,他用爱感化“天使魔鬼”皮埃尔不逊的心灵,他用爱赢得“助理”的永远相伴。
他一直无声地抵制着反抗着校长威慑人心的棍棒教育。
虽然最终自己不得其果,流浪天涯成了最后的归宿,但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包裹着爱和留恋的纸飞机从窗内一只只地飞出来。
我们还看到影片中那些个反例——巴冬纵火焚校,校长的被辞退。
于是我们又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爱的力量和伟大。
“看看你经过的路上/孩子们迷了路/向他们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步向往后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影片的最后,天籁之音冉冉升起于一条被绿荫覆盖的春天的小巷。
沿着这条小巷望去,我们看到了前方不远处的光明和灿烂。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世上只有不负责的老师,没有真正的坏学生”,这是从电影中得到的道理。
克莱蒙·马修是“一个过气的音乐家和代课老师”,却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一生。
可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
学生对老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品德。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以身作则戒烟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一次,张伯苓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于是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不但不听劝,还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对身体就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问,歉意地笑了笑,答应戒烟,同时也让其他教师一起当众毁烟。
从那以后,张伯苓再也不吸烟了,那个学生也把烟戒了。
教师的品德宛如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
同样,如果没有马修,谁会相信,那样一群已经被社会“淘汰”的孩子会有美好的未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学生对教师认可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才能。
“我一看见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
”这句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一生。
此句话出自皮尔保罗一位校长之口。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在他不长的人生中,只有奶奶振奋过他一次,他坚信皮尔校长的话,从此他的衣服不像往常污秽,语言不再肮脏,行动不再漫无目的。
经过40年的努力,他成功当上了州长。
看吧,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幼小心灵的一生。
所以,只要对学生充满希望,就会有创造奇迹的可能。
马修老师不仅是电影里的角色,也是现实世界中那些德艺双馨的师者形象化身。
兴学之本,惟有师范。
学生对教师钦佩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管教。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到办公室,分别给了他们四块糖。
陶行知说:“第一块,因为你比我先到;第二块,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你尊重我了;第三块,你打他是为了正义;第四块,你及时认错了。
”听完,打人的同学知道自己错了。
这是有名的“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管教不是疾风骤雨,而是春风化雨,这样才会被学生接受。
电影看过,感动却久久不能弥散。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克莱蒙·马修之所以打动万千观众,就是因为他用灵魂捧起了更多的灵魂。
教师兮,灵魂之工程师,吾信!吾敬!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描述了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法国,一个失败的音乐工作者马修来到了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当学监。
在这里,校长和教师只会用谩骂和体罚来教育劣迹斑斑的学生,但是马修却组织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来陶冶和升华学生的心灵。
最后,当被世俗所不容的马修被辞退走出校门时,学生们纷纷将折纸飞机从巨大石墙上狭小的窗子中抛出,为马修送行。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来到了“池塘之底”后,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把学生当做牲畜来教训,而是用音乐来挖掘藏在学生身上的美好和善良,陶冶他们的情操,发现他们心灵中的纯洁。
马修像慈父一般爱着他的学生,爱着他的合唱团。
然而,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对合唱并不是那么感兴趣,对马修也并不是那么尊重,甚至还对马修搞恶作剧,但是马修并没有放弃。
最后,马修的努力和爱感化了学生,当他走出校门时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就是学生对马修的努力最大的肯定,而学生们在长大成人后所取得的成就是对马修努力的最好的回报。
在马修的学生中,最独特的是皮埃尔,这个被上一任老师形容为“天使面孔,毒蛇心肠”的学生非常自尊、自卑、自闭,不信任任何人。
皮埃尔有着优秀的音乐天赋,然而却不愿意努力学习去发挥他的天赋,最终,在马修老师的感化下,皮埃尔的“面孔”和“心灵”终于统一了。
但是皮埃尔年龄还小,他只是在懵懂中感受到马修的关心和照顾。
影片最后,当皮埃尔人到中年,功成名就,在听闻到马修老师去世的消息后,当他重新翻开当年在“池塘之底”的影集时,终于发现马修老师对他的关心、爱护和爱是如此深厚,他对马修老师是如此的感激却又无法回报。
整部电影没有火爆的场面,却感人至深。
特别是马修被学校辞退后,走在学校的楼下,最后一次回望他的学生们时,那一只只纸飞机雪花般落下时,给人以心灵的震撼——那纸飞机像雪花一样纯洁——那是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恩!无论这些孩子平时有多么顽劣,但这纸飞机是是从他们心底最纯洁的地方飞出来的。
影片结束,飞舞的纸飞机和马修的合唱团那天籁般的童声却久久的回荡在心中。
我不禁想起另一部电影死亡诗社的一幕,学生们纷纷站在桌子上声援被家长和学校排挤走的老师基廷,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也正像那一个个纸飞机,载满了学生们最无暇的希冀和对老师的理解——我们每个人就是在这样朦胧的理解和感恩中成长起来的。
老师,像马修一样的老师,就像最慈祥的母亲,也是最严厉的父亲,是无名英雄,也是良师益友。
当我们承接着老师爱的雨露时,让我们将感恩的心也奉献给老师吧!让我们在感恩中成长,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将我们感受到的爱都化为行动,将我们手中这爱播撒给更多的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从一开始的捉弄嘲笑与不屑一顾,到后来的爱戴支持与敬之如父。
马修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一再忍让,凭润物无声的关爱潜移默化,用动人心弦的音乐循循善诱,将一群放荡不羁的少年引回正路。
构成全片的主要是对比。
校长与马修大相径庭的教学,学生前后翻天覆地的改变,孩子们对校长和马修截然相反的态度,无疑,造成这一切不同的,是爱。
青少年常是“吃软不吃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一味地镇压,迎来的不是第一个蒙东在沉默中的灭亡。
就是第二个蒙东在沉默中的爆发。
靠“以暴制暴”求取正义,虽然看似痛痛快快地解决了一时一地的小问题,但却义言传身教地教会了很多人不文明的表达方式,更可能激化问题双方的矛盾,甚至挑起更恶劣的对抗情绪。
综上,以暴制暴的本质就是拳头大就是硬道理,力量大就是正确。
然而纵然大家都懂以暴制暴只能招致以牙还牙,但还是少有人能做到以德报怨,仁爱待人。
因为爱,是要付代价的。
当选择了爱,就必然招来伤害。
校长的不理解与施压,学生的怀疑和叛逆,不错,爱可以带来令人心颤的美丽,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让人心碎的过程。
若那句泰戈尔的诗:“没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就没有可以锻造出天堂的力量。
”一切痛苦不仅在奋斗中,其实更在爱与恨的抉择中。
选择恨是一种本能,而选择爱是一种本事。
选择恨带来一时的满足,选择爱带来长久的心安。
影片更是十分真实地展示了现实的残酷。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马修,最后居然被辞退了,而两面三刀的校长则将合唱团的功劳全部包揽。
甚至差点获得额外的奖金。
我不由地想起那个恪尽职守的鞋匠格拉斯,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对劣质鞋深恶痛疾,追求鞋子结实耐用,但,却饿死了。
难道是他的品质让他死了吗,断乎不是,叫他死的乃是黑暗,但这黑暗的社会借着那良善的品格叫人无路可走,便更显出了那黑暗真是黑暗!无疑,这两者都批判了社会的黑暗,现实的残酷,但我更看到,这是他们面对黑暗势力发出的战斗的檄文!“虽千万人吾往矣!”若我幸运生于光明的社会,那便随这皓月之辉散发我的米粒光华,默默无闻献上一点爱:若我不幸生于黑暗的世界,也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散发纵然只是将残灯火的一点光亮。
纵然星火不能燎原,纵然一点微光终将被历史的车轮轧碾,我也愿做那被辞退的马修,做那饿死的格拉斯。
我盼望这世界是美好,但我更知现实是残酷。
爱是一种立场,不是盲目不知后果地奋斗,而是终知必死而不后退的抗争。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当光明的使者降临到灰暗的尘埃,绚丽的彩虹绽放出雨殇后的光彩,稚嫩但又甜美的童声淌过了天堂的阶梯,一群被遮住翅膀的小天使们终于来到的理解的彼岸,感受到了爱。
——题记《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的著名影片,不同于其他片子,这部影片中没有美女,没有金钱,也没有权力,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孩子们的互相关爱。
因此,这部阳光情感片也被评为法国电影中的心灵鸡汤。
看完这部影片,我思考了许多,影片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严重问题的孩子,这些孩子,只要放一个到我们现在的班级里就够我们老师受的了。
片中的学监马修老师在刚来到池塘之地的时候,正是他经历了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后的最低点,所以,当他初看到这些孩子的时候,便觉得他们和自己一样,只是不被他人理解,不相信他们真的如校长所说,有那么坏,那么不懂事,只是觉得他们的纯真、美好,都被校长的”暴力教育“给遮盖起来了。
于是,他决定用他彻底的真心去感化他们,靠近他们,寻找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并用音乐去抚慰他们,包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