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评课稿精选五篇【篇1】小学科学评课稿1.例子与所要论证的知识点之间脱节,分析例子时只是就例子讲例子,没有能够做到与所要论证的知识点密切结合起来。
比如在让学生探究“先做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先做一个有道德的学生”时,当学生说“我成绩不好,那就去做有道德的学生”时,虽然点出了这两者不矛盾,但没有更进一步得点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是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的(成绩)”,同时有同学说“成绩好重要,因为高考重要”,我也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成绩好(科学文化修养高是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所以他们不矛盾,是能够相互促进的)”比如,在用“老人跌倒了,扶不扶的”事例导入之后,在讲存在道德冲突的原因时,没有借助这个事例进而去分析,生活方式的变化(与以往不同)导致人们的价值多元化,即有人认为要扶,有人认为不要扶,出现了多种声音(多元价值)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备课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比如: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我要如何引导他的回答?例子是如何体现所要论证的知识点的,例子不能只是纯粹的引出知识点等问题;二是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认真筛选素材,使素材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例子泛滥却与知识点相关不大,容易导致上课缺乏深度,只是浮于表面。
2.面对学生纯粹捣蛋的学生的一些扯淡回答,教师可以不加以理会,因为教师会被他带飞,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对课堂教学没有意义(只是让大家乐一下),容易使课堂缺乏正式感,走向随意性的弊端。
3.小结太过简单,同时也缺乏系统的方法。
比如这节课小结时应该这样:这节课主要围绕”思想道德修养和学科文化修养“讲了三个大的问题”是什么(含义、关系)为什么(原因)怎么做(具体要求)“,难点是二者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具体措施。
或者也可以这样小结,让学生来回答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4.没有时间讲练习!!无法就本课的重难点检测出学生的`掌握情况。
所以,时间把握上一直是硬伤。
5.上次跟pz探讨“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回答,进而避免学生睡觉或者游离课堂”这个问题时,他说“问题是你问他们问题,特别是课本的知识点,他们并不想回答啊。
”这句话让我对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了一点思考,喜欢问问题固然是好,但是如果问题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也回答不上来,那就变成了自问自答,反而更尴尬!所以还不如不问!这节课我就发现了,每次问课本的知识点时,学生就不说话了,或者真的回答不上来。
也许是我问得太深了,反而就成了无效提问。
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主要这个问题。
6.语言表达上的不顺畅。
【篇2】小学科学评课稿听了吴老师的课,感触很深。
整个课听下来,感觉思路很清晰,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很到位,听着很舒服。
在这里我简单分析一些吴老师的课。
首先,上课时,吴老师问一些学生早餐吃了什么,里面有什么营养物质,简单的.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有接着提问,这些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消化的进一步引入了今天的课题。
新知识的切入即起了回顾的作用,有很自然的引入了新知识。
第二:在上课的过程中,课堂呈现多样化,又结合了一些视频,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氛围很好,学习兴致很高。
第三:小组合作的落实。
据了解,她吴老师是从上个星期开始落实学校推行的小组合作制。
一开始我感觉很难去实施,听了这节课后,万事开头难,什么事情要先去做了才知道。
小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里,我也简单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既然是以学习单的模式,那么学习单是不是应该提前发下去,批改好了,再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来把握是否更合适呢?二:最后食物的消化结尾部分有些仓促,是否可以在稍微加以调整。
【篇3】小学科学评课稿今天,金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以学为中心的创新常态课,给我们的常态课带来了视觉和想象的冲击,令我受益匪浅。
本堂课从学生的视频观察中对地形的感性认识到从学生的图片或照片的直观认识碰撞出学生对地形的初体验,在这个环节中,同时暴露出学生的前概念。
这是调动学生求知的一个契机。
课堂的第二个环节进行了图片地形的探究,进行了地形之间的碰撞,如“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些地形似同而异的特点,引发了学生的疑惑,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这是调动学生求知的另一个契机。
在对地形由远而近“中国地形图”、“瑞安地形”、“学校地形”的应用之后,金老师用谷歌地图让学生从立体地球上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带学生去全球旅行,给孩子们的视觉和想象带来很大的`冲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求知的浓厚兴趣,并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更为后面地形变化做了很好的空间想象的铺垫。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小组陶泥模型的制作,既落实并检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更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更让学生感悟到学以致用的实处,也使得课堂更加轻松、愉悦。
当然,对于这堂课,本人也有一些建议值得与执教者金老师商榷:金老师没有及时抓住以上提到的两个契机,使得本堂课的前面环节比较枯燥,学生没有求知主动性,老师引导得累,讲得过多,体现不出学为中心的主旨;课堂环节过多,调动学生更直观体验地形,并激发他们兴趣的环节置后,时机不对;课堂问题设计不够系统而有效,导致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方式;陶泥材料的选取不得当,浪费了课堂的动手操作时间;板书的设计不够直观简要等。
但纵观全课,整堂课总体上生动而富有情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根据课的特点去突破,从而去挖掘更多的新鲜的教学方式。
【篇4】小学科学评课稿叶老师作为一位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能够这么从容、淡定地上公开课。
就说明叶老师具有很好的个人素养,是一位很有发展潜力的教师。
我们的学科是相同的,作为一位美术教师的角度来看这节课,我觉得叶老师有几个优点值得我学习。
首先,叶老师课前准备充分。
从叶老师的教案来看,叶老师将课堂上教师的语言都事先设计好,显得非常严谨。
学生材料事先准备好放在材料室,让材料员去取材料。
感觉个个材料员的动作很娴熟,从这里可以看出叶老师注重平时课堂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较好。
这些材料的准备也非常人性化,装液体的塑料袋是袋了2个,这样就防止液体流出。
其次,叶老师非常关注学生的表现,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能及时鼓励,对于学生的回答都能一一给出评价和建议,对于不确定的`答案不避讳,而是让学生去探究。
同时从叶老师的这份教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两方面来看这节课,个人觉得叶老师还没有很好的落实。
从水的教学过度到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教学有点牵强。
对于液体、固体、气体的归类,叶老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而是老师自己进行归纳好。
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各种物质的存在形态。
【篇5】小学科学评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很高兴能有这么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首先做下说明,由于我之前接到的通知是对湖岭学区的那位老师的那堂课做点评,所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是侧重听那堂课,在这里我想对陶山学区的徐老师说抱歉。
这次教研活动的形式是“同课异构”,那我今天就来个“同课异评”。
之前周老师已对这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那我接他得棒,继续对这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胡老师以三种不同学说的代表性人物的超时空对话为主线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教学过程让我联想到:1、是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史,即从科学家发现问题,到建立、修正自己的理论的过程;2、是师生间共同对话,共同学习,完成课堂教学的过程;3、也是学生经历、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4、又是科学假说的建立,及不断修正的过程;对话中,科学家的思维不断碰撞,在碰撞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深入研究的.问题,直至推动科学的发展,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有以下好处:1、增强的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2、让学生经历学科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二、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堂实践接下来回到这次活动的主题“开发课程资源,激活课堂教学”这题主题上来,我认为胡老师对这一主题的理解跟实践,有以下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1、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自己动手,对实验器材进行开发①在做板块张裂的模拟实验中,以班级60人计算,2人一组,胡老师利用木板、废纸及胶水共做30套模拟装置,变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②在做板块碰撞的模拟实验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教材的照片中做碰撞的是两本旧教材,而胡老师的照片中的是新教材,而且照片应该来自他之前的课堂教学。
2、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帮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的全过程,胡老师采用了flash模拟动画,这样的处理很直观、生动,学生也容易理解。
当然还有在讲海底扩张学说时引用的图片等,都能说明胡老师对多媒体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视。
3、结合社会事件及学生生活开发课程资源课堂练习中“日本地震,福岛核泄露”素材的开发和利用,还有“砸金蛋”游戏,也是借鉴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
4、课堂生成及学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三、谈建议当然一堂再成功的课,也会有不足的地方,我认为有以下地方值得推敲。
这堂课所涉及到的科学方法主要是科学假说,假说在科学发现中非常重要,而且假说是不断修正和发展的,且需实践的检验或者说是证据的支持,支持的证据越多,假说也越准确。
科学家重在寻找证据,但对于学生、课堂教学而言,让学生寻找证据是不可行的,我认为应该变“证据的寻找”为“证据的分析”,而证据的寻找应该老师帮忙完成。
课堂中胡老师提供了地质学及生物学两方面的三种证据,我注意到三种证据都是支持假说的证据,学生不需分析就可以做出判断。
我认为除提供支持证据为,老师还可以提供“不相关”的证据,比如“南美洲和非洲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及“不支持”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学说,动力来自哪里不能解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这样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很有好处,课堂高度也就不一样了。
从假说的提出,假说的修正,再通过不断发现新证据,否定旧假说,建立新假说,这样科学就不断的发展,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及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后,还将不断往前发展。
以上观点仅个人看法,如有不足,敬请原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