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水循环与洋流一、说教材本节是继前两节《地壳物质循环》和《大气运动》之后,自然环境的又一大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

在学习了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进行,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对于本节内容的充分理解有助于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把握和对相关地理现象的解释。

由于水循环牵涉到可持续发展中的水利用问题,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因此本节在自然地理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要内容。

二、说学情普通高中高一的学生有以下特点:学习风格:自初中以来的学习习惯看来,较为被动,习惯接受式的学习,需要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心理方面:高一学生有一种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这促使他们理性思考,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讲解时应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知识基础:已学过水的三态变化、物质能量平衡;能力方面:初具辩证思维,对生活中关于“水”的各种现象有较多见解;缺乏宏观想象能力,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较陌生(需用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弥补)。

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类型、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意义;2.能画出世界洋流布局图;3.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循环的模拟实验,学会通过具体操作加深知识掌握;2.学会读图,利用图表信息归纳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协作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节约用水意识,生活中节约用水,并参加相关节水宣传工作,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2.根据海水运动,初步树立起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等较基本的哲学观点。

四、说重难点(一)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2.洋流的分布规律;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难点1.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部分,课堂氛围较自由,需要教师加以把握。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中无明确具体的表述,需要通过活动来完成。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五、说教学方法(一)教法导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实验模拟法案例分析法(二)学法合作学习法读图法六、教学过程引用热点、兴趣导入剖析重点、实验辅助案例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本课、发散思维引用热点、兴趣导入——为什么科学家会在许多海洋鱼类体内发现田间农药?剖析重点、实验辅助——学生带着“水循环是什么?”“分为哪几类?”“它的能量来源是什么?”等问题,阅读课本内容;解决基本概念问题,详细阐明海陆间大循环的各个环节;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循环?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利用酒精灯、集气瓶等化学教学工具,进行水循环模拟实验,令学生可脱离书本复述;本环节设计意图在于把知识用直观的模型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掌握。

知识点过渡:除了海洋鱼类体内有农药,南极的阿德利企鹅体内也有DDT农药,这仅由水循环无法解释,由此引出洋流。

案例分析、讨论归纳——结合PPT的动态分区展示过程,以副热带海区为切入点,介绍洋流布局,进而扩展到全球分布。

阐明洋流的类型、特点;以“漂流瓶”的故事,巩固世界洋流布局这一知识;根据“澳大利亚同纬度东西海岸不同景观对比图”、“墨西哥湾油泄漏事件”、“世界四大渔场分布”等案例,结合世界地图及世界洋流分布图,让学生讨论合作,归纳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为辅。

因此本过程小组合作讨论为主,教师在旁指导为辅;总结本课、发散思维——解决导入时的问题:南极阿德利企鹅体内的农药可能来自哪里?洋流路线如何?发散思维:除了课堂中提到的案例,生活中或新闻中,还有哪些证明水循环或洋流存在的案例?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上升到现实高度,达到学以致用。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

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推进新课课件显示:水循环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

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思考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发言)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

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

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奔腾不息的长江”(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鼓励发言,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师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请大家讨论以上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纠偏持正。

师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

一旦水循环的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

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区来说,水循环的数量是有限的,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永续利用。

师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请大家通过看以下的影像材料,来进一步讨论总结。

课件显示:“干旱的撒哈拉”“印度的水灾”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师(总结)水循环在地球表面各个区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水循环比较旺盛,则水资源比较丰富,如热带雨林气候区;有些地区水循环过弱,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如干旱的沙漠地区。

师不同地区水循环往往不平衡,那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水循环有差异吗?请以我国为例说明。

生是有差异的,例如我国夏秋季节,水循环强度大;冬春季节,水循环强度就小。

师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水循环的强度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也就产生了各地的水灾或旱灾。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呢?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讨论后发言: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等。

师很好,譬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

(承转)大家来看我们刚才列举的这些措施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生地表径流、蒸发和降水等环节。

师可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课件显示:⎩⎨⎧环的个别环节人类活动也可影响水循大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巨系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 (承转)人类可以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促进水循环的形成,但是人类的一些活动也会对水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请看下一案例。

课件显示:“济南泉水断流”的有关图文聚焦趵突泉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

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

济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50~700毫米。

由于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2/3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1/5,冬春两季降水很少。

随着降水量的“少—多—少”的季度变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应地出现“低—高—低“和“小—大—小”的季节变化,不过在时间上较降水的季节变化推迟一些。

一般年份,泉水变化过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渐减少,至6月出现最小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随降水量增加而流量开始增大,8、9月出现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

一般规律是年降水量多,当年泉流量大,水位高;年降水量少,当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

大气降水对泉水动态变化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人工开采量不超过泉水流量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如果开采量大于泉流量,雨量因素则处于次要地位。

开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的动态变化。

据山东省水文地质队资料,1973~1977年,市区水位下降2.25米。

所以从1976年以后,雨季后不到1个月,泉水流量就逐渐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