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应激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一、应激所致的轻度心理障碍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应激导致的心理障碍都是精神病,其实不然,心理障碍分重度和轻度障碍。
日常生活中的焦虑、紧张、神经症、人格改变、酒精及药物依赖、适应障碍等就是最常见的轻度心理障碍。
重度障碍指重度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创作应激障碍等。
事实上,由应激导致的严重心理障碍较为少见,多是轻度心理障碍,但这种轻度心理障碍对人的影响去较大。
常见轻度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
(一)焦虑焦虑是一种朦胧预感,感到不幸或危险即将来临,并有可能降临在自己及家人的头上,由此而产生的焦虑称为消极情绪焦虑。
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1)紧张,害怕;(2)烦躁不安,心神不宁;(3)担心,忧虑。
其躯体表现主要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如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出汗,四肢震颤,烦躁,小动作增多,尿频,坐卧不宁。
以后还可以发展为副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如腹泻。
此外还伴有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内心不安宁、犹豫不决,易发怒,多余动作增多等。
(二)抑郁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伴有思维迟缓及意志活动减退等症状,如情绪低落,眼下垂,语气低,话少;食欲差,消瘦,性欲低下,月经不调或停经,停止泌乳悲观,无用感;自卑,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下,绝望,消极、社会退缩。
(三)恐惧及愤怒恐惧及愤怒均表现为较高的紧张。
恐惧是自身安全及个人价值、信念受到明显威胁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是人们受到重大挫折时而产生的愤恨、气恼、敌意的情绪,同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对未来预期焦虑,有回避。
(四)其他除了上述的表现外,应激还可能会有如下的心理表现。
烦恼:表现出极大的痛苦思想,并且自己不能控制和终止。
精神紧张:常表现出内心烦躁,心理及肌肉紧张,想放松自己,但却很困难。
疲乏:常表现出无力,易疲倦,全身慢性疼痛,并且经过休息也不能恢复。
失眠:有97%心理障碍的人,入睡困难,睡眠中间易醒或易早醒,噩梦多;但少数人也有嗜睡现象。
神经衰弱综合症:易患神经衰弱综合症,具体表现为:无力、易疲劳、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等。
思绪:思考效率下降,思维紊乱,忙无头绪,犹豫不决,难以做出决定。
注意力:注意力很难集中,因此在工作中容易出差错,严重者连有趣的电视也不能集中精力看。
工作:做事情(包括做家务)常表现出无精打采的状态,效率极度下降。
性格:性格会发生改变,少言寡语,对人对事冷淡,常回避与同事、朋友之间的交往。
自怜:对自己感到惋惜、怜悯。
往往感到悲哀,认为自己被人愚弄,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常常自哀自叹,并有很多申述。
二、心理中介变量对应激的影响(一)认知评价1、定义当人们面临着一个应激事件时,首先就会想到这个事件对他是有利还是有害,对事件的性质进行判断和评估,这就是认知评价。
心理学家拉扎罗斯认为应激下的认知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初级评价、二级评价和再评价。
初级评价是对事件的类型进行最初的估计,即判断事件结果的利弊,它回答的是“我是不是遇到麻烦的问题”,分良性评价和应激性评价两种。
良性评价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种是在事件与个体无关的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事件正是个体所希望的,或中性的,或对个人应付技巧要求不高。
应激性评价在事件对个体有威胁并且应对技巧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发生。
当个体感到一个事件对他的身体或心理有伤害时,无论这种伤害是真实的还是想像的,只要他无法有效地应对,那么就会产生应激。
二级评价是对自己使用哪些应付策略和应付措施进行判断,并对哪种措施是最有效地进行预测。
它回答的是“这种情况下我应怎么做”的问题。
再评价是在前两级评价的反馈基础上进行的,它将导致初级评价的改变,相应地也会影响对处理该事件的应对策略的知觉。
如把退休评价为消极事件时,个体会难过和失落,为了摆脱这种难过和失落,个体就会改变原先的评价,把退休评价为一件更有利的事,认为退休后能使人得到更好的休息,做更有意义的事。
2、与应激性认知评价有关的因素(1)个体自身的特点疲劳、消耗、饥饿、感染等抵抗力下降过程中;性格内向、懦弱,平时害怕各种应激的人;应付能力差、自尊水平低、心理脆弱、自我效能低下的人;生活阅历浅、没受过磨难的人,对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精神刺激也会产生应激性评价。
(2)事件的物理特征伴随不快情绪的事件易产生应激评价;不可预测、不可确定的事件易产生应激性评价;消极意外的事件易引起应激评价;事件解决要求具备机体没有的知识时,易产生应激评价;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意义的评定,消极的意义评定定易产生应激评价。
(二)社会支持与应激1、定义社会支持是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在个体精神或物质上给予的帮助或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
它是应激与健康之间的一个中介因素。
2、分类社会支持在性质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可见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与参与,或是指稳定的婚姻,或是指不稳定的社会关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为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一般来讲,个体对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的利用存在差异,例如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但他却总是拒绝。
3、社会支持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劣性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社会支持对应激下的个体有保护作用。
4、增强社会支持的技巧两种支持中,客观支持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层面,没有客观支持就没有支持的主观体验和利用度。
要想增强社会支持,使自己处于一种有利的社会支持体系中,与朋友、家人、同事进行恰当的人际交往是极其重要的。
(1)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且扬长避短。
(2)能控制不良的情绪:适度地情绪表现。
因地、因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
(3)加强个性修养:自尊和互尊。
(4)掌握交往技巧举止文雅,即待人接物要热情,讲究礼仪;坦诚待人:这样才能换来他人的真诚,并且可避免许多猜疑和误会;信任他人:思想上有意见时能心平气和地与之当面交谈;宽容大度:原谅别人能消除自己的埋怨情绪,人际关系就增加了一份协调;乐于助人:助人即是助己;温和中庸:态度温和,遇事不慌;忍让豁达:以忍让为前提的批评和交心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自信自强:缺乏自信的人让人瞧不起。
(5)消除社交障碍社交障碍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性成为别人耻笑的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作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
它很容易使人处于一种孤单的环境中,面对困难也只能独立应付。
因此要想增加社会支持,了解社会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消除方法是很必要的。
形成社交障碍的原因从主观上说,主要有以下几点:性格过于内向: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而对外界事物的关心很少,这自然会影响人际交往;怯懦自卑心理:一个怯懦、自卑的人只知其短,不知其长,那么在与人交往中,自然就表现出畏首畏尾,习惯于随声附和、唯唯诺诺,这当然也不利于与人交往。
高傲冷漠:过于自信和偏激,听不进别人意见,很容易走进孤芳自赏、落落寡欢的境地。
犯忌心理:犯忌心理重的人常用不信任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人和事,这很不利于交往。
消除社交障碍的方法:充满信心:要经常想到自己的长处,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怕议论:被虽人议论是正常的事,不必过分看重,否则会影响人际协调;丰富知识:要注意扩大知识面,这样,在各种类型的人交往时,就不会因知识面过狭窄而受窘加强锻炼掌握技巧自我解脱:不要总怪罪自己。
(三)自我效能感与应激1、定义当遇到某一压力或烦恼时,有些人相信自己能处理好,而有些人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无能力解决和就会这些烦恼和压力,这种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效能感。
2、功能(1)决定了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进行该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人们就会困难时的情绪。
3、增强自我效能感的方法(1)让个体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2)为个体提供适当的示范(3)指导个体树立正确的目标(4)改变消极归因,促进积极归因补充:归因当遇到某一应激事件时,人们自然而然会去寻找它的原因,然而,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发生原因有不同的推论和解释。
有些人认为它是自身造就的,而有些人认为它是他人导致的;有些人认为它是必然结果,有些人认为它是偶然因素,这种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就是归因。
归因的三个维度: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一般—特殊。
比如在地震中幸存的初二女生A,如果她认为是因为自己太笨,才造成自己的受伤和妹妹的死亡,就是内归因;如果她觉得地震是意外,谁都不能预测,或是房屋建筑得不够结实等就是外归因。
与外部归因相比,不幸事件后进行内部归因会使人更被动、自尊降低等。
如果她相信导致她受伤的条件是永久的,就是稳定归因;如果她认为条件是暂时,就是不稳定归因。
稳定归因能引起长期的身身脆弱感,而不稳定的归因能使人恢复正常的生活。
最后,受害者可能有一种无处不在的不安全感,觉得自己在哪里,在什么时候都没有安全,就是一般归因;如果她认为导致受伤的事故发生的因素是有限的,就是特殊紧因。
归因风格:悲观归因模式的人常对恒定不利事件做内部的、稳定的和一般的坚固,对有利事件进行外部的、不稳定的和特殊的归因。
相应的,悲观归因模式的人在应激下常表现为被动、失败、抑郁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而非悲观模式的人则正相反。
(四)心理坚强与应激1、何为心理坚强一些看起来特别有活力,很容易从情绪困扰中走出来,应激和压力对于他们行为和情感的干扰并不明显。
这与心理学上的心理坚强有关。
心理坚强包括三个特质:控制、信念和挑战。
控制是指个人对自己行为是否能有效控制外部环境威胁的期望值,它分为内控和外控。
内控的人认为,没有什么事情能超出人类的影响和控制之外,外控的人则认为外部事件不是被人所能控制的。
大多数人都处在内控和外控之间。
信念是对自己能否占用困难的一种看法。
挑战反映了安全、稳定和可预测性等因素对个体的重要程度。
心理较坚强的人一般相信自己能占用困难,把外在的压力和困难看做一种催化剂,认为困难给他们提供了成长的机会。
研究表明,心理坚强的人总是把压力和疾病看作一种挑战,他们更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他们的健康情况当然要比心理脆弱的人好。
在应激或危险的情境下,心理坚强的人货币于给自己积极的暗示,采取积极的就会措施。
“我一定能挺过这关!”“只要努力,成绩会提高的!”“人生哪些没有挫折,一切都会好的。
”“失去我是她的遗憾。
”而不具备心理紧张的人倾向于夸大事情的困难,它与就会困难的消极影响构成高应激水平的核心,这种消极影响大于心理坚强所能提供的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