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生及诗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极具代表性的25首诗词,到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里走一回!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1061年,苏轼仕途正式开启。
24岁,前路坦荡,人生顺遂,似乎一抬眼就能看到闪着光芒的未来。
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
苏辙19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
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
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苏辙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调离京师,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失意点。
他在担任杭州通判时期,曾经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美景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于1073年。
从诗意看,作诗当天朝晴暮雨,诗人既为酒所醉,亦为美景所醉。
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19岁时和16岁的王弗结婚,二人恩爱情深。
十年后,王弗去世了,这给了苏轼很大的打击。
1075年,苏轼任密州知州,年已四十。
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苏轼梦见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75年,苏轼在密州任知州,在一次打猎活动中,苏轼写下了这首气势雄豪、酣畅淋漓的词。
这首词在境界上大大突破了北宋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对南宋辛派词人有很大的影响。
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这首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
第二年,他下令修葺城北旧台,并取名为了超然台,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1076年暮春,苏轼在登上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写下了此词。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下片触景生情,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则表明: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是1076年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正和弟弟分离,在中秋节当天写下此词,表达自己的离思。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该词望月怀人,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孤独境界,可谓遗世独立。
通过对月亮阴晴圆缺的追问,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达到了社会和自然的高度契合。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此诗作于1077年,当时苏轼已经41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
在政治上,苏轼也遭到了很多的打击,被迫离开朝廷。
1076年冬天,苏轼离开密州,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
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
这是其中的一首。
1076年,苏轼离开密州到徐州,孔宗翰接替苏轼。
苏轼不久就写下这首诗送给孔宗翰。
此诗通过写梨花盛开而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涵蕴甚深,引人深思。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1078年,苏轼任徐州知州。
一天,苏轼夜宿彭城燕子楼,梦到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唐代张尚书之爱妾盼盼。
据传燕子楼就是张尚书为关盼盼所建的。
盼盼面貌姣好,谈吐不俗。
自从张氏死后,盼盼独居在小楼上十余年不嫁。
该词上片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清幽之景;下片感梦,抒写凭吊燕子楼,登高远眺,直抒感慨。
该词传达了人生变化莫测的失望之感。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078年,徐州在春天发生了严重旱灾,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这里选的是第四首,主要描写农村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农事忙碌的景象,充满于乡间趣味,也反映了苏轼对于百姓的关心。
狱中寄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弹劾他“作为诗文讪谤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不久,苏轼被捕解京,送入狱中。
在这期间,苏轼写下了两首诗给弟弟,这是第一首。
全诗写自己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兄弟的棠棣之情,十分感人。
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之时,倍感悲观,但是也勉励自己要豁达。
这首诗就写出了自己在黄州的复杂心情。
诗中赞美了黄州山水、饮食之美,也自嘲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最终,诗人在这种山水之中得到了一些解脱。
黄州虽然是苏轼被贬之地,但是也是苏轼创作的巅峰之地。
苏轼的许多的诗词、散文名篇都在此地完成。
如果没有黄州的解脱,苏轼不可能达到如此的高度。
水龙吟·次韵章行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旁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1081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
苏轼的同僚好友章楶在《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中写描写杨花之美,苏轼也写下了这首词来唱和。
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
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
”但是这首唱和之词却远超原词,成为了不可多得的经典。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082年春,苏轼和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
该词通过途中遇雨这件小事,来抒发自己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
上片主要写雨中,下片写雨后,洋溢着豪迈、豁达、乐观的生活信念。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82年春,被贬黄州期间,苏轼曾经到蕲水清泉寺。
《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
”苏轼借助寺庙前向西流的水来抒发自己不服衰老的人生态度。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082年,苏轼在黄州期间,曾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苏轼在这里开垦了一片荒地,开始种植庄稼,命名为“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