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失眠辨证施治法:1、虚症:01:心脾两虚:[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药]:归脾汤。

膏药制作基地中医辨证归脾汤药方方一∶《正体类要》【出处】《正体类要》【类别】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克)【方组趣味记忆】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

解:四君(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归(当归),期(黄芪),早(酸枣仁),远知(远志),龙眼(龙眼肉),香(木香)。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论】本方是在严氏《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当归、远志而成,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

方中以参、耆、术、甘草温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远志宁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

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

【方解】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

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故张璐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

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

”(《古今名医方论》)本方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己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

本方的适应范围,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健忘、怔忡。

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

明·薛己《内科摘要》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

前者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后者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

【化裁】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附注】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文献】方论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

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

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

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症悉除矣。

”《正体类要》卷下:“跌仆等症,气血损伤;或思虑伤脾,血虚火动,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情嗜卧,怔忡惊悸,自汗,大便不调;或血上下妄行。

”02:阴虚火旺:[治法]:滋阴清心,养脑安神;[方药]:黄连阿交汤。

黄连阿胶汤【组成】黄连3克、阿胶9克、黄芩9克、鸡子黄2枚、白芍9克。

水煎2次,阿胶烊入,用生鸡子黄调入药汁,分2次温服。

【功用】滋阴降火安神:用于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烦失眠,舌红苔燥,脉细数者。

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日三服。

黄连阿胶汤是少阴热化证的主方。

何谓少阴热化证?暂且撇开这个问题,先来分析本方的药物吧!黄连,小剂量除痞,如诸泻心汤治痞,黄连用一两。

大剂则除烦、安神,如本方所治的“心中烦,不得卧”即用四两。

黄连还主下利,如葛根芩连汤;又主腹痛,如黄连汤。

黄芩主下利,如黄芩汤;又主烦热,如三物黄芩汤;还主血证,如黄土汤、泻心汤。

先贤也有一味子芩丸治女子的下血经验。

芍药主挛急腹痛。

阿胶主血证。

鸡子黄为营养剂,增强抗病能力。

综合来看,本方黄连黄芩除烦热安眠,黄连芍药止腹痛,黄芩阿胶主血证。

芍药阿胶主腹痛而下血,女子多见;黄芩芍药,主下利腹痛。

以药测证,本方所主当为烦热,腹痛下血或下利。

一言概之,凡人体下部出血见精神亢奋者即可用本方。

人体下部出血,包括大小便出血,妇人下血。

此血多鲜红而粘稠,伴有血块。

我曾治一糖尿病患者的崩漏,伴失眠,遂以本方加生地,黄连量用6克,效果甚佳,不仅血止得寐,而且血糖也控制的较好。

若色暗黑,则应考虑用温经汤,黄土汤;若血色淡红而清稀,则又有用胶艾汤的可能。

若为人体上部出血,则三黄泻心汤使用的机会要比本方多。

从临床所见来看,黄连阿胶汤证的出血及精神兴奋,多于慢性感染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

此出血当为炎性与血管性出血;此心烦不得卧,则当为精神神经系统的虚性兴奋,这也许就是《伤寒论》论注家们所说的少阴热化证吧!03:心胆气虚:[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药]:安神定志丸或汤。

安神定志丸:【组成】远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冲服),龙齿25克(先煎),党参9克。

【功能】宁心安神,除痰通窍。

【方解】方中朱砂、龙齿重镇安神,远志、石菖蒲入心开窍,除痰定惊,同为主药;茯苓、党参健脾益气,协助主药宁心除痰。

【应用】主治精神烦扰、惊悸失眠、癫痫。

方中加入酸枣仁、柏子仁,则养心安神作用更好;若用于治癫痫,痰多者宜加入胆南星、竹茹等涤痰之品。

【方歌】安神定志茯苓神,远志菖蒲龙齿参。

04:心肾不交:[治法]:交通心肾、补脑定神;[方药]:交泰汤。

交泰汤:药物组成:制半夏15-30g,焦白术15-30g,炒枣仁15-30g,夜交藤15-30g,枸杞子12g,制香附12g,佛手12g,茯神12g,黄连2-5g,肉桂2-5g,生甘草3g。

加减:血虚加熟地、阿胶(冲服);阴虚加百合,生地;阳亢加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痰浊甚加远志、石菖蒲;血瘀加丹参、生山楂;火盛加栀子、黄芩;便秘加大黄、火麻仁等。

主治失眠。

用法用量:日1剂水煎服。

05:肝郁血郁:[治法]:疏肝养心,安神镇惊;[方药]: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组成】酸枣仁18g、白茯苓20g、知母12g、川芎12g、甘草10g、以上五味,以水八升煮枣仁得六升,内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集注】罗谦辅曰:经云肝藏魂,人卧则血归于肝,又曰:肝者罢极之本,又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罢极必伤肝,烦劳则精绝,肝伤精绝,则虚劳虚烦不得卧明矣,枣仁酸平,应少阳木化而治肝,极者宜收宜补,用酸枣仁至二升,以生心血养肝血,所谓以酸收之,以酸补之是也,顾肝郁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辅枣仁通肝调荣,又所谓以辛补之也,肝急欲缓,缓以甘草之甘缓,使防川芎疏泄过急,此所谓以土葆之也,然终恐劳极则火发,散阴阳旺,阳分不行于阴,而仍不得眠,故佐知母崇阴水以制火,茯苓利阳水以平阴,将水壮而魂自宁,人清而神且静矣,此治虚劳肝极之神方也。

简介:【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证。

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方解】本证由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

肝藏魂,内寄相火,肝血虚则魂不安,虚火扰心则神不宁,故出现虚烦不得眠、心悸;虚阳上扰,故头目眩晕;虚热迫津外泄,故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脉细弦或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本方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神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清热;川芎调气疏肝;生甘草清热和中。

【现代应用】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血不足,心神不安者。

【加减法】1.如果睡眠时惊醒,心悸梦多,舌淡,脉弦细者,可加入龙齿20 人参102.如果心烦躁较甚者,可加入川连6 栀子83.血虚甚者,应加入当归12 龙眼肉104.阴虚火旺甚者,应加入生地15 麦冬105.盗汗者,加入五味子8 浮小麦12 煅牡蛎20【出典】金匮要略:【组成】知母、茯苓、川芎、甘草、酸枣仁、【功能】补虚养血,养血清热,除烦安神。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怔忡恍忽,夜以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

【临床应用】1.用本方治疗神经衰弱、不眠症、嗜眠症、健忘症、惊悸、神经症、巴塞杜氏病等。

2.临床以虚烦不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为使用依据。

【现代药理】1. 〈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镇静、催眠,并能延长烫伤小白鼠的存活时间而提高其存活率,还减轻小白鼠烫伤的局部水肿,似有补养强壮作用。

2.〈川芎〉:能麻痹神经中枢,从而镇静、镇痛。

〈茯苓〉:利尿、镇静。

3.〈知母〉能降低神皮系统的兴奋性,与〈酸枣仁〉配伍可降低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知母、川芎〉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甘草〉矫味。

4.合为良好的抗菌滋养镇静剂。

【用法】饭后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2、实证:01:热忧神明:[治法]:清热通腑,清脑安神;[方药]:凉膈散。

凉膈散:失眠表现有面红耳赤、夜难入睡、心烦意乱、身热口渴、胸闷腹满、头昏头痛、口燥唇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沉数,治以清热通腑,清脑安神,可用凉膈散加减:「组成」川大黄、朴消、甘草各20克,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各10克,连翘40克。

凉膈散加减:川大黄10克,朴硝10克,甘草6克,山栀子10克,薄荷6克,黄芩9克,连翘15克,竹叶10克,蜂蜜少许。

「主治」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舌红苔黄,脉滑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