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隆化四小朱家强
今天,我很荣幸聆听了韦老师执教的《周长的认识》一课。

《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

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

我结合对新课程理念的一些认识,粗谈一下对这节课听后的感想。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

在课的开始,韦老师直接提出你会计算学过图形的什么呢?有同学说面积,有同学说周长,然后韦老师就顺势询问圆的周长,你会计算吗?从而揭示了本节课的任务——研究“周长”。

然后设计自学提示这一环节,以及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

接着慢慢深入去探究,整个过程比较顺,比较水到渠成的感觉。

同时,韦老师也比较重视动手操作训练,让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值得我们学习:
1、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拓宽周长概念。

从本课教学的地位和学生后续学习考虑,把周长概念描述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这样处理教材,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也规范了知识的系统性。

2、以自学提示为引导,充分发挥孩子们自己的感官,让他们自己去认识,去体会,进而了解并学习知识,然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通过自学,了解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初步体会圆的周长与圆的大小有关,学生会进一步思考圆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进行这样的自学是非常有效的,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在已有的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迫切的想知道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的,这样,有问题才会有发现,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为进一步学习,进一步通过动手操作,通过合作学习得出周长与什么有关创造了条件。

3、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的学习模式。

教师尊重学生,发挥教学民主,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韦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这一合作探究的环节就充分体现。

第一步让学生量出手中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记录在表格。

第二步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一个比值,填入表格。

第三步观察表格中的比值,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都是3,小数部分都很接近,而且很接近是因为有误差,而实际是一样的。

而这个比值到底是多少呢,老师不说,再次有学生自学书本发现问题。

老师没有说什么,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通过自学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4、以实践性为准则,确立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在概念理解教学上定在感悟的层面。

增设研究求周长的策略环节,旨在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就要从方法策略入手,在比较中得出最优方案中的一个特殊的具体过程。

这一点韦老师做得比较好。

比如,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滚动、围绕等多种方法,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可以。

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

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5、善于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本节课韦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

2、用滚动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测量得出周长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周长呢,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呢?然后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找到周长其实与直径有关,周长其实与半径有关的计算公式。

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找到了求周长的方法,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总的来说,韦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较准确,思想方法能适当渗透,学习素材选择比较合理,较好地实现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我觉得个别地方还值得商讨: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并应用数学。

而韦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回答,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学案的本子上写一下,计算一下,体会一下公式的运用会更好。

小课堂,大世界,它包含着学习的机智、合作的智慧、思维的方式、积极的情感。

让我们关注学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数学,体验生活,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