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枕而卧——睡眠不当致病与药枕养生法(成语故事)这是一个因病而不能安枕而卧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安真,他在一家大型独资企业任职,属于高管白领,工作环境优雅、工资待遇优厚,没用几年工夫,便拥有了吸引人们眼球的名车豪宅。
真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
一天,早晨起床后,安真突然感觉头晕目眩,脖子僵硬,扭头时头晕加重。
他也没有在意,以为是睡觉落枕的原因造成的,就打了一辆出租车到单位上班。
整整一天,他都感觉头晕目眩,像坐着海风中飘曳摇摆的小船,有时动作大一点还出现恶心的症状。
就这样度日如年般终于熬到了下班,他心想今天早点休息,也许明天就没事了。
于是,晚饭没吃便和衣而卧了。
第二天早晨,安真睁开眼刚一动身就觉得天旋地转,比昨天更重。
无奈,打电话给单位请假后直接去了医院。
医生让他做透视、cT等许多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告诉他:“你得了颈椎病,这个病是因为长期伏案工作,颈部缺乏活动,过度劳损,造成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压迫周围的神经,使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造成的。
得了这种病不仅会出现脖子僵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变硬、上肢无力、手指麻木等症状,而且还影响睡眠,使你不能安枕而卧。
这个病的最大特点是影响脑供血,导致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等异常症状。
我给你开些口服药;另外,你再到理疗科做颈椎牵引治疗;而且平时还要注意颈部的功能锻炼,并且需要换个舒服一些的枕头睡觉”。
(成语出处)《史记·黥英列传》:“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
”成语释义安枕而卧,即放好枕头睡大觉。
比喻太平无事,不必担忧。
(养生道理)本成语的意思是放好枕头睡大觉,但是,放好枕头能否睡好大觉却是另外一回事儿。
我们常听身边的朋友发牢骚说:昨天晚上睡觉落枕了,今天一整天脖子和头都很难受,晕晕乎乎的!”其实落枕是一种常见病,一般跟枕头有关,枕头的高低、软硬、大小、枕芯的材质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睡眠的质量,同时也决定了是否会导致落枕这样的病症产生。
如此看来,“安枕”未必能够“安卧”,这和成语“高枕无忧”类似,并非“高枕”就能“无忧”。
因此,要想“安卧”和“无忧”,重要的还要选好与您密切相伴的——枕头。
我们知道,一个成人大约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
枕头是睡眠必不可少的用具。
枕头合适,不仅能够助眠除困,而且还能保护颈项,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枕头使用不当,除了会产生上面所说的落枕以外,还是造成头颈部病症(如失眠头痛)的直接原因。
所以说枕头是保护颈部、保证睡眠质量和健康保健的重要用具。
我国古代医家根据中医理论和对中药功效的深刻认识,巧妙地把一些气味芬芳的中药装入枕头做枕芯,发明了今天备受人们喜爱和使用的“药枕”。
由于这些药枕装入的材质不同,所起的防病保健作用也各不相同。
例如,可以被称作药枕之祖,用于治疗失眠的药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采用蒸大豆装枕而成。
其后,人们纷纷效仿,选用草决明、灯心草、琥珀等分别制成了“决明明目枕”、“灯芯安神枕”和“琥珀安神催眠枕”等不同产品,用于治疗头颈部疾病,如头痛、目赤、耳鸣、项强(脖子僵硬,活动不灵活)及颈椎病等。
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用于防治高血压的药枕最为常见,多选清肝明目的野菊花、决明子、夏枯草、桑叶、薄荷、晚蚕砂等;配合平肝潜阳的珍珠母、罗布麻、磁石;清心安神的淡竹叶、灯芯草;以及芳香开窍、理气止痛的青木香、白芷、川芎、蔓荆子等药物。
临床资料证明,药枕对多种头面部和全身性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对由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胸闷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又对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偏头痛、鼻炎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药枕主要是通过中药的气味和透皮吸收发挥防治疾病作用的。
芬芳的气味经过鼻孔吸入,能够直接进入大脑的血液循环,起到快速反应的作用,对于改善和调节头部和精神症状具有特殊效果;另外,不同的药物成分与颈部皮肤接触,通过头颈部皮肤和毛孔进入人体经脉,发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的作用。
而头颈部的皮肤温度则有益于促使枕内药物成分以微粒子的形式缓慢持续地释放出来,从而起到缓慢而持久的防治作用。
现在,在一些药店和卖保健品的商场,经常能看到各种药枕。
不过,如果您有兴趣也可以自己动手做个药枕,这样能够根据您自己的状况量体裁衣、合理配药,制成一个符合自身特点的药枕。
先找个老中医开个符合您身体状况的处方,然后对药物进行分门别类;将花和叶类药物充分晾晒,搓成碎末(不宜太细成粉);把种子类药物除尘晒干;将根茎、木本、藤类药物晒干,粉碎成粗末;如果有矿物和角质类药物必须打碎成细粒;然后把所有准备好的药物装入一个松软柔和,薄而透气、性能良好的棉布或纱布袋中。
最后在药枕底层枕芯处加垫一块塑料布,防止药物漏出弄脏床单。
药枕的长度一般为60~90厘米,宽度为20~35厘米,也可根据各人的情况加以调整。
为了健康,不妨利用闲暇的时间来做个药枕试试?恶湿居下——居住环境致病与调养(成语故事)在一个常年雾气蒙蒙、阴雨绵绵的山区,有一个小村庄,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小芳家养着一群鸭子、一只羊,她家住在山脚下的水塘旁,山上雾茫茫,山下水汪汪,夏天水唧唧,冬天寒凉凉,衣服日西不干,被褥无法晾,冬天夏天一样湿,屋内屋外同样凉。
可怜的小芳每天生活在这种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受尽磨难。
小芳出生时就先天不足,体弱多病,无精打采,病病快快,胃口不好,食欲不振,长得面黄肌瘦,头发稀疏。
她还有一个毛病,每年夏季雨季天气潮湿的时候,身体状况更加糟糕,整天茶饭不思,精神不爽,不是喊着肚子胀,就是叫着大便溏(稀),要不就是腿脚沉,否则就是腿脚凉,整个夏天没有舒服的时候;好不容易秋天来了,瑟瑟的秋风尽管吹散了郁闷的湿气,小芳刚刚感觉身体舒服一些,可是寒冷的冬天却又使她重新陷入了新的痛苦之中。
因为家境贫穷,没钱生火,没钱看病,家里整天像冰窖一样,小芳的病情发生了新的变化:咳嗽接连不断,影响睡眠,嘴里总有吐不完的痰,感觉胸阀腹胀不能呼吸,口淡无味不想吃饭,身体沉重四肢酸懒。
亲戚们看到小芳的样子实在难过,纷纷凑钱给她看病。
老中医问了病情、把完脉、看过舌苔,说:“这孩子的身体状况太差,加上居住环境较差,久居湿地,外有风寒湿邪,内有脾胃虚弱,内外交困,阳气不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不能使水液代谢正常完成,所以就会聚湿生痰,痰湿内盛,影响了气机的升降出入,从而导致各种症状表现。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脾虚会造成食欲不振、不想吃饭,湿困脾阳就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酸懒,痰多主要体现在吐痰不断、胸闷不舒,气机运行不顺畅就会导致咳嗽不断、腹胀气喘。
这是典型的‘恶湿居下’,所以.除了我给你开个处方进行治疗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注意改善居住环境,进行生活调理,养生保健。
”说完,老中医开了一剂健脾燥湿,化气行水的方剂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采用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法半夏、猪苓、泽泻、厚朴、桂枝)治疗,其中,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治病求本;以陈皮、半夏燥湿化痰;以陈皮、厚朴调理气机;以猪苓、泽泻化气行水;最后以桂枝温通和振奋阳气。
经过多次调理,小芳的病终于有了起色,健康状况逐步好转。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住。
”(成语释义)恶湿居下,恶:讨厌,憎恨。
居:处于。
下,低洼处。
讨厌潮湿,却处在低洼之处。
比喻行动与愿望相违背。
(养生道理)小芳的故事说明了“恶湿居下”的严重危害,告诫我们一定要注意生活环境和起居养生。
中医认为,脾属土,喜燥而恶湿。
这个说法很容易理解,比如您打算在开春之际买点花籽,种盆小花,那您一定知道种花的土壤不能太湿,水湿过度的土壤不仅不能使种子发芽长出小花,更容易使花籽腐烂,夭折在摇篮之中。
脾胃也是这样,水湿太重就会影响食欲、不能消化食物了。
《黄帝内经》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就是告诉我们说,各种水湿、水肿、腹部肿胀等病症,都和脾脏主管运化水湿的功能有关。
因此,治疗脾虚湿盛的患者应该从湿论治,如中医治法中的渗利水湿、健脾利湿和清热化湿等。
脾能运化水湿,对人身体和组织中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排泄具有调节和平衡的作用;也就是说,脾的运化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出现脾阳虚的症候。
除了上面所说的消化能力差、食后有腹部胀满、大便稀溏等症状外,还因为水湿停留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表现,如在皮肤、肌肉:产生水肿、湿疹;在肺部:生痰、咳喘;在脚部:成脚气;在头:头昏沉首如裹;在经络:肌肤不仁;在关节:沉重疼痛;在胸腹:胸闷、脘痞、腹胀、腹水;在下窍:便溏、尿少、尿混浊、白带多。
这些症状都是脾虚湿盛的中药表现,如果您感觉有类似症状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和起居养生了。
饮食养生:除食用冬瓜、绿豆芽、小白菜、苦瓜之类的清热食物外,还要吃薏苡仁、芡实、赤小豆之类健脾利湿的食物。
在养生保健上还可以选择灸法进行健脾祛湿,温阳化气行水,这也是一种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
可以用灸温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中脘、丰隆、三阴交、阳陵泉等不同穴位,您不妨去药店买一根艾条,回家试试看灸足三里穴有没有效果。
从而验证一下“每天灸一灸,活到九十九”是否有它存在的道理。
另外,还要注意起居养生!不要让“恶湿居下”老戏重演!枕冷衾寒——头、目养生法成语故事“王老三,没有钱,没有吃来没有穿。
夏季不愁衣,冬天却愁棉。
枕也冷,衾也寒,孤苦伶仃难入眠”。
这是十几年前流传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王老庄的一段顺口溜。
说的是光棍王老三家境贫寒,不但娶不起媳妇打着光棍,而且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吃饭、穿衣、睡觉都没有保证。
在乱雪纷飞,天寒地冻的严冬,王老三每天生活在冷如冰窖的小屋,晚上再钻进单薄透风、寒冷如冰的被窝中,枕着冰凉似铁的枕头,听着屋外怒吼的狂风,忍受着漫漫长夜的煎熬。
您想想,王老三这种生活条件,能有谁家的闺女愿意嫁给他呀?所以,像王老三这种家境贫穷的光棍在王老庄并不少见,只不过他是个典型而已。
事实上,王老三虽然穷,但是人很本分,也很勤奋。
他的穷主要和当时村庄偏僻,交通不便有关。
后来,要修建一条国家公路,正好通过王老庄村头。
公路修好后,王老庄如同枯木逢春,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将山货运到省城,再把省城的日用商品、农业技术带回村中。
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王老三摇身一变成了村里快速致富的典型,还娶了村里最漂亮的一位姑娘做媳妇。
从此,王老三再也不用枕冷枕头、睡冷被窝了,与枕冷衾寒彻底绝缘了。
难怪村中又流传这样一段新顺口溜:“王老三,不差钱,不愁吃来不愁穿。
夏季开空调,冬天开电暖。
枕也温,衾也暖,媳妇陪着梦香甜。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便枕冷衾寒,凤只鸾孤,月圆云遮,寻思来有甚伤嗟。
”成语释义)枕冷衾寒,衾: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