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民目击》观后感

《全民目击》观后感

《全民目击》观后感
《全民目击》观后感
《全民目击》是一部剧情和主题比较奇怪的电影。

林萌萌喝多了,一时气愤开车撞了与其他男人传绯闻的父亲
女友,明星林丹,没想到林丹头撞到一根铁钉导致其死亡。

到这
里剧情很正常。

接着剧情反转,林丹对其司机多有侮辱性言词,林泰即林萌
萌的父亲长期与司机妻子有染,所以司机为了报复林泰杀了其女
友林丹,他把林丹的头撞向铁钉,还顺便顺了一块300万的手表。

奇怪的是有一个证据是一张写了司机杀人愿望的纸,一般人会把
想杀了谁写在纸上?还有推动剧情的居然是女律师的诱导性提问,大部分提问都是:你……(做了什么),是不是?你……(恨谁),是不是?等司机承认了再拿出证据证明司机说了真话。

我理解的
流程是先拿出证据,证明司机有谋杀动机,司机不承认,把更有
力的证据摆出来让司机承认谋杀事实,最后犯人陈述谋杀过程。

接下来剧情反转成是林泰不满戴绿帽杀了林丹,推动剧情的
又是律师的诱导性提问,控方律师问林泰对林丹是不是巴拉巴拉,林泰怎么想的都是通过律师的嘴说出来的,逻辑呢?把主观臆测
说出来然后承认了就变成事实了?林泰大喊:“我把她撞成肉泥,懂吗,不是用钉子扎死她”。

尸检证明林丹是因铁钉而死,这是
在承认犯罪事实?作案手法都错了。

两场证人变真凶的审问,律师和证人的情绪都很激动,这样
的证词可信度会不会打折扣?还有,犯人不需要陈述谋杀过程的吗?什么时间,在哪里,我策划与受害者见面并按计划用某种方
法杀害了她,或者临时起意如何碰面内心有什么变化具体怎么做
杀害了她。

如果口供没有遗漏,与证据没有矛盾,罪名成立。


是我理解的刑事案件的审判流程。

后来女律师发现证据有问题,找到一个一模一样的犯罪现场,是林泰雇人造的,并找2个背影像林丹和林萌萌的演员演了一出
戏拍了视频作为证据。

这个地方后来林丹的辩护律师也找到了,
立刻打电话申请重审,电影在这个电话后结束了。

没有介绍司机
做伪证受到什么处罚,基本电影的最后半小时都在煽情了。

里面有个情节,林萌萌的老师说我不相信她会做这样的事,
她的父亲说我相信不是她做的,她的同学也认为她是无罪的,在
法院门口摆横幅。

用直觉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是所有法律工作者
及参与舆论的民众的大忌,会严重影响人对事实真相的判断。


观臆测不能证明一个人无罪,只有客观证据才能证明。

有时候我
觉得靠煽情来引导舆论挺可怕的,因为人的情感是先于理性的,
真相就看不见了。

在知道真相就是林萌萌过失杀人之后,我觉得认识她的人对
她的偏袒简直就是讽刺。

而她父亲对她的包庇把罪名从过失杀人
变成了故意杀人,如果再审,是不是还要重新证明这是一个过失
杀人案?
我以为我看的是一个悬疑剧,没想到是一个亲情伦理剧。

电影里说,这是一个关于父爱和救赎的故事。

父爱?救赎?
我以为公平在法律中是最重要的,换个角度想:比如我杀了人,但是我没有一个这样爱我又有钱的爹,所以我要被判刑;比如我被杀了,因为凶手有一个这样爱她又有钱的爹,所以可以免刑;比如我的孩子杀了人,但是因为我很穷没有能力顶罪,所以只能让我的孩子去坐牢。

当我认为法律没有偏见的时候,我才会信任判决的结果,才能感觉到法律带给我安全感。

父爱不应该是以“养不教,父之过”为名来顶罪,父母的职责是教会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犯了错误、受到处罚、真心悔过,这是成长中的一道坎,在孩子越过这道坎时父母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并在惩罚结束后依然接纳孩子,才是救赎。

我理解的救赎有几种:我伤害了别人,别人原谅了我;我伤害了别人,通过某种方式做出了补偿;我被人冤枉了,后来洗刷了冤屈。

我对这部电影,理解不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