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语言学: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语言研究成果的应用问题,等等。
分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领域。
2、符号的任意性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性质之一,它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3、线条性语言符号的条件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4、组合关系符号与符号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的结构。
处于高一级结构中的各个符号,称为结构的成分。
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
5、聚合关系如果一些语言符号或更大的单位在组合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并且替换后结构关系不会改变,那么这些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P316、音节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地结构单位。
确切的说,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在汉语里,一个音节通常也就是一个语素的语音形式,而在文字上也通常用一个汉字来相对应。
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位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位构成。
7、音素从语音的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
是用对比的方法从音节中切分出来的。
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8、国际音标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叫做音标。
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会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一套音标符号,是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记录音素的符号。
其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9、音位音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
分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两种类型。
对立关系是划分音位的主要依据。
10、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1、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的角度来分析出来的音位叫做音质音位。
又称音段音位,线性音位。
辅音音位、元音音位都是音质音位。
12、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由音高、音强、音长等非音质因素构成的音位,又称为超音段音位。
常见的非音质音位有调位、重位、时位等。
13、语流音变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语音变化。
这种变化叫做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14、语素语素是语言单位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为词根和词缀。
15、词缀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
词缀按与词根语素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后缀。
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
如汉语的“第一”的“第”“老师”的“老”英语“un-known”(未知的),“en-able”(使能够),“im-possible”(不可能的)“un-”“en-”“im-”等都是前缀。
汉语的“小鸟儿”“棍子”中“儿”“子”,英语的“read-er”(读者)“voice-less”(无声的)中的“-er”“-less”等都是后缀。
马来语中的patuk(啄),pelatuk(啄木鸟),“-el-”就是中缀。
16、词根词根是词义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它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也可以和词缀一起构成词。
汉语中绝大多多数的词都是由词根构成的。
17、语法范畴词形变化是语法形式,每种变化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就叫做语法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人称、时、体、态等。
18、屈折语语言学中把类似于俄语那样有丰富的词形变化的语言叫做屈折语。
“屈折”是指词内部的语音形式的变化。
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这种词形变化来表示,因而词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
屈折语的另一个特点是,一个屈折词缀可以同时表示几种语法范畴义。
这些意义也可以用别的屈折词缀来表示。
俄语是比较典型的屈折语。
19、孤立语根据词的结构与构成语素之间的关系,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四种类型。
语言学中把缺少词形变化的语言叫做孤立语。
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但是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
虚词的作用很重要,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除了词序,很多都是由虚词来表达的。
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
20、黏着语黏着语液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结构类型。
黏着语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内部屈折,每一个语法范畴义都由一个黏附语素来表示,一个黏附语素也只表示一种语法范畴义。
因此,一个词如果要表示三种语法意义就增加三个表示语法意义的黏附语素。
此外,粘着语的词根和表示语法意义的黏附语素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
两者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土耳其语,朝鲜语,日语,芬兰语等都是的比较典型的黏着语。
21、复综语复综语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粘着语。
在复综语里,一个词往往由好些个语素编插黏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
由于在词里面插入了表示多种意思的各种语素,一个词往往构成一个句子。
这种结构类型多见于美洲印地安人的语言。
22、基本词汇语言的词汇的内容尽管五花八门,门类繁多,但是有一个核心,这就是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里面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又称基本词。
与一般词汇相比,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和有构词能力强(能产性)等特点。
23、语法单位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
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
24、书面语书面语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书面语是用文字写成的,但书面语不是文字问题,而是语言问题;口语的书写形式也不是书面语。
25、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26、洋泾浜它是出现在世界好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是中国特有的。
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
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
“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
它的发展前途有2个。
一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二是发展成混合语,成为某一地区人们通用的交际工具。
27、混合语混合语是由洋泾浜发展而来的一种有声交际工具。
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Creole,是混血儿的意思)28、团音通俗的说,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做团音。
尖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做尖音。
尖团合流:如果齐、撮二呼前的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也因腭化而变成舌面前塞擦音、擦音,那就说明尖团合流。
29、语法化语法演变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常见途径语法化。
“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它们都是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但是语法化还明确提出了虚化是个有等级的序列,是由语法化程度较低的一端向语法化程度较高的一端的逐级演化的过程。
30、类推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
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31、语法的组合规则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相互连接起来构成更大的语言片段的规则。
组合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们说话时现创造的,所以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存在于话语之中,是对现实语句结构的高度抽象概括。
比如动宾结构,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条组合规则适用于所有动宾结构,如“看电影、读报纸、学文件、下围棋、修房子、买车票”等等。
32、语法的聚合规则语法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
聚合规则是潜存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运用聚合规则的替换方法,将新的词语组装在旧有的装置上,构成新的句子,满足交际需要。
比如“买什么什么东西”这个格式,在杂货店可以说“买酱油”,在服装店可以说“买衣服”,在车上可以说“买车票”,在粮店可以说“买面条”,等等。
这种替换理论上可以说是无限的,可能造出的新的句子完全无法全部列举。
33、句子句子是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又是言语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表述单位,其最大的特点是:(1)具有一个语调,(2)经常用于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34、词组词组是词和词的组合,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语义规则组织起来的,是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语法单位。
35、词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它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
简答题1、谈一谈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要靠语言来维持。
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中断,社会就会解体。
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
这一功能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内容的表达。
信息的传递是社会中人与人交流的基本方式。
从古至今,人类知识的积累,社会文明的进步,首先得益于信息的可传递性。
人类社会能够建立起如此辉煌的文明,是以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为基础的。
总之,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最基本的手段。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可称为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互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者在说话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意图;另一方面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
2、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心理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及认识现实的能力。
思维的时候需要语言,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无论是思维的形式,思维的过程还是思维的生理机制都和语言密切相关。
哲学中认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人类思维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动因和载体,是思维成果的贮存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