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吸收光谱法(本)

原子吸收光谱法(本)


第四节 干扰及其消除
一、物理干扰 来源:试样粘度、表面张力的不同使其进入火焰的速度或喷雾效率改变引起的 干扰。 消除:可通过配制与试样具有相似组成的标准溶液或标准加入法来克服。 二、化学干扰 来源:Analytes (Target species)与共存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所
引起的干扰,主要影响原子化效率,使待测元素的吸光度降低。
消除: 1. 加入释放剂:SO42-、PO43-对Ca2+的干扰----加入La(III)、Sr(II)---释放Ca2+; 2. 加入保护剂(配合剂):
PO43-对Ca2+的干扰---加入EDTA----CaY (稳定但易破坏) 。
含氧酸中Mg 和Al 形成MgAl2O4---使A急剧下降-----加8-羟基喹啉作保护剂。 3. 加入缓冲剂或基体改进剂:主要对GFAAS。例如加入EDTA可使Cd的原子化 温度降低。 4. 化学分离:溶剂萃取、离子交换、沉淀分离等
4. 火焰背景干扰
来自燃烧气的背景干扰 宽带吸收:火焰生成物的分子受激产生的宽带光谱对入射光的吸收; 粒子散射:火焰中粒子质对光的散射。 消除:以上两种干扰方式都产生正误差(A增加)。因干扰主要来自燃烧气,
因此可通过空白进行校正。
来自样品基体的背景干扰 宽带吸收:样品基体中分子或其碎片的形成、有机溶剂分子或其碎片对光 的吸收,如CaOH分子宽带对Ba线的干扰。 粒子散射:一些高浓度的元素,如Ti,Zr,W的氧化物,它们的氧化物具 有分馏效应且直径较大,可对光产生散射;有机溶剂的不完全
火焰温度: 不同类型火焰其温度不同,如下表所示。
燃气 C2H2 C2H2 C2H2 H2 H2 H2 丙烷 助燃气 Air O2 N2O Air O2 N2O Air 燃烧速度 /cm.s-1 158-266 温度/oC 特 点
2100-2500 温度较高,最常用(稳定、噪声小、 重现性好,可测定 30 多种元素) 1100-2480 3050-3160 高温火焰,可作上述火焰的补充, 用于其它更难原子化的元素 高温火焰,具强还原性(可使难分 160-285 2600-2990 解的氧化物原子化) , 可用于多达 70 多种元素的测定。 300-440 2000-2318 较低温氧化性火焰,适于共振线位 于短波区的元素(As-Se-Sn-Zn) 900-1400 2550-2933 高燃烧速度,高温,但不易控制 ~390 ~2880 高温,适于难分解氧化物的原子化 低温,适于易解离的元素,如碱金 ~82 ~2198 属和碱土金属。
• 3 引起吸收线变宽的原因 • 1)照射光具有一定的宽度。无外界因素影响 时谱线具有的宽度(10-5nm) • 2)多普勒变宽(温度变宽) • 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 果运动方向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在观察 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频率低,反 之,则高。实质上分析样品时,检测器接收到 的是各种稍大或稍小频率的光。 • 3)压力变宽:一定气体压力下粒子之间互相 碰撞 • 4)场致变宽(电场,磁场)
在峰值吸收中,发射线比吸收线窄,并要求 两者的中心频率或波长一致。 这就要求装置中能提供发出和被测元素波长 一致的谱线的光源。如图,假定发射谱线强
度为 1 ,通过样品后到达检测器,变为 0.672
,说明被吸收了0.328 因而,原子吸收光谱仪中通常用待测元素 的空心阴极灯 作锐线光源。
• 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 原子吸收光谱是利用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中基 态原子与共振线吸收之间的关系来测定的。 • 需要考虑原子化过程中,原子蒸气中基态原 子与待测元素原子总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 势力学平衡中,由于激发态原子数Nj与基态原 子数No之比较小,<1%。可以用基态原子数代 表待测元素的原子总数。
五、检测系统
主要由检测器、放大器、对数变换器、显示记录装置组成。 1. 检测器---将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如:光电池、光电倍增管、光敏晶体管等。 分光后的光照射到光敏阴极 K上,轰击出的 光电 子又 射向光敏阴极1,轰击出更多的光电子,依次倍增,在最后放 出的光电子 比最初多到 106 倍以上,最大电流可达 10μ A , 电流经负载电阻转变为电压信号送入放大器。 2. 放大器 ---将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较弱信号,经电子线路进 一步放大。 3. 对数变换器---光强度与吸光度之间的转换。 4. 显示、记录
(类似样品容器)、分光系统及检测系统。
原子化器 空心阴极灯
单色仪
切光器
检测器
燃气
原子化系统
助燃气 样品液 雾化器 废液
原子吸收仪器结构示意图
一、流程
1.作用
二、光源
提供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光源应满足如下要求; (1)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
(2)能发射锐线;
(3)辐射光强度大, 稳定性好。
2、原子吸收线的形状 原子吸收光谱线线宽~0.001nm 原子发射光谱线线宽~0.0005nm (有谱线展宽现象) 因此,光谱测定的特征谱线会有区别:
测定元素 吸收分析线波长 发射分析线波长
Al Co
3093 2407
3961 3453
所得曲线为吸收线轮廓(line profile)。原子吸收线轮 廓以原子吸收谱线的中心频率(或中心波长)和半宽 度(half-width) 表征。
4.积分(面积)吸收和峰值(峰高)吸收
钨丝灯光源和氘灯,经分光后,光谱通带 0.2nm 。而原 子吸收线的半宽度:0.001nm。如图所示:
若用氘灯作光源照射气态的 待测原子时,吸收光的强度变 化仅为 0.5%(0.001/0.2) 。灵敏 度极差。 若将原子蒸气吸收的全部能 量,即谱线下所围面积测量出 (积分吸收)。则是一种绝对 测量方法,现在的分光装置无 法实现。 目前测量吸收值的方 法是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
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第一节 概述
分析对象为金属元素; 通用型方法;
难实现多元素同时测定。
AAS特点: 1)灵敏度高:火焰原子法,ppm 级,有时可达 ppb 级;石 墨炉可达10-9—10-14(ppt 级或更低). 2)准确度高:FAAS 的 RSD 可达1~3%。 3)干扰小,选择性极好; 4)测定范围广,可测70 种元素。 不足:多元素同时测定有困难; 对非金属及难熔元素的测定尚有困难; 对复杂样品分析干扰也较严重;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的重现性较差。
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窄,大多只有一个数量级.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1、原子吸收线和原子发射线
E3
E2
E1 A B
E0
A 产生吸收光谱 B 产生发射光谱 E0 基态能级 E1、E2、E3、激发态能级 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 低的激发态(称为第一激发态) 时要吸收一定频率的光,这 种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当 它再跃迁回基态时,则发射 出同样频率的光(谱线),这 种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它们 都简称共振线)。
干燥 灰化 原子化 净化 时间,t
干 燥:去除溶剂,防样品溅射; 灰 化:使基体和有机物尽量挥发除去; 原子化:待测物化合物分解为基态原子,此时停止通 Ar,延长原子停
留时间,提高灵敏度;
净 化:样品测定完成,高温去残渣,净化石墨管。
思考:试比较FAAS和GFAAS的优缺点!
(3)优缺点
优点:原子化程度高,试样用量少(1 ~100μL ),可测固体
2.空心阴极灯
结构如图所示
3.空心阴极灯的原理
• 施加适当电压时,电子将从空心阴极内壁流向阳极; • 与充入的惰性气体碰撞而使之电离,产生正电荷,其在 电场作用下,向阴极内壁猛烈轰击; • 使阴极表面的金属原子溅射出来,溅射出来的金属原子 再与电子、惰性气体原子及离子发生撞碰而被激发,于是 阴极内辉光中便出现了阴极物质和内充惰性气体的光谱。 • 用不同待测元素作阴极材料,可制成相应空心阴极灯。 • 空心阴极灯的辐射强度与灯的工作电流有关。 优缺点: (1)辐射光强度大,稳定,谱线窄,灯容易更换。 (2)每测一种元素需更换相应的灯。
四、单色器
同其它光学分光系统一样,原子吸收光度计中的分光系统亦包括出射、 入射狭缝、反射镜和色散原件(多用光栅)。 单色器的作用在于将空心阴极灯阴极材料的杂质发出的谱线、惰性气体 发出的谱线以及分析线的邻近线等与共振吸收线分开。 必须注意: 在原子吸收光度计中,单色器通常位于光焰之后,这样可分掉火焰的 杂散光并防止光电管疲劳。 由于锐线光源的谱线简单,故对单色器的色散率要求不高(线色散率为 10~30Å/mm)。
2)氢化物原子化 特点:可将待测物从在一定酸度 条件下,将试样以还原剂 ( NaBH4 ) 还原为元素的气态氢 化物 ( 常温下 ) ,并通过 Ar 或 N2 将 其带入热的石英管内原子化并测 定(右图)。测定砷\硒\锑等元素.
特点:大量基体被分离,检测限比 火焰法低1-3个数量级,选择性好 且干扰也小。
旦发生重叠干扰,则要求仪器可分辨两条波长相差0.1Å的谱线。
消除:另选分析线。如V线(3082.11Å)对Al 线(3082.15 Å)的干扰; 多谱线的元素产生的谱线之间的干扰等。 2. 非吸收线干扰:来自被测元素自身的其它谱线或光源中杂质的谱线。 消除:减小狭缝和灯电流或另选分析线。 3. 火焰的直流发射:火焰的连续背景发射,可通过光源调制消除。
及粘稠试样,灵敏度高,检测限10-12 g/L。
缺点:精密度差,测定速度慢,操作不够简便,装置复杂。
低温原子化(化学原子化)
包括汞蒸汽原子化和氢化物 原子化。 1)汞蒸汽原子化(测汞仪) 将试样中汞的化合物以还原 剂 ( 如 SnCl2 ) 还原为汞蒸汽 , 并通过 Ar 或 N2 将其带入吸收池 进行测定。
三、原子化系统
1.作用
将试样中离子转变成原子蒸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