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型研究
小学数学课型研究
唯1の色彩发表于 2011-4-18 下午 01:36:00
学者布莱基曾说过这样的话:组织得好的石头能成为建筑,组织得好的社会规则能成为宪法,组织得好的词汇能成为漂亮的文章,组织得好的想象和激情能成为优美的诗篇。
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结构决定功能。
课堂教学结构实质上就是教学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联及其作用的方式或序列。
由于结构的优劣决定功能的大小,因此,探索合理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乃是实现教学优化的基本任务。
按其承担的任务,课型主要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数学活动课。
一、新授课教学结构
(一)铺垫——强力度(3分左右)
学生在新知学习过程中,并非是所有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都进入迁移过程,而只是那些在原认知中处于激活和敏感的部分在起作用。
为了有效迁移和建构,就应认真寻找和了解学生的原认知,及时组织改造和咦起这些关键因素,为新知学习提供固定作用的观念加以利用。
1、知识性铺垫。
2、技能性铺垫。
3、原理性铺垫。
(二)导入——高速度(2分左右)
新课导入就是在新旧问题之间架起一座“认知桥梁”,从而顺利实现迁移,导入的高速度,主要体现在短、平、快——
短:寻求新旧问题的最短距离。
平:猫准新旧关系的最佳方位。
快:把握新旧转换的最精表达。
(三)新授——大密度(15分左右)
新授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思维最活跃、最紧张、最有效的认知高潮、因此,新授过程应确保在教学中的最佳时域进行。
所谓“大密度”,主要指学习活动的大密度,即让学生有观察、动手、表达、思考交流、表现等时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和生动地进行认知建构。
(四)巩固——多角度(10分左右)
巩固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某道范例的思维模式,形成积极有益的认知定势作为学习优势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归一应用题”的练习。
这样的巩固练习,不能单纯停留于对范例的模仿上,而应恰当地变换形式或角度,集中突破数学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重效度(10分左右)
课堂作业,顾名思义就是课堂上完成的作业。
因此,数学课应当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确保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纠正课堂作业课外做的不良作法。
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产生良性循环。
二、练习课教学结构
(一)准备(5分左右)
1、知识的激活。
激活知识有两个目的,一是突出知识中的重要因素,二是强化知识中的基本要素。
2、思维的激发。
准备阶段安排一些调理思维的习题,确保学生思维的启动和运作。
3、情感的激励。
用鼓励性语言提出本练习课中采用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
热情,一开始就将课堂气氛调节好。
(二)导练(12分左右)
为了提高“导练”质量,教师要力求解决好三个问题:
1.设计好练习前提。
设计好练习是或功练习的如何设计好练习是一门很费思索的学问,我们觉得要注意:①围绕重点,精选习题②由易到难,呈现题组;③形式灵活,题型多变。
2.组织好练习。
组织练习是“导练”的实质,“导练”就是有指导、有组织的练习过程。
3.评讲好练习。
评讲一般安排在练习后进行,也可安排在练习前或练习时。
(三)概括(3分左右)
解题重要的不是统计做了多少题目,而是是否掌握了一类题的实质,即有无形成基本的解题模式,只有真正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才算掌握了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规律。
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总结和概括出练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获得有意义的练习成果。
因此,练习成果不是简单地用练习所得分数来说明,而是通过学生对解题规律总结与概括的水平来判断的。
根据学生的概括水平,可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指点、学生独立概括的策略。
(四)检测(12分左右)
通常选用课本或练习册上的习题进行检测,最好是教师预先编制并印刷好,课上发给学生做。
为了确保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数量与难度都要控制好,同时设计一些附加题,使做得快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题目。
(五)反馈(8分左右)
反馈过程的一般程序是:
1.教师或学生分析解题过程,核对解题结论。
2.学生自己批改或同桌交换批改。
3.统计检测结果
4.错的同学仃正,对的同学另做思考题。
5.教师抽查部分学生的检测题。
三、复习课教学结构
(一)出示复习目标(以下简称亮标)(2分左右)
1.目标要全面。
所谓“全面”,就是指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上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方面提出复习要求,不能厚此薄彼。
2.目标要准确。
即针对性要强。
一是目标中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各方面的要求要准确,二是三者之间不能混淆。
3.目标要具体。
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体,细一想太空泛,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
(二)回忆(8分左右)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这是学生独立联想的有利时机,应尽最大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
我们常采用如下策略:
1.独立地默写。
2.同桌相互说。
3.启发得结果。
如果学生的回忆不完整,这时可让其他学生或由教师补充,也可暂时放一放,之后在“梳理”中完善。
(三)梳理(10分左右)
梳理,就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
因此,梳理是复习中的重点。
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知识点连接起来(求同),二是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求异)。
根据复习内容的异同,通常采用:
1.边梳理边板书。
即梳理与板书同步进行。
2.先梳理再板书。
即师生先一起将旧知的异同点输出,然后出示板书。
3.先板书后梳理。
这在低年级比较适用。
运用时也可在挂出板书的同时,边看板书边梳理。
梳理过程,实质上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考过程,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
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
(四)沟通(10分左右)
沟通不同于知识之间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
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而且也要在同中求异,这是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
沟通时,既可让学生提出疑问,也可由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还可采用板书填空的形式。
沟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求同与求异,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练习(10分左右)
复习课中的练习与新授课或练习课中的练习都有明显不同。
新授课中的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刚学过的新知,因此其练习成分是基本习题占70%左右,侧重于知识方面;
练习课中的练习则是为了技能向能力转化,侧重于数学能力的形成;
复习课上的练习侧重于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因此应出示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练习。
小学数学主要课型
[ 2010-6-20 12:50:00 | By: cxr的blog ]
一·新授课
新授课是为了形成某一数学概念,探究某一数学公式、法则或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而进行的一种进行新授内容教学的课型。
新授课的主要任务在于学懂、理解、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并将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和新的学习中。
通过新授课,使学生了解引入新知识的必要性以及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他们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练习课
练习课是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技能技巧、形成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
它的作用表现在及时消化、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并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练习课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独立活动,独立完成,是以学生个体的独立活动为基本形式。
练习课的主要任务是以巩固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独立练习为主的一种课型。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复习课
复习课是新授课、练习课的延伸。
复习课的类型有多种,如:单元复习课、章节复习课、总复习课、概念强化复习课、知识结构整理复习课等。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以学生主动沟通、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为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的一种课型。
通过复习学生再现所要复习的内容,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查漏补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
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规律,强化方法,形成知识链,建构只是网络。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复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结合教学实际,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并不一定是单一的,有时需要几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还需要我们对三种课型、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评价要点做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指导我们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