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基础知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取消考试,开门办学的教学模式,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那么,怎样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采用“填鸭式”教学,因此,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

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采用“引探式”教学,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在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做到:1.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1)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

为此,需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2)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
怪异”学生的倾向。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

2.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理想化方法等。

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现象的发现、每一概念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

如同登珠穆朗玛峰一样,我们不仅使学生明确登顶后的考察结果,更要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筹划、建立大本营、设立突击营地、选择线路,并掌握前人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三维空间”学习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浪费时间,实质上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3.加强物理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
加强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就是要弄清各个基本概念和规律在一个整体中是以何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并在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

例如学习了力学知识之后,可以画出概念、规律逻辑体系,如图3所示。

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图3,力学知识就不再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头脑中,而是以一定的结构方式和逻辑体系储存着,从而增加了知识的有序性。

这样,知识就容易被理解、提取和再现,也容易向应用和学习新知识中迁移,创新能力自然得以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使学生形成了物理概念、掌握了物理规律。

但是,物理学习的思维加工活动并未结束,
接着进入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仍然是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解决问题需要从认知结构中提取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解决问题将巩固、深化、活化在第一次飞跃中已形成的概念、规律,并有可能进一步丰富认知结构的内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灵活地把理性认识运用于实际,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对物理环境做出可观察到的反应,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以采用“题海战术”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的学生,当遇到新的疑难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低能就表现出来了。

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数题一解、一题数解使学生积极愉悦地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往往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的路子宽。

在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做到:
1.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有多种: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移植法、微元法、逆向法等。

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认识活动变得有序,可以把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样,创新不再“高不可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2.培养全思维的学习习惯
全思维是指全息思维模式。

它将思维分为思维内容、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三大部分。

其中思维内容由动作、形象、逻辑、辨证四部分组成,称为中性因子;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与推理,也是中性因子;思维形式可分为求同、求异,集中、发散,习惯、变异,循序、跳跃,试误、顿悟等五种范畴,在每一对范畴中,前者是正向因子,后者是反向因子(正向因子又称正向思维,反向因子亦称反向思维)。

三部分交叉组合,构成空间多维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克服单一思维模式,建立知识、方法、能力相结合的多维思维模式。

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完成认识上的两次飞跃外,还必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育。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承认自然的可知性,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承认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体会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过程的无穷性,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养成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等等。

非智力因素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实质上是指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要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下面途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一,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组织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坚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得到物理规律性认识,进而把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论。

第二,寓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于课堂教学之中。

物理内容富含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时要善于挖掘这些素材。

第三,时刻注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介绍我国古人在物理领域中的卓越贡献、目前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和物理学研究在一些方面已经接近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事例,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通过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去教育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通过介绍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及我国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国际上的相对滞后,去激励学生的民族责任心。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战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积极、愉快地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同时注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基础教学向纵深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