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能熟练地、正确地解答平均数应用题。
2、了解数据整理,会把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进行简单的统计;了解统计表的意义和用途,会看、填写以及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3、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会制作条形、折线统计图。
*4、使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看扇形统计图。
【知识讲解】
1、求平均数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相对应的总数量和总份数,按照基本数量关系“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来解答。
2、统计表
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后制出表格,用来分析情况,反映问题,这种表格叫做统计表。
3、统计图
把统计资料中的相关数据用图形表示出来,这种图形叫统计图。
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三种。
它们的作用和特点如下表:
4、制统计表
制作统计表时,先将原始数据加以分类整理,按照统计要求分清类别,确定项目,设计表头,确定纵、横栏数,并根据需要计算出总计、合计、平均数或百分率。
5、制条形统计图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③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④按照数据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同时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日期,标出图例。
6、制折线统计图
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
7、制扇形统计图
①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②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③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④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的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⑤写上标题及制图日期。
【例题讲解】
例1、下面是某班男生的体重记录单:
根据上面记录单上的数据填写下表。
填完后说出这个班男生的体重在哪个范围的人数最多。
分析:记录单上提供了每人体重的千克数,从这些原始数据中,很难看出这个班男生体
重的分布情况。
为了说明问题,先把这些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范围进行整理(此题可以从体重最轻的千克数起,每5千克为一段),整理出各段人数后填进下表。
(统计表分为体重和人数两栏。
)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这个班男生体重的状况,其中40千克-44千克的人数最多。
例2、 大华造纸厂2004年第四季度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如下:十月份计划生产4000吨,
完成4280吨;十一月份计划生产4000吨,完成4240吨;十二月份计划生产4200吨,完成4536吨。
先分别算出每月实际超产的百分数,再制成统计表。
分析:根据题目的内容和要求,可将表头设计成:
月份栏共有三个月,每月一格加上合计一格,共用4格;项目栏共有三个项目,所以要用3格。
解:先求每月实际超产的百分数: 十月:(4280-4000)÷4000=7% 十一月:(4240-4000)÷4000=6% 十二月:(4536-4200)÷4200=8%
合计:(4280+4240+4536-4000×2-4200)÷(4000×2+4200)≈7.02% 制成统计表如下:
大华造纸厂2004年第四季度生产情况统计表
项目
数量(吨) 月份
注意:求合计栏的超产百分数不能用7%+6%+8%=21%
例3、小黄上山每小时行3千米,用了4小时;又按原来的路下山,每小时行6千米。
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要求上下山的平均速度,必须知道上下山的总路程和上下山的总时间。
上
下山的总路程是上山路程的2倍,即3×4×2=24(千米);下山的时间是3×4÷6=2(小时),上下山的总时间4+2=6(小时)。
解:(3×4×2)÷(4+3×4÷6)
=24÷(4+2)
=24÷6
=4(千米)
答: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4千米/小时。
例4、红星小学六年级四个班参加歌咏小组的男、女情况如下:六(1)班男生24人,女生8人;六(2)班男生18人,女生6人;六(3)班男生20人,女生10人;六(4)班男生15人,女生12人。
根据以上情况,制成条形统计图。
分析:根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要统计四个班男、女生的人数,在横轴上就要占用8格,再加上班级之间的四个空格,那么,横纵上至少要分成12等分。
四个班男、女生人数中,最多的是24人,最少的是6人,可以想到,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3人,比较合适。
解:红星小学六年级参加歌咏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统计图
男生
例5、有四个数,每次选出其中三个数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再加上另外一个数,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四次,分别得到以下四个数:212,200,172,184。
那么原来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设这四个数分别为A 、B 、C 、D 。
第一次计算结果应为:D C
B A +++3 第二次计算结果应为:A D
C B +++3
第三次计算结果应为:B A
D C +++3
第四次计算结果应为:C B
A D +++3
把四次的结果相加得:
D C B A +++3+A D C B +++3+B A D C +++3C B
A D +++3
=2(A+B+C+D) 所以2(A+B+C+D)=212+200+172+184 A+B+C+D=
3842
768
= 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384÷4=96 即: (212+200+172+184)÷2÷4 = 768÷2÷4 = 384÷4 = 96
答: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96。
【能力训练】
1、①( )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②胜利农场计划种20亩大豆,30亩棉花,50亩小麦,各种作物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用( )统计图表示最明显。
2、胜利小学六年级两个班的人数如下:六(1)班男生26人,女生24人;六(2)班男生23人,女生27人。
按照上面的内容填写下表。
3、新风自行车厂去年第四季度生产情况如下:十月份计划生产2500辆,实际生产2600辆;十一月份计划生产2500辆,实际生产2550辆;十二月份计划生产2500辆,实际生产2700辆。
先算出每月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再算出合分数,然后制成统计表。
4、下面是新华小学各年级三好生人数情况线统计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1)( )年级的三好生人数最多,( )年级的三好生人数最少; (2)全校一共有三好生( )人。
(3)三年级三好生的人数比一年级多( )%。
年级
年级 年级
年级
年级 年级
5、农科站试验田2002-2004年小麦和水稻产量如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6、王刚同学在调查希望小学四年级三个班植树棵数时,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到以下的数据。
(每一划去示1,每个“正”字表示5。
)
一班:正 正 正 二班:正 正 正 正 三班:正 正
(1)根据数集的数据填写下表。
(2)把下面的条形图画完成。
【参考答案】
1、①折线 ②扇形
2、
3、2600÷2500=104% 2550÷2500=102%
2700÷2500=108% 2600+2550+2700=7850(辆) 2500×3=7500(辆)
4、(1)五 一 (2)65 (3)50
5、
6、(1)
(2)
2000
5
10 15 20 25 希望小学四年级三个班植树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