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级——顶戴—————————蟒袍————补服(文/武)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狮子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鹇/虎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鹭鸶/彪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鹌鹑/犀牛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蓝雀/海马末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无官员的称呼大学士—————中堂太子少保————宫保吏部尚书————天官、冢宰礼部尚书————大宗伯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刑部尚书————大司寇兵部尚书————大司马工部尚书————大司空左都御史————总宪左副都御史———副宪通政使—————银台御史——————侍御、都老爷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主事——————主政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河道总督————河台、河帅漕运总督————漕台、漕帅学政——————学台、学院、学宪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盐运使—————盐司道员——————道台、观察知府——————太守、太尊、黄堂、五马同知——————二府、分府、司马通判——————别驾、三府知州——————牧、刺史州同——————州驾、州司马州判——————别驾、州司马知县——————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学官——————教官、校官、学老师县丞——————左堂、二尹、捕厅主簿——————三尹吏目——————捕厅、右堂典史——————捕厅、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巡检——————捕厅、巡政、分司提督——————军门、提台总兵——————总镇、镇台副将——————协镇、协台其它:正一品——文官: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官: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文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武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官: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官:副将正三品——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官:参将从三品——文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官:游击正四品——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武官:都司从四品——文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官:城门领正五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官:守备从五品——文官: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官:守御所千总正六品——文官: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官: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官:卫千总正七品——文官: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官:把总从七品——文官: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官: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训导、州训导、县训导武官:委署骁骑尉正九品——文官: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武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官:翰林院待诏、刑部寺狱、州吏目、巡检武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文官:京县典史、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无仍以科举为选任官吏的“正途”。
正科之外,有时增加特科,如“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等。
有些官职如詹事府、翰林院、吏部、礼部各司郎官,必须科甲正途出身始能充任。
清代凡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叫“特简”,由大臣互推任用的叫“会推”,功臣或殉难官员的子弟可以袭荫得官,贤能廉洁之士也可经荐举入仕。
乾隆(1736~1795)时曾多次下令命廷臣密举贤能,荐举有时须回避,如康熙四十一年(1702)谕:“九卿荐举、毋得保举同乡及现任本省官吏”。
有时不须回避,如雍正二年(1724)谕:“令京官主事以上,外官知县以上举品行才猷,备佐使,亲戚子弟不必引避”。
但荐举不实,荐主负连坐之责,所谓“得人者优加进贤之赏,舛谬者严行连坐之诛”。
清朝还实行捐官制度。
康熙十三年因平“三藩”叛乱,实行捐纳制度,以补军费之不足,3年内捐纳的知县500余人。
为防止冗官扰民,规定:“捐纳官到任三年,称职者具题升转,不称职者题参”(《清史稿》卷87选举志七),但在实际上无法贯彻。
雍正(1723~1735)时,道府以下各官均可捐纳,乾隆时文官可捐至道、府、郎中,武官可捐至游击。
捐官制度虽然为清政府补充了一项临时财政收入,但是使封建官僚机构恶性膨胀,成为招致清朝吏治败坏的一大弊政。
清朝官吏任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署职:初任官试署2年(后改3年),称职,再实授。
2、兼职:大学士例兼尚书,总督兼兵部尚书、右都御史。
3、护理:低级官兼高级官。
4、加衔:于本官外另加品级稍高的官衔。
5、额外作用:是皇帝特殊的优遇。
在任官时,为了保证满族官员的优先权,创制了“官缺制”,分满官缺、蒙古官缺、汉军官缺、汉官缺四种,根据固定的官缺任用各族官吏。
宗人府、理藩院及管理钱粮、火药、仓库和各省驻防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均属满官缺;地方知府以下,多由汉官充任。
汉人不许补任满官缺,但满人却可补任汉官缺。
同时,禁止本省人在本省为官,即使不同省,离原籍500里以内者,也须回避。
地方官员中不归吏部铨选者,由督抚选拔,报请批准。
清代内外官可以相互升转,并有一定的任期。
清代中央首辅机构清初期,承袭未入关前的旧规,以满洲特有的旗制为其本部骨干,基本上按明代制度统治汉人。
直到雍正、乾隆两朝,才逐步调整,得以比较稳定下来。
中央机构设置如下:一、内阁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王朝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
大学士改加殿、阁头衔,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十三年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阁,成为三殿三阁)。
大学士的品级改为正五品,这也是参照明制,怕大学士权力过重,而特降低其品秩,借以抑制。
这时的内阁,虽具有掌握最高政权的中枢机关的雏形,但因大学士降低了品秩,又减少了办事人员,所以其权任反较顺治初年之内三院为轻了。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到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满、汉俱定为正一品。
至此,大学士成为清王朝最高的官员,犹如历朝的丞相。
《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说:清大学士满、汉两途,勋高位极,乃以相授……其品列皆首文班。
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
这说明清代大学士的地位是极为尊崇的。
协办大学士,犹如宋之参知政事,为大学士之副职。
初期未有定额设置,遇有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在外,才另选人员协办阁务。
早在雍正元年至五年间(公元1723—1727)有署大学士,六年(公元1728年)又有额外大学士。
十年至十三年(公元1732—1735年)再设协理大学士。
到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才有协办大学士,以后并改为常设。
其品级比大学士稍低,从一品。
内阁学士的品级为从二品,均兼侍郎衔(乾隆五十八年以后去兼衔)。
其职掌是:满学士掌奏本章,汉学士掌批“题本”(内外官员汇报皇帝之文书)。
若依其应有权任,并不仅于此。
如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谕:“学士乃参赞政事之官,如有所见,应行启奏。
近来并无与议者,若惟送本接本,用一笔帖式足矣,何必设立学士?此后各有所见,俱令敷陈。
”①虽有此谕,可是一般学士仍按部就班,作一些例行之事而已,远不如军机章京职责之重。
内阁人员的额数,据《大清会典》、《清史稿》等书的记载,规定为:大学士满、汉各2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6人、汉4人,典籍满、汉、汉军(编入八旗之汉人)各2人,侍读学士满4人,蒙、汉各2人,侍讲满10人,蒙、汉、汉军各2人,委署侍读无定员,中书满70人,蒙16人,汉30人,汉军8人,帖写中书满40人,蒙古6人(以上各员额时有增减),撰文中书无定员,供事62人,总人数为288人(委署侍读是由典籍内派委、撰文中书是由中书内派委,都不占额数)。
内阁乃诸曹总汇之区。
其职掌据《光绪会典》卷2载:“掌议天下之政,宣布丝纶、厘治宪典,总钧衡之任,以赞上理庶务。
凡大典礼,则率百寮以将事”。
其具体的职务有:第一,掌议政事,宣布纶音(皇帝的诏令)。
内阁为正一品衙门,位在六部之上。
大学士“位尊望重”,其职务首先是议政事,宣布纶音。
阁臣常在皇帝的左右,充当顾问。
他们不但对答政事中的疑难问题,而且为皇帝办理公文,草拟谕旨。
内阁所承办的公文有制、诏、诰、敕、题、奏、表、笺。
据《光绪会典》卷2载:凡纶音之下达者,曰制、曰诏、曰诰、曰敕,皆拟其式而进焉。
凡大典宣示百寮,则有制辞。
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彝宪,则有诏,有诰。
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曰诰命。
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曰敕命。
谕告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传敕,曰敕谕。
内阁为丝纶重地,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凡应发钞者,皆下于内阁。
此外,内阁还负责记载纶音,所载事项分为三册:凡每日发科本章,满汉票签处当直中书摘记事由、详录圣旨者分为一册,称为“丝纶簿”;特降谕旨者分为一册,称为“上谕簿”;中外臣工奏折,奉旨允行,及交部议覆者,分为一册,称为“外记簿”。
三册存放内阁,以备参考。
第二,办理本章。
内阁的日常事务,是为皇帝办理本章。
《内阁志》中说:“大学士于军国,事无不统,其实每日所治事,则阅本也。
”《皇朝文献通考》卷80载,大学士的职务主要也是办理本章。
清代内外官的本章可分为通本和部本两类。
凡各省将军、督抚、提镇、学政、盐政、顺天府尹、盛京(今辽宁省)五部本章,俱通过通政司再送内阁,称为“通本”;在京六部及各院、府、寺、监衙门本章,称为“部本”。
通本到阁后因无满文部分,先由汉本房将其贴黄翻译为满文,转满本房校阅,缮写清楚粘贴于后。
部本原系满、汉文合璧,与译好的通本一并交汉票签处。
由中书草拟票签,经侍读学士校阅,由大学士审阅后,交满、汉票签处缮写满、汉文正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