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验三十偏振光的观测与研究

试验三十偏振光的观测与研究

实验三十 偏振光的观测与研究
一、 实 验 目 的
1. 观察光的偏振现象,加深偏振的基本概念。

2. 了解偏振光的产生和检验方法。

3. 观测布儒斯特角及测定玻璃折射率。

4. 观测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

二、 实 验 仪 器
光具座、激光器、光电检流计(以上由实验室自备,我厂亦可代配)、偏振片、1/4波片、光电转换装置、观测布儒斯特角装置、钠光灯。

三、 实 验 原 理
按照光的电磁理论,光波就是电磁波,电磁波是横波,所以光波也是横波。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电磁幅射同物质相互作用时,起主要作用的是电场,所以常以电矢量作为光波的振动矢量。

其振动方向相对于传播方向的一种空间取向称为偏振,光的这种偏振现象是横波的特征。

根据偏振的概念,如果电矢量的振动只限于某一确定方向的光,称为平面偏振光,亦称线偏振光;如果电矢量取随时间作有规律的变化,其末端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的轨迹呈椭圆(或圆),这样的光称为椭圆偏振光(或圆偏振光);若电矢量的取向与大小都随时间作无规则变化,各方向的取向率相同,称为自然光;若电矢量在某一确定的方向上最强,且各方向的电振动无固定相位关系,则称为部分偏振光。

偏振光的应用遍及于工农业、医学、国防等部门。

利用偏振光装置的各种精密仪器,已为科研、工程设计、生产技术的检验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方法。

(一) 获得偏振光的方法
1.非金属镜面的反射,当自然光从空气照射在折射率为n的非金属镜面(如玻璃、水等)上,反射光与折射光都将成为部分偏振光。

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特定值φ时,镜面反射光成为完全偏振光,其振动面垂直于入射面,这时入射角φ,称为布儒斯特角,也称起偏振角,由布儒斯特定律得: tgφ0=n (1)
其中,n为折射率
2.多层玻璃片的折射,当自然光以布儒斯特角入射到迭在一起的多层平行玻璃片上时,经过多次反射后透过的光就近似于线偏振光,其振动在入射面内。

3.晶体双折射产生的寻常光(O光)和非常光(e光),均为线偏振光。

4.用偏振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线偏振光。

(二) 偏振光、波长片及其作用
1.偏振片 偏振片是利用某些有机化合物晶体的二向色性,将其渗入透明塑料薄膜中,经定向拉制而成。

它能吸收某一方向振动的光,而透过与此垂直方向振动的光,由于在应用时起的作用不同而叫法不同,用来产生偏振光的偏振片叫做起偏器,用来检验偏振光的偏振片叫作检偏器。

按照马吕斯定律,强度为I 0的线偏振光通过检偏器后,透射光的强度为:
I=I 0cos 2
θ (2)
式中θ为入射偏振光偏振方向与检偏器振轴之间的夹角,显然当以光线传播方向为轴转动检偏器时,透射光强度I 发生周期性变化。

当θ=0°时,透射光强度最大;当θ=90°时,透射光强为极小值(消光状态);当0°<θ<90°时,透射光强介于最大和最小值之间。

图1表示自然光通过起偏器与检偏器的变化。

2.波长片 当线偏振
光垂直射到厚度为L;表面
平行于自身光轴的单轴晶
片时,则寻常光(O 光)和非常光(e 光)沿同一方向前进,但传播的速度不同。

这两种偏振光通过晶片后,它们的相位差φ
为:
图1φ=2π/λ(n 0-n e )L (3)
其中,λ为入射偏振光在真空中的波长,n 0和n e 分别为晶片对o光e光的折射率,L为晶片的厚度。

我们知道,两个互相垂直的,同频率且有固定相位差的简谐振动,可用下列方程表示(如通过晶片后o光和e光的振动);X=A e sinωt, Y=A o sin(ω+φ)
从两式中消去t,经三角运算后得到全振动的方程式为:
X 2/Ae 2+Y2/A o 2+2XY/A e A o Cosφ=sin 2
φ (4)
由此式可知:
(1)当φ=K X (K=0、1、2、……)时,为线偏振光。

(2)当φ=(K+1/2π)(K=0、1、2、……)时,为正椭圆偏振光。

在A 0=A e 时,为圆偏振光。

(3)当φ为其它值时,为椭圆偏振光。

在某一波长的线偏振光垂直入射于晶片的情况下,能使o光和e光产生相位差φ=(2K+1)π(相当于光程差为λ/2的奇数倍)的晶片,称为对应于该单色光的二分之一波片(λ/2波片),与此相似能使o光与e光产生相位φ=(2K+1/2)π(相当于光程差为λ/4的奇数倍)的晶片,称为四分之一波片(λ/4)是对6328Å(H e —N e 激光)而言的。

如图2所示,当振幅为A 的线偏振光垂直入射到λ/4波片上,振动方向与波片光轴成θ角时,由于o 光和e 光的振幅分别为Asinθ和Acosθ,所以通过λ/4波片后合成的偏振状态也随角度θ的变化而不同。

(1) 当θ=0°时,获得振动方向平行于光轴的线偏振光。

(2) 当θ=λ/2时,获得振动方向垂直于光轴的线偏振光。

(3) 当θ=λ/4时,A e=A o获得圆偏振光。

(4) 当θ为其它值时,经过λ/4波片后为椭圆偏振光。

(三) 椭圆偏振光的测量
椭圆偏振光的测量包括长、短轴之比及长、短轴方位的测定。

如图3所示,当检偏器方位与椭圆长轴的夹角为φ时,则透射光强为:
图2 图3
I=A12cos2φ+A22sin2φ
当φ=Kπ时,I=Imax=A12,φ=(2K+1)π/2时,I=Imin=A22,则椭圆长短轴之比为
(5)
椭圆长轴的方位即为Imax的方位
四、 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起偏与检偏鉴别自然光与偏振光
1. 在光源至光屏的光路上插入起偏器P1,旋转P1,观察光屏上光斑强度的变化情况。

2. 在起偏器P1后面再插入检偏器P2。

固定P1的方位。

旋转P2,旋转360°,观察光屏上光斑强度的变化情况。

有几个消光方位?
3. 以硅光电池代替光屏接收P2出射的光束,旋转P2,每转过10°记录一次相应的光电流值,共转180°,在坐标纸上作出I0~cos2θ关系曲线。

(二)观察布儒斯特角及测定玻璃折射率
1. 在起偏器P1后,郫入测布儒斯特角装置,再在P1和装置之间插入一个带小孔的光屏。

调节玻璃平板,使反射光束与入射光束重合。

记下初始角φ1。

2. 一面转动玻璃平板,一面同时转动起偏器P1,使其透过方向在入射面内。

重复调节直到反射光消失为止,此时记下玻璃平板的角度φ2,重复测量三次,求平均值。

算出布儒斯特
角φ0=φ2-φ1。

3. 把玻璃平板固定在布儒斯特角的位置上,去掉起偏器P1,在反射光束中插入检偏器P2,转P2,观察反射光的偏振状态。

(三)观测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
1. 先使起偏器P1和检偏器P2的偏振轴垂直(即检偏器P2后的光屏上处于消光状态),在起偏器P1和检偏器P2之间插入λ/4波片,转动波片使P2后的光屏上仍处于消光状态。

用硅光电池(及光点检流计组成的光电转换器)取代光屏。

2. 将起角P1转过20°角,调节硅光电池使透过P2的光全部进入硅光电池的接收孔内。

转动检偏器P2找出最大电流的位置,并记下光电流的数值。

重复测量三次,求平均值。

3. 转动P1,使P1的光轴与λ/4波片的光轴的夹角依次为30°、45°、60°、75°、90°值,在取上述每一个角度时,都将检偏器P2转动一周,观察从P2透出光的强度变化。

(四)考察平面偏振光通过1/2波片长时的现象
(1) 按图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各元件,使起偏器P的振动面为垂直,检偏器A的振动面为水平。

(此时应观察到消光现象)。

P起偏器,A检偏器,
P、A是偏振片或尼科
耳,S钠光灯,
C—1 1/2波片长
图4
(2) 在P、A之间插入1/2波长片(C—1)反C—1转动360°,能看到几次消光?解释这现象。

(3) 将C—1转任意角度,这时消光现象被破坏,把A转动360°,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说明通过1/2波长片后,光变为怎样的偏振状态?
(4) 仍使P、A处于正交,插入C—1,使消光,再将C—1转15°,破坏其消光。

转动A至消光位置,并记录A所转动的角度。

(5) 继续将C—1转15°(即总转动角为30°),记录A达到消光所转总角度,依次使C—1总转角为45°、60°、75°、90°,记录A消光时所转总角度。

从上面实验结果得出什么规律?怎样解释这一规律。

半波片转动角度 检偏器转动角
15°
30°
45°
60°
75°
90°
五、 数据表格与数据处理
1. 数据表格自拟。

2. 在坐标纸上描绘出I p~cos2θ关系曲线。

3. 求出布儒斯特角φ0=φ2-φ1,并由公式(24—1)求出平板玻璃的相对折射率。

4. 由公式(24—5)求出20°时椭圆偏振光的长、短轴之比。

并以理论值为准求出相对误差。

六、 思考讨论题
1. 通过起偏和检偏的观测,你应当怎样鉴别自然光和偏振光?
2. 玻璃平板在布儒斯特角的位置上时,反射光束是什么偏振光?它的振动是在平行于入射面内还是在垂直于入射面内?
3. 当λ/4波片与P1的夹角为何值时产生圆偏振光?为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