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学中的自然神学

植物学中的自然神学

5自然科学史研究6 第27卷第2期(2008年):166)178S t ud ies i n t he H istory of N atural Sciences V o.l27N o.2(2008)5植物学6中的自然神学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要19世纪中叶编译自林德利植物学著作的一部图书)))5植物学6在中国出版,对中、日植物学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5植物学6中有丰富的但以前不大为人们重视的自然神学思想。

5植物学6所依据的林德利的那部植物学著作中其实并不涉及自然神学,但5植物学6中的自然神学可以追溯到英国自约翰#雷到达尔文的自然神学传统。

从更开放的心态来看,自然科学与自然神学的捆绑或科学与价值的结合不是一种缺陷反而是一件好事或者一种要求。

关键词李善兰韦廉臣林德利自然神学中图分类号N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224(2008)02-0166-13古代中国以农耕文化见长,博物类科学相比于数理类科学,更为发达。

中国历史上本草学著作颇多并且影响很大,如5神农本草经6、5本草纲目6、5救荒本草6、5荔枝谱6、5群芳谱6、5花镜6、5植物名实图考6等。

但现代意义上的植物学著作还要从墨海书馆(The LondonM issionary Soc i e ty Press)出版的5植物学6算起[1)12]。

5植物学6一书在近代科学史和科学传播史中有重要地位,关于它的植物学内容以及版本、意义、与国外同时期植物学作品的关系等,已经有了一些评述[13)26],但对于其中的文化背景却几乎没有讨论。

这并不奇怪,长期以来,我们都比较重视自然科学著作中普适的、纯净的知识内容,要尽可能地把相关的文化背景、地方性知识剥离,宗教、神学背景更应当抹掉。

去与境化、去价值化的后果是:(1)某项科学研究被从历史文化与境中摘出,其结果可能变得普适,但在外人、后人看来变得难以理解;(2)科学研究的动机、目标中,实用、功利的方面被突出,而情感、价值观、超越的方面被忽略,基础科学研究的价值判断往往只从技术功利的角度来加以评判,科学创新的动力被简化为单一的利益驱动;(3)追求纯客观的过程,导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科学探索的全过程中彻底分离,科学的航船失去了指引、目标,科学工作者不再关注本来内在于课题的伦理问题。

科学与自然神学捆绑,是近代科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当今的科学发展未必一定要与自然神学再次捆绑,但它终究离不开某些价值理性的介入。

收稿日期:2007-09-10;修回日期:2007-11-29作者简介:刘华杰,1966年生,吉林通化人,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科2期刘华杰:5植物学6中的自然神学167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范例,5植物学6的出版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次才是科学史范围或者科学传播史范围的一个案例。

科学也是一种文化,作为文化的科学,其边界是模糊的,界限划到何处取决于科学观、编史学理念和当下的兴趣。

如果我们跳出就知识论知识的狭义知识史来看待5植物学6,植物学史可能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针对5植物学6中出现的大量自然神学内容,本文试图用另一种科学观来解释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并尝试回答一些问题:5植物学6是科学作品还是神学作品?那段历史上存在着各自分离的神学和科学吗?自然神学与科学可否再次联姻?15植物学6中的自然神学思想自然神学的主要动机是诉诸理性和经验证据,在大自然中发现上帝的作为,从而颂扬主的智慧和全能。

近代自然科学的博物学传统一直与自然神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按照创造教义的信仰,/至少上帝的某些方面能够从对自然的研究中获知0([27], 152页)。

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C avend ish Lab.)1874年开张,9天后新创刊的5自然6(Nature)杂志就报道说,实验室门口的铭文写着5圣经#诗篇6中的一句/M agna opera Do m i n i exqu isita in o m nes volunta tes e j u s0,翻译成英文意思是/The w or ks of the LORD are grea,t sought out of a ll the m that have pleasure therei n0(B ible,Psa l m111:2),译成汉语为/圣工宏伟,乐此者掘发之0。

圣经公会/和合本0译作/耶和华的作为本为大,凡喜爱的都必考察0(5圣经#诗篇6,和合本,552页)。

天主教5圣经6译作/上主的化工确实伟大,凡喜爱他的必须究察0(5圣经#圣咏集6,966页)。

这句话体现了典型的自然神学思想,卡文迪什实验室把它用作铭文,清晰地表明近现代自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这里不打算专门讨论5植物学6一书创译了哪些新词、在植物学上有多大成就,而是尝试揭示5植物学6一书所包含的自然神学特征,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19世纪西方科学进入中国时的文化场景。

李善兰在5植物学6的序言(图1)中说:韦艾二君,皆泰西耶稣教士,事上帝甚勤。

而顾以余暇译此书者,盖动植诸物,皆上帝所造。

验器用之精,则知工匠之巧;见田野之治,则识农夫之勤;察植物之精美微妙,则可见上帝之聪明睿智。

([28],序,1a¹)这一段十分清楚地交待了植物学研究与理解上帝的关系。

引文中最后一句/察植物之精美微妙,则可见上帝之聪明睿智0,可谓自然神学的名句。

若将/上帝0两字换成/大自然0或/进化0,植物学爱好者当中又有谁会反对呢?自然神学主要有三种进路:诉诸理性、诉诸世界的秩序、诉诸自然之美([27],160)163页)。

李善兰上面的一段话似乎将此三条进路都包括进去了,特别是它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反衬、赞赏上帝的作为。

紧接着,李善兰在序言中说:然则二君之汲汲译此书也固宜,学者读此书,恍然悟上帝之必有,因之寅畏恐惧。

而内以治其身心,外以修其孝悌忠信,惴惴焉惟恐逆上帝之意,则此书之译,其益人岂168自然科学史研究27卷图1北京大学图书馆藏5植物学6扉页浅鲜哉!([28],序,1a)1b)其中,/寅畏0通/夤畏0,即敬畏。

这段话专门讲述了读者学习植物学可能有、应当有的心态)))敬畏自然、敬畏上帝,此种敬畏之心可与中国的伦理结合起来。

李善兰的序言很短,但大部分内容涉及自然神学,这种现象不应当只被视作表面的装饰。

5植物学6一书共8卷,自然神学的思想贯穿正文内容的始终,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其中有6卷直接涉及到自然神学。

5植物学6卷1为/总论0,用了很多篇幅谈到/上帝玉成万物0的思想:凡植物动物及诸石类,皆合诸元质而成。

石无生命,其元质之合由化工。

动植诸物有生命,其元质之合皆由生命。

化工、生命二者,所以能合元质之故,乃造物主之妙用,非人所得而知也。

([28],卷1,1a)1b)接下去有4段内容涉及自然神学:欲明植物因何而生,造法若何,上帝生之造之作何用,须遍察地球之植物,乃能明之。

([28],卷1,4b)又火山喷石及流出石汁冷而复凝之地,一望皆石,亦必先生石藓,久而生草木,故造物主所生之物,虽至微,有大用焉。

([28],卷1,6a)七十二度稍南,虽有夏,甚短,故其地之草木,生叶作花结果,俱甚速;少缓,恐遽寒,不能成也,亦可证造物主之裁制,凡植物各与所生之地相宜。

([28],卷1,8a)温带之人体性宜肉,故草极肥,养牛羊以食人。

寒带之人行冰雪面,恒乘无轮车,车驾鹿,鹿嗜苔,故多生苔以饱鹿,令服车。

造物之生草木,因地制宜,皆为人谋也。

([28],卷1,8b)9a)这4段的主要意思分别是:可以通过研究植物而理解上帝的作为;断言上帝的计划周密、精细;断言上帝聪明智慧;以神学目的论的口气阐述了食物链,以及上帝因地制宜创造2期刘华杰:5植物学6中的自然神学169卷3为/论外体0,在讨论植物根的特点时,阐述了神学目的论的/科学说明0(SE,科学哲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也叫/科学解释0)思想,把植物进化生成的复杂适应性结构归结为上帝的妙用:根之功用有二,一以固树之干,二根管之末有小口,吸食土中诸汁以养身。

根管非由短渐生而长,乃管末逐节递生而增长。

故能穿过石隙,以远吸土汁。

根管之末最细,西国呼为微水绵。

吸食之口恒在管末者,盖口在粗根,则不能远穿石隙以吸土汁,此造物主之妙用也。

([28],卷3,1a)1b)这种叙述口气,在博物学中十分常见,自然设计论的论证中也常举这样的例子,如有时以/钟表0为例,有时以/眼睛0为例,这里不过是以/根管0为例罢了。

这一卷里,还通过图形展示了/显微镜映大根管末之图0。

吸食之口为什么总是在管末呢?其解释是,如果在粗根的话,则不能远穿石隙以吸土汁,而这种设计当然最终要归于造物主了。

实际上,不信教的生物学家,在说明某种生物结构和功能时,也时常采用/为了某某0的句型,即也有目的论或目的性说明的痕迹。

只不过再追问下去,这些学者会声称,这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如果需要的话,原则上这些/为了0字样都可以消去,/目的0可以还原、约化为低层次的各种相互作用。

也就是说,生物学中的/目的性说明0原则上可以还原为某种/演绎-律则(DN)说明0、某种自然的因果说明。

要注意的是/原则上0三个字,事实上完全的还原很难实现。

接着有一段讨论/上帝之大慈0的文字:木根于土中四面远行,恒与上之枝叶相应,不差分寸。

枝叶上雨露泄下,管口即吸食之。

每叶若以线下垂,必遇一管口。

管若略长、或略短,皆不能吸叶上之水,于此见上帝之大慈焉。

([28],卷3,1b)这段描述在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是事实。

植物地下的根与地面以上的枝叶,并不存在准确的对应关系,这几乎是常识,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可以证实,并不需要很高深的学问和复杂的实验。

/每叶若以线下垂,必遇一管口0,更是无稽之谈。

也许是目的论的遐想简单地取代了实证的科学研究。

由此也可推断,编译而来的5植物学6中个别知识并不可靠,也不代表当时国际植物学界的研究水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5植物学6对中国人不重要。

这一卷还有类似的描述:干之功用所以持枝叶,令四面纷披以收热气及炭质,周行体内成新木。

大树之干,必上下粗而中细,盖如此,中间更坚实牢固。

若上中下如一,反易折矣,此造物主之妙用也。

([28],卷3,13a)接着,作者说:英国南部海上多礁石,妨碍行船,建造了灯塔导航,但因大风而屡建屡坏;人们考虑过用各种办法加固,都不奏效;据说有一日,有人/偶然见大橡树,其干上下大而中细,顿悟其理,如法建之,果不复圯,至今巍然高峙云0([28],卷3,13a)。

用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讲,这算仿生学的一例,但仿生学一般不讨论最终因。

卷3末尾谈到枝与刺的关系时,大谈创世纪的故事:170自然科学史研究27卷/若后代悔过迁善,荆棘不生。

0故若人人为善以事上帝,各尽其分,勤于耕种,刺则尽为枝,或为软毛,而不复生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