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统计学计算题库

应用统计学计算题库

一、编制分配数列(次数分布表)1.某班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57 89 49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81 67 81 54 79 87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0 86 85 89 89 64 57 83 81 78 87 72 61 要求:⑴ 根据上述资料按成绩分成以下几组:60分以下,60~70分,70~80分,80~90分,90~100分,整理编制成分配数列。

⑵ 根据整理后的分配数列,计算学生的平均成绩。

解:分配数列成绩(分) 学生人数(人) 频率(%) 60以下 4 1060—70 6 15 70—80 12 30 80—90 15 37.5 90—100 3 7.5 合计40100平均成绩 55465675128515953307076.754040xf x f⨯+⨯+⨯+⨯+⨯====∑∑(分)或 5510%6515%7530%8537.5%957.5%76.75fx x f=⋅=⨯+⨯+⨯+⨯+⨯=∑∑(分)2.某生产车间4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30 26 42 41 36 44 40 37 43 35 37 25 45 29 43 31 36 49 34 47 33 43 38 42 32 25 30 46 29 34 38 46 43 39 35 40 48 33 27 28要求:⑴ 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编制次数分布表。

⑵ 根据整理后的次数分布表,计算工人的平均日产量。

解:次数分布表日加工零件数(件) 工人数(人) 频率(%)25—307 17.5 30—35 8 20 35—40 9 22.5 40—45 10 25 45—50 6 15 合计 40 100平均日产量或 二、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27.517.5%32.520%37.522.5%42.525%47.515%37.5f x x f =⋅=⨯+⨯+⨯+⨯+⨯=∑∑计算该企业的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

分析: m x mx=总产量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结合题目)总工人人数从公式可以看出,“生产班组”这列资料不参与计算,是多余条件,将其删去。

其余两列资料,根据问题“求平均××”可知“劳动生产率”为标志值x ,而剩余一列资料“实际产量”在公式中做分子,因此用调和平均数公式计算,并将该资料记作m 。

=÷每一组工人数每一组实际产量劳动生产率,即mx。

同上例,资料是组距式分组,应以各组的组中值来代替各组的标志值。

解:825065005250255047502730068.25825065005250255047504005565758595m x m x ++++====++++∑∑(件/人) 2. 若把上题改成:(作业11P 3)计算该企业的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

分析: xfx f=总产量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结合题目)总工人人数 从公式可以看出,“生产班组”这列资料不参与计算,是多余条件,将其删去。

其余两列资料,根据问题“求平均××”可知“劳动生产率”为标志值x ,而剩余一列资料“生产工人数”在公式中做分母,因此用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并将该资料记作f 。

=⨯每一组实际产量劳动生产率组工人数,即xf 。

同上例,资料是组距式分组,应以各组的组中值来代替各组的标志值。

解:5515065100757085309550400xfx f⨯+⨯+⨯+⨯+⨯==∑∑=68.25(件/人)试计算该企业98年、99年的平均单位成本。

分析:mx f=总成本平均单位成本总产量计算98年平均单位成本,“单位成本”这列资料为标志值x ,剩余一列资料“98年产量”在实际公式中做分母,因此用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并将该资料记作f ;计算99年平均单位成本,“单位成本”依然为标志值x ,剩余一列资料“99年成本总额”在实际公式中做分子,因此用调和平均数公式,并将该资料记作m 。

解:98年平均单位成本:251500281020329809742027.83150010209803500xf x f⨯+⨯+⨯====++∑∑(元/件)99年平均单位成本: 24500285604800010106028.872450028560480003500252832m x m x ++====++∑∑(元/件)分别计算该商品在两个市场的平均价格。

分析:mx f=总销售额平均单价总销售量计算甲市场的平均价格,“价格”这列资料为标志值x ,剩余一列资料“甲市场销售额”在实际公式中做分子,因此用调和平均数公式计算,并将该资料记作m ;计算乙市场的平均价格,“价格”依然为标志值x ,剩余一列资料“乙市场销售量”在实际公式中做分母,因此用算术平均数公式,并将该资料记作f 。

解:甲市场平均价格:73500108000150700332200123.04735001080001507002700105120137m x m x ++====++∑∑(元/件)乙市场平均价格:1051200120800137700317900117.7412008007002700xfx f⨯+⨯+⨯====++∑∑(元/件)5要求:计算该车间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中位数。

解:由表-1可知,中位数的位置= ,根据累计频数可测得中位数在120~125这一组中,L=120,1-m S =16,m f =14,i =5,根据式(3),得6.根据上表的数据,计算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众数。

解: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出现频数最多的是14,即众数组为120~125这一组,根据式(7)得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众数为:三、变异系数比较稳定性、均衡性、平均指标代表性(通常用标准差系数V xσσ=来比较))(21.12351416250120个=⨯-+=e M1. 有甲、乙两种水稻,经播种实验后得知甲品种的平均亩产量为998斤,标准差为162.7斤, 乙品种实验资料如下:试计算乙品种的平均亩产量,并比较哪一品种的亩产量更具稳定性? 分析:xf x f=总产量平均亩产量总面积根据表格数据资料及实际公式可知,用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乙品种的平均亩产量。

比较哪一品种亩产量更具稳定性,用标准差系数V σ,哪个V σ更小,哪个更稳定。

解: 500510015xf x f===∑∑乙(斤)72.45σ===乙(斤) ∴V V σσ<乙甲 乙品种的亩产量更具稳定性2.甲、乙两班同时参加《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测试,甲班平均成绩为81分,标准差为9.5分;乙班成绩分组资料如下:试计算乙班的平均成绩,并比较甲、乙两个班哪个平均成绩更具代表性。

分析:用标准差系数V σ比较两个班平均成绩的代表性大小,哪个V σ更小,哪个更具代表性。

解:41257555xf x f===∑∑乙(分)9.34σ==乙(分) ∴V V σσ<乙甲 甲班的平均成绩更具代表性3.甲、乙两个生产班组,甲组工人平均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计算乙组工人平均日产量,并比较甲、乙两个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均衡? (作业12P 5) 解:1518253935314512287028.718393112100xfx f⨯+⨯+⨯+⨯====+++∑∑乙(件)9.13==(件) ∴V V σσ<乙甲 甲班的平均成绩更具代表性 四、序时平均数的计算(一)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1又知1月1日商品库存额为63万元。

试计算上半年、下半年和全年的月平均商品库存额。

分析:月末商品库存额为时点指标,因此该数列为时点数列,且以月为间隔,上半年间隔相等,用首末折半法计算序时平均数;下半年间隔不等,用通式计算。

解: 上半年:0111163506055484340222250.426n n a a a a a n -++++++++++===(万元)下半年:12231121222n nn b b b bb b f f f b f--++++++=∑50454560606823122252.756+++⨯+⨯+⨯==(万元)全年:50.4252.7551.5822a b c ++===(万元) 2.某工厂某年职工人数资料如下:试计算该厂该年的月平均人数。

分析:总人数为时点指标,因此该数列为时点数列,且以月为间隔,间隔不相等,用通式计算。

解: 12231121222n n n a a a a a af f f a f --++++++=∑计算:该市2000年平均人口数。

解:1211241361291331342222131.5151n n a a a a a n -++++++++===--(万人)4.我国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如下:试计算我国在“十五”时期年平均人口和年平均增加的人口数量。

分析:人口数是间断登记资料且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

登记资料的时点在各年底,将2000年底的人口数视为2001年初的人口数。

用首末折半法计算。

而人口增加数是时期数列,所以直接平均即可。

年平均人口数 121221n n a a a a a n -++++=-1267431307561276271284531292271299886221+++++=-年平均增加的人口数 8848267747617685a a n++++==∑(二)平均指标动态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1.某工业企业资料如下:(作业29P 4)⑵ 第一季度平均劳动生产率。

分析:数据资料由两个具有相互联系的总量指标动态数列构成。

计算平均劳动生产率,即算平均指标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同样,先算出两个动态数列各自的序时平均数,再加以对比。

其中,产值动态数列为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用算术平均数公式;而工人数动态数列为时点数列,以月为间隔,间隔相等,计算序时平均数用首末折半法。

解:⑴ 月平均产值月平均劳动生产率=月平均工人数12118016020030.3600600580620222231n n aa n cb b b b b n -++====++++++-∑(万元/人)⑵ =第一季度总产值第一季度平均劳动生产率第一季度工人数1801602000.9600600580620223a cb ++===+++∑(万元/人)或0.330.9c =⨯=(万元/人) (⨯一季度平均劳动生产率=3倍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2⑵第二季度商品流转次数。

(提示:=÷商品流转次数商品销售额商品库存额)分析:如上题,数据资料由两个具有互相联系的总量指标动态数列构成,先分别计算两个动态数列各自的序时平均数,再加以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