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及措施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及措施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及措施的思考与建议当前正值汛期,地质灾害易发频发,为进一步抓好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局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通过收集资料、与各乡镇(街道)相关人员、隐患点监测员和矿山业主等座谈和对各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危害程度资料的分析研究,并对XX县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总结,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基础情况(一)地质灾害分布及受威胁程度县内存在的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为主,全县共存在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57处(按照灾种划分:崩塌14处,滑坡35处,泥石流1处,塌陷7处;按规模划分:大型3处,中型9处,小型45处;按诱发因素划分:自然45处,人为12处),威胁1088户4519人生命财产安全,共潜在预估经济损失9450.35万元。

其中银盏镇14处,威胁350户1464人;永和镇10处,威胁154户630人;猴场镇6处,威胁26户108人;江界河镇5处,威胁20户92人;建中镇6处,威胁199户808人;珠藏镇5处,威胁247户1013人;天文镇4处,威胁47户195人;瓮水街道3处,威胁14户48人;中坪镇2处,威胁8户31人;岚关乡1处,威胁8户39人;雍阳街道1处,威胁3户9人;平定营镇和玉山镇无地质灾害隐患点。

(二)灾情险情2017年,XX县未发生地质灾害,无因地质灾害伤亡情况。

2017年6月22日,珠藏镇方家寨滑坡隐患点监测由变化,紧急安全撤离受威胁群众,后续监测无变化,情况已稳定。

(三)矿山地质灾害隐患1. 隐患情况通过调查统计,全县共存在矿山地质灾害隐患7处(均为地面塌陷):其中银盏镇3处,永和镇3处,建中镇1处。

从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均为地面塌陷可以看出,是由煤矿和磷矿的开采(洞采)活动引起的。

2. 危及群众全县7处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危及群众140户564人,潜在损失516万元。

其中:银盏镇54户220人,永和镇69户269人,建中镇17户75人。

(四)影响城镇及重要设施情况经排查,除公安局后山危石(目前正在治理)威胁公安局和附近的建筑、行人外,无其他影响城镇和重要设施的情况。

二、防冶情况(一)组织领导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条院令第394号)和《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省十届人大公告第5号)的规定,XX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具体防治工作。

由于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隐避性、难予预见性、防治难度大等特点,为了能及时发现及时施救,在全县推行群测群防,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地质灾害防范网络,落实了负责人、责任人、监测人、预警预报人员。

(二)落实责任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在汛前均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XX县国土资源局结合XX县实际拟编制了XX县2017年度防治方案,并经县人民政府公布实施,方案涉及当年防治的重点区域、主要防治措施、防治责任、工作安排及年内负责人、汛期值班人员及联系电话等。

为了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快速、高效、有序的实施抢险救灾和调查工作,县、乡两级和各地灾隐患点都编制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规定了在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相关部门应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内容及处置程序。

同时完成了覆盖全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预案演练,有效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避灾能力。

(三)加强气象信息发布XX县国土资源局积极与县气象局、县防汛办等部门配合,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5000余条。

(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我县积极邀请地灾对口协作单位专家对我县地质灾害防治人员进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气象预警预报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行广泛宣传。

(五)查明情况,有效防范因地质灾害涉及的专业性、技术性高、涉及面广,只有准确判别和切实掌握各类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才能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有计划的开展防治工作。

目前全县由专业部门完成了县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和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查清了辖区内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的数量、类型分布、危及情况、危害程度等状况,并对重大隐患点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对所有隐患点危险区内的群众发放了“地质灾害防范明白卡”,让在危险区内居住的群众知道自己居住地所处的危险程度,掌握如有险情或灾情发生时,如何通知村民,该往什么地方撤离,懂得怎样采取紧急自救与互救措施,并规定了发生前的责任人、监测人负责对隐患点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记录,将有关信息按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

(六)落实防灾制度XX县严格落实各项防灾制度。

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的主要防灾制度有,一是各级政府分级负责制:二是地质灾害防冶部门工作责任制;三是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制;四是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报告制度(包括每月实行零报告、灾情险性速报及统计);五是汛期24小时值班制;六是地质灾害防治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包括群测群防);七是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申报、审批及经费管理使用制度;八是治理单位资质资格审查制等。

(七)工程治理及资金投入情况珠藏镇丰岩村方家寨滑坡应急治理工程,由县移民局牵头,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治理,投入资金约3000万;猴场镇下司社区老乡寨滑坡及塌陷应急治理工程,工程预算为3000万余元;公安局后山危石处理,投入资金48万元。

目前正在积极和省州人民政府对接2017我县申报的银盏镇玉华社区白岩崩塌,建中镇白沙村齐地坪滑坡、三格田崩塌群三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

三、存在问题(一)XX县地处贵州高原第二梯级地带,乌江横贯北部,属黔中北部溶丘洼地高原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平缓,多水田,北块较小,多旱地。

县境地貌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基本类型,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结构差,加上有的矿山不合理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人为工程活动的增强,人为活动造成地质灾害隐患呈上升趋势。

(二)地质灾害隐患危及人员多,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由于受环境条件限制,新搬迁安置费用高,资金缺口大,集中选择新址困难,搬迁后的村民对原耕地生产不便。

(三)一些部门和少数基层单位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危害性认识不到位,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视不够,对年度防治方案中的责任、措施落实不到位,虽有突发性应急预案,但应急反映能力较差,危险区内群众防灾害意识浅簿,自救能力不强,这些都是易造成人员伤亡和二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四)相关专业人员匮乏,多数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于较边远山区,通讯交通不便,监测难度大,一般都是由当地人员采用简易方法监测,对监测结果分析能力差,对成灾前兆判断能力不高。

(五)县内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主要是自然环境差、结构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在长时间降雨或强降雨作用下最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人为因素主要矿山的不合理开采造成地质环境破坏、山体、房屋、地基开裂,田地沉降、水源减少、污染,还有一部份是在修建基础设施过程中产生的高陡边坡未经专护处理或处理不完整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思考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及其相关规定,结合本县实际,针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危放在首位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当成政府的重要工作抓实抓细,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切实履行政府组织领导职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真正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民所思、为民解难,让人民群众放心、安心,确保地方社会安定。

(二)认真落实部门责任制为了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人,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有人负责,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矿山、教育、交通、建设、林业、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各相关部门应按规定的内容切实履行好职责,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年度防治方案规定的任务及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做到每处隐患都有预防措施,对重大险情点有人监测,随时掌握各隐患点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采取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员财产的威胁一是要认真执行已由县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好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便有计划的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搬迁治理。

二是对排查、巡查中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排除隐患,对暂时无法排除的要编制防灾害预案,落实责任人、监测人、预警预报人、划定危险区、设置明显警示标志,预选撤离线路和预警方法及撤离安全区,并将地质灾害防范明白长放到危险区内的所有住户,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是不易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采取搬迁避让,情况紧急的在汛期采取监时避让措施。

四是对治量难度大或有困难的,可由政府多方筹集资金,请有资质单位帮助治理。

四是对中型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根据《贵州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由责任单位申请上级立项,并按《贵州省省级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做好分级负责分级承担的各项工作,争取上级经费补助和技术支持。

(四)做好资金保障一是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每年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

二是因人为工程活动导致破坏地质环境或引发地质灾害的,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根据《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的规定进行责任认定后由该责任单位负责治理并承担所需费用。

三是矿山地质灾害环境治理,依据《贵州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由国土资源、财政、环保部门监督治理,所需费用从缴纳的保证金中支付,不足部份由该矿山企业支付。

四是原国营企业造成的地质环境需治理的,可申请上级部门立项,争取用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费用解决。

五是因矿山开采破坏环境或影响当地群利益的,可由矿山企业通过程序申报,可使用权限规定内的矿山保证金。

(五)宣传培训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活动,是提高各级各部门增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认识,增强责任感、增加对防治工作的了解和掌握防治知识及提高救助能力与应急反映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提高群测群防人员和监测人员对临灾前预兆的识别能力和监测水平,有利益在临灾前及时撤离危险区内人员及财产的抢救工作迎得宝贵的最佳时机,和避避免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各级各部门可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防范应急演习,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组织、抢险的反映能力。

(六)完善制度落实措施各级各部门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施其职、各尽所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落实好政府公布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的各项措施,建全群测群防网络,认真贯彻执行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制度及速报、统计制度等,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各部门在上报涉及地质灾害的其它灾害时,要争求国土资源部门的意见,有利益识别是否于地质灾害范畴,有利益政府和各部门自觉的履行职责,准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抢险措施,合理的进行各类统计,顺利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