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
公正不仅要实现, 公正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基础理论
二、程序公正的基本标准
(一)关于诉讼主体的原则
1、司法独立原则和裁判者中立原则,即司法机关要保持独立 、司法独立原则和裁判者中立原则, 和中立的地位; 和中立的地位; 2、不告不理原则,即诉讼必须以有人告诉才能开始,诉讼的 、不告不理原则,即诉讼必须以有人告诉才能开始, 范围应当在告诉的范围之内; 范围应当在告诉的范围之内; 3、对等原则,即诉讼双方的法律地位平等; 、对等原则,即诉讼双方的法律地位平等; 4、救济原则,即当事人对司法裁判,可以寻求上级司法机关 、救济原则,即当事人对司法裁判, 的救济。 的救济。
基础理论
第三章 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诉讼认识论 第三节 程序正义论
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
第一节 证据法理论基础概述
一、证据学的理论基础与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
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是指能够决定一国证据法之存在价值 与发展方向,反映证据法之发展规律, 与发展方向,反映证据法之发展规律,揭示证据法的历史 使命,解决证据法的基本问题, 使命,解决证据法的基本问题,证据法系统理论可赖以存 在与发展的理论前提。 在与发展的理论前提。
1、绝对程序工具主义价值论:法律程序只是用以确保实体 、绝对程序工具主义价值论: 法实施的工具,也只有在具备产生符合正义、秩序、 法实施的工具,也只有在具备产生符合正义、秩序、安全 和社会公共福利等标准的实体结果的能力时, 和社会公共福利等标准的实体结果的能力时,程序的存在 才是有意义的。实体法应当首先被制定出来, 才是有意义的。实体法应当首先被制定出来,否则程序法 将毫无意义。 将毫无意义。程序法的唯一正当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实 体法。 体法。 2、相对程序工具主义价值论:程序是用以实现实体法的工 、相对程序工具主义价值论: 具和手段, 具和手段,在追求程序工具性价值的同时要兼顾一些独立 性的价值:保障被告免受定罪的权利; 性的价值:保障被告免受定罪的权利;为被告获得公正审 判的权利;最大限度的解决社会纠纷; 判的权利;最大限度的解决社会纠纷;维护法院判决的正 当性等。 当性等。
基础理论
诉讼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 诉讼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认识 特殊
(一)诉讼认识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认识 1、裁判者的处境与历史学家非常相似。 、裁判者的处境与历史学家非常相似。 2、认知方式的间接性。 、认知方式的间接性。 (1)认识主体 ) 3、认识的目的是为了确证某一表述具体历史事实 、 (2)认识对象 ) 的单称命题,而非探寻普遍命题或规律。 的单称命题,而非探寻普遍命题或规律。 4、认识结果上的或然性。(3)认识过程的规范化 、认识结果上的或然性。 ) (4)认识手段的规范化 ) (二)司法裁判又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认识活动 (5)认识结果的规范化 ) 1、认识结果与现实生活利害攸关 、 2、事实认定是一种具有时限性的认知活动 、 3、事实认定是一种法律规范下的认识 、
基础理论 (三)司法证明与诉讼认识——诉讼认识是通过证 司法证明与诉讼认识 诉讼认识是通过证 明的方式实现的 1、司法证明 、
(1)有助于防止裁判权被滥用 ) (2)有助于提高认识结果的可靠性 ) (3)有助于提高认识结果的可接受性 )
2、诉讼认识 、 (1)关于证据的认识 )
认识客体只能是已经进入法庭调查视野的证据 裁判者应当如实反映证据的内容 裁判者对证据的认识最终表现为以观念形式存在的“ 裁判者对证据的认识最终表现为以观念形式存在的“证 证据资料) 据”(证据资料)
基础理论
四、诉讼认识的内部思维机制
(一)证据自由评价模式的构成要素
1、作为评价对象的法庭证据 、
必须依法进入事实裁判者的视野 证据必须具有证据能力 证据必须经过法庭调查
2、评价的内容 、
证据能力的判断 证明力评价 事实之认定
3、自由评价模式的推理方式 、
基础理论
(二)自由评价模式的内在危险及其克服
(二)关于诉讼行为的原则
1、直接言词原则,即诉讼应当以口头的方式进行,并且 、直接言词原则,即诉讼应当以口头的方式进行, 裁判者必须直接审理案件。 裁判者必须直接审理案件。
基础理论
2、公开原则,即诉讼过程和结果应当公开; 、公开原则,即诉讼过程和结果应当公开; 3、及时原则和集中原则 , 即诉讼应当及时进行和终结 , 诉 、 及时原则和集中原则,即诉讼应当及时进行和终结, 讼过程应当不间断进行。 讼过程应当不间断进行。
基础理论 3、程序效益主义价值论:审判程序只不过是最大限 、程序效益主义价值论: 度地实现某一外在价值目标的工具, 度地实现某一外在价值目标的工具,这里的外在 价值目标是指最大限度地增加公共福利或提高经 济效益。 济效益。 4、程序本位主义价值论:评价程序的唯一价值标准 、程序本位主义价值论: 是程序本身是否具备一些内在的品质, 是程序本身是否具备一些内在的品质,而不是程 序作为实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的有用性。 序作为实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的有用性。被告 人在刑事审判中的积极参与以及其所获得的公正 的听审,既不是用以实现刑法目的的有效手段, 的听审,既不是用以实现刑法目的的有效手段, 也不是对程序工具性价值目标的独立限制, 也不是对程序工具性价值目标的独立限制,而是 我们用以评价刑事审判程序的内在价值标准之一。 我们用以评价刑事审判程序的内在价值标准之一。
基础理论
(二)关于程序价值的科学定位
1、程序的工具性价值(外在价值) 、程序的工具性价值(外在价值) 程序首先应当是能够保障实体公正的实现, 程序首先应当是能够保障实体公正的实现,即 产出公正的判决 2、程序的独立价值(内在价值) 、程序的独立价值(内在价值) 公正的审判程序无论是否有助于公正裁判结果 的形成,他都具有一种独立的意义。 的形成,他都具有一种独立的意义。在正当程 序得到实施的前提下, 序得到实施的前提下,程序过程本身确实能够 发挥给结果以正当性的重要作用。 发挥给结果以正当性的重要作用。
1、裁判者确信为真的认识 、 裁判事实是包含着裁判者确信信念的认识 裁判事实是一种可以进行批评和检验的认识
2、法律上视其为真的事实 、
(1)裁判事实是法律规范下的事实 ) 裁判事实与法律构成要件 裁判事实与证明标准 (2)裁判事实是法律意义上的事实 )
基础理论
第三节 程序正义论
一、正当程序的价值 (一)关于程序价值的几种观点
2、事实认定的社会属性 、
个体意识是以个体为主体的意识, 个体意识是以个体为主体的意识 , 而不是局限于个 体的意识; 相反, 体的意识 ; 相反 , 它是必然包括以个人为认识主 体对包括个人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意识。 体对包括个人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意识。
基础理论
3、事实认定的实践理性 、
事实认定是一种面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活动, 事实认定是一种面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活动 , 它所遵 循的是实践理性而非纯粹理性。 循的是实践理性而非纯粹理性。
(2)关于案件事实的认识 )
基础理论
二、诉讼认识的社会历史属性
事实认定是以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为其现实基 础并从中获得自身规定性的。 础并从中获得自身规定性的。 (一)客观存在的社会认知背景
对认识活动的讨论, 对认识活动的讨论 , 必须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 现象放置于相应的社会认知背景之中, 现象放置于相应的社会认知背景之中 , 必须正视 社会认知背景对个体认识活动的影响及制约。 社会认知背景对个体认识活动的影响及制约。
二、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的学说概况
(一)认识论 (二)价值论 1、裁判的可接受性是诉讼证明的核心问题,也是证据理 、裁判的可接受性是诉讼证明的核心问题, 论和证据规则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论和证据规则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诉讼活动并不仅仅是一种以发现事实真相为目的的认 、 识活动,而更包含着一系列诉讼价值实现和选择的过程。 识活动,而更包含着一系列诉讼价值实现和选择的过程。
社会认知背景与事实认定——事实认定 (二)社会认知背景与事实认定 事实认定 只能是一种发生于特定社会认知背景之中的 认识
基础理论
1、事实认定的历史属性 、
在特定的社会认知背景下, 在特定的社会认知背景下 , 人们总是潜移默化地继 受着历史积淀下来的经验知识, 受着历史积淀下来的经验知识 , 并自动地赋予这 些经验知识一种不证自明的真理性。 些经验知识一种不证自明的真理性 。 在认识活动 中 , 历史积淀下来的经验知识构成了认识活动得 以展开的基础和前提, 构成了认识的“ 以展开的基础和前提 , 构成了认识的 “ 前理解结 构”。
事实认定是立足于历史积淀的经验知识 基础上的认识。 基础上的认识。 事实认定是以法庭视野内的证据为基础 而展开的。 而展开的。
基础理论
(三)社会认知背景与证据
社会认知背景对信念系统 信念系统的影响决定了证据分布的整体格 社会认知背景对信念系统的影响决定了证据分布的整体格 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调高的人类认知能力, 局,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调高的人类认知能力,则 决定着诉讼实践中可资利用的证据范围。 决定着诉讼实践中可资利用的证据范围。
(一)诉讼认识过程的基本内容 对证据的认识 对证据的评价
证明力评价 根据确信为真的证据信息认定事实
(二)诉讼认知结构的构成要素 (1)认知主体:裁判者 )认知主体: ①裁判者的社会属性与个性 ②裁判者的适格性
裁判者必须坚持中立 裁判者必须直接接触证据
基础理论
(2)认知对象:案件事实 )认知对象:
①纠纷事实、案件事实、裁判事实 纠纷事实、案件事实、 案件事实——裁判者认知的对象 ②案件事实 裁判者认知的对象 案件事实的双重视角——经历者与非经历者视角 ③案件事实的双重视角 经历者与非经历者视角 ④现代法规范下的案件事实
1、信念系统与事实认定 、
信念系统决定着论证的逻辑及其结果的社会可接受性 信念系统决定着哪些材料能够作为证据及其证明价值
2、社会认知能力与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