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线网规划

第3章 线网规划


5.组合结构形态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二、轨道交通线网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上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思路大致可以 概括为三种: 1)在原来的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开辟快车线。 如巴黎,莫斯科等。 2)在原来线网的基础上,向外围延伸,线路逐渐 延长。 3)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是长远的,实施计划要分 期、分段进行,保持工程实施和运营的连续性,以 便尽快发挥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
(三)环线单元 一般情况下,主要设置在城市内外围地区交 界处,其作用是建立与其相交线路之间的换乘联 系,疏解市中心区域客流。 运用上述三种线路几何单元,或对其进行组 合,即可得到城市最基本、最常用的轨道线网形 态。
1.无环放射结构形态
如:台北轨道线网 纽约轨道线网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三、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意义





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轨道交通制式和车辆选型; 系统设计能力、列车编组、行车密度、行车交路 的确定; 车站规模、站台长度和宽度、车站楼梯和出入口 宽度的确定; 机电设备系统的选定及其容量和用电负荷的确定; 售检票系统制式和规模的选定,拟定票价政策; 运营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 2.网格结构型态 网格结构形态有时又称为“棋盘式”结构形态。这种 形式的线网线路分布比较均匀,客流吸引范围比例较高; 线路按纵横两个走向,多为相互平行或垂直的线路。乘客 容易辨识方向;换乘站较多。纵横线路问的换乘方便,线 路连通性好。
缺点是没有通达市中心的径向放射线,郊区到市中心 的出行常需换乘,且平行线路之问换乘比较麻烦,一般要 换乘两次或两次以上。相同线网规模下,吸引范围小。
城市轨道交通
(三)“四阶段预测”(生成、分布、方式划分、分配) 模式
“四阶段预测”模式也是基于现状客流分布(0D分 布)的预测模式,它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居民出行调查, 掌握现状全方式的出行分布,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 年限的全方式出行分布,然后通过交通方式划分、交 通分配,得到出远期轨道交通客流量。 特点:“四阶段预测”模式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分 析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能较好地反映城市远期客流的 分布,且精度相对较高,但对数据要求高、操作复杂。 近年来我国城市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一般都属于这一 模式,并成为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城市轨道交通
四、客流预测的难度
(一)城市发展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客流预测必须以城市发展规划为依据。 (二)预测技术尚需改进完善 时间跨度大:30年 由于这项技术尚处于不断发展研究之中,积累资料不足,数学模型 和预测技术尚未定型,还需不断改进完善,对预测数据的把握以及评 价标准上,都有很大的难度。 (三)票价的竞争性和敏感性对客流量的波动性 票价对客流具有较大的敏感性,同时也说明票价对客流具有可调节 性和可控性 (四)线网规划不完整,线路总体规模不明 一般来说,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形态和规模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对于 城市远景发展规模也是相对稳定的,这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供 了基本条件。
城市轨道交通
(二)“远期轨道交通推算”模式 “远期轨道交通推算”模式是基于现状客流分布 (OD分布)的预测模式,它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居民出行 调查,掌握现状全方式的出行分布,虚拟出“现状” 轨道交通客流,并推算其站间客流,然后按照相关公 交线路的历史资料和增长规律,确定轨道交通客流的 增长率,推算“远期”轨道交通需求客流量。 特点:对客流出行现状特征的反映比较全面,因 此预测精度有所提高,适用于城市布局结构变化不大、 客运交通发展相对稳定的城市。
城市轨道交通
§3 线网方案和规模研究
一、线网方案的结构形态
(一)放射单元 放射单元是所有轨道线路经过城市中心区域或 CBD区域, 或由从这些区域放射出的一组轨道交通线路组成。 根据轨道交通线路相交情况不同,可以细分为: 一点集中放射型 中心地区放射型 中心放射型;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五、线网规划应研究的内容
(一) 城市背景
1)城市现状与发展规划 2)城市交通现状与规划
(二) 线网构架
合理规模的研究、
线网方案的构思、
线网方案客流测试、 线网方案的综合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
(三) 实施规划 工程条件、建设顺序、附属设施的规划。

具体内容包括:



车辆段及其他基地的选址与规模研究 线路敷设方式及主要换乘节点方案研究 修建顺序规划研究 轨道交通线网的运营规划 联络线分布研究 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及环境要求 轨道交通和地面交通的衔接
如:斯德哥尔摩和墨西哥轨道交通线网
城市轨道交通
3.有环放射结构形态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4.有环网格结构形态 最大特点是减少了环线客流的换乘次数,提 高了客流的直达性;环外平行线路客流可通过环 线换乘从而减少了换乘次数,缩短了出行时间; 通过环线换乘减轻了中心区的客流负荷.起到疏 散客流的作用。 如:北京地铁
城市轨道交通
上 海 地 铁 规 划 示 意 图
城市轨道交通
上 海 地 铁 换 乘 节 点
城市轨道交通
四、路网规划的基础
线网规划虽是一项专业规划,但最终将回归于 城市总体规划,所以它必须依托城市内诸多因素的 支持,因此研究基础应建立在以下4个方面: 1 城市总体规划。 2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战略。 3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4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
案例: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框架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2 客流预测
一、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形成机理分析
城市客流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 交通组织,它具有阶段性、近似性和增长性等特 点.一般而言,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 趋势客流量:随社会发展,车站及沿线正常 增长的客流量。 (二) 转移客流量:常规公交、自行车、小汽车 (三) 诱增客流量:出行范围、强度增加
城市轨道交通
五、客流预测程序

1.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项目涉及的区域范围、 相关网络及项目建设方案; 2.收集并分析与项目相关的基础数据; 3.选择客流预测的方法,建立客流预测模型;



4.选择并标定预测模型涉及的相关参数;
5.预测模型的应用; 6.对客流预测结果进行灵敏度分析,确定预测结果的可 信度; 7.结合预测结果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

如巴黎的里昂车站、巴黎北站将地铁与欧洲高速铁路相连,在旅行 时间、运输量、费用和安全方面得到最大的效果。
3 规划线路要尽量经过或靠近大型客流集散点。 4 线路尽量沿城市道路干线走向,一方面便于吸引沿线地面 交通量,另一方面便于施工。
城市轨道交通 5 力争多设换乘点,尽量使得城市内任意起终点间的乘客出行 至多换乘1次即可到达目的地。 6 换乘点应分散布置,不宜过分集中。 7 选择线路走向要考虑城市的自然人文地理等制约条件,选择 较好的地形、地质条件,注意历史文物保护,减少对重要地 面建筑和地下构筑物的影响。 8 线路经过中心城区时,宜以地下隧道为主,以减少拆迁、噪 音、振动、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干扰,站距适当小一些,在 1km左右;经过郊区时,在不破坏自然风景的前提下宜选择 地面或高架形式,以尽量降低建设成本。 9 规划线路时要考虑车辆段、停车场的位置和连接两线路之间 的联络线;若几条线路共用一个车辆段时,应设置连接两线 的联络线。 10 在现阶段规划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时,规划线路应涉及城市 开发区及新的规划区域。

8.确定推荐方案,整理数据结果并撰写相关的技术报告。
城市轨道交通
六、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式和方法简介
(一)“虚拟现状轨道”模式 “虚拟现状轨道”模式的主要思路是将相关的公交 线路的现状客流和自行车流量,向城市轨道交通 线路转移,得到虚拟的现状轨道交通客流。然后 按照相关公交线路的历史资料和增长规律,确定 轨道交通客流的增长率,推算远期轨道交通需求 客流量;或者由公交预测资料,直接转换为远期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 特点:精度较低,操作简单,常用作其他模式预测 后的比较验证或定性分析的辅助手段。
城市轨道交通
(四)非集聚模式
非集聚模式又称为交通特征模式,它以实际产生交通 活动的个人为单位,对个人是否进行出行、去何处、利用 何种交通工具以及选择哪条路线等活动分别进行预测,并 按出行分布、交通方式和交通线路分别进行统计,得到交 通需求总量的一类预测模式。 特点:非集聚模式在理论上利用了现代心理学的成果,引入 了随机效用的概念,其核心是效用最大化理论。它着眼于 研究出行者个体的出行行为。 非集聚模式相比传统模式的优势是有明确的行为假说、 模式的一致性好、模式标定所需调查样本少、模式有较好 的时间和地区可转移性等特点,但目前该预测模式在实际 运用上还不够成熟。
城市轨道交通
二、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目标
系统建成通车后可能吸引的客流规模和时空分布。
具体指标包括:

轨道交通客运总量 客运周转量 各站上下车人数 各线路之间换乘人数 区间上下行客流量和高峰小时运量等。
这些指标是轨道交通设备配备和车站设计的基本依据, 也是评价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优劣的重要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
实例:上海地铁规划

上海市轨道交通路网由中心城线网和郊区线网两部分组成。 中心城线网又分骨架线和加密线两个层次。根据预测客流 把线路分为高运量、大运量、中运量三种。上海市城市轨 道交通系统规划考虑整个市域范围和居民出行需求,对城 市公共交通作了等级划分:


上海的远期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将达到约 805km,中心城长度约 480km;430座车站(其中换乘站186座),网络建成后将承担上海 市公交客运量的52%。远期轨道线网中心城内的网密度为0.729km /km2 (其中内环线内的网密度为 1.394km/km2)。远期轨道线 网中心城内的站密度为0.574个/km2。 枢纽:强调枢纽作为“锚固”整个网络的重要节点,通过多线换乘 枢纽达到减少换乘、稳定网络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