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管理学题型

安全管理学题型

安全管理学复习要点综合1、专业安全工作者工作分为四个部分:①分析,对事故与损失产生的条件进行判断与估计,并对事故的可能性与严重性进行评价,即进行危险分析与安全评价,这就是事故预防的基础。

②决策,确定事故预防与损失控制的方法、程序与规划,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可行的事故预防、应急措施及保险补偿的总体方案,并向有关部门或领导提出建议。

③信息管理,收集、管理并交流与事故与损失控制有关的资料、情报信息,并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与领导,保证信息的及时交流与更新,为分析与决策提供依据。

④测定,对事故与损失控制系统的效能进行测定与评价,并为取得最佳效果做出必要的改进。

2、安全工作者的职责: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与控制方面的活动。

3、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4、“两个主体”与“两个负责制”:政府就是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企业就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建立、落实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与企业法定代表人责任制。

5、事故的概念:事故就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6、事故的特点:①事故就是一种发生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的特殊事件,而人类在任何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事故。

②事故就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的意外事件。

③事故就是一种迫使进行着的生产、生活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④事故除了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顺利进行之外,往往还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物损坏或环境污染等其她形式的后果。

7、二次事故的定义:二次事故就是指由于外部事件或事故引发的事故。

外部事件就是指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与本系统无直接关联的事件。

8、工伤事故的定义: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从事故统计的角度把造成损失工作日达到或超过1天的人身伤害或急性中毒事故称作伤亡事故,其中,在生产区域中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称作工伤事故。

9、(1)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①在工作时间与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的伤害;②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③在工作时间与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④患职业病的;⑤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她情形。

(2)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①在工作时间与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②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③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10、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①特别重大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②重大事故,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③较大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④一般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11、事故的直接原因:注意瞧书上具体包含内容P35有可能考论述(1)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的原因:①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②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③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④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2)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的原因:①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②造成安全装置失效③使用不安全设备④用手代替工具操作⑤物体(如成品、半成品。

材料等)存放不当⑥冒险进入危险场所⑦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等⑧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⑨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12)不安全装束13)对易燃易爆危险品处理错误12、事故的间接原因:注意瞧书上具体包含内容P38有可能考论述①技术上与设计上有缺陷②教育培训不够③身体的原因④精神的原因⑤管理上的缺陷⑥学校教育的原因⑦社会历史原因13、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论的基本思维就是在一个系统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过程中,一旦发生时间与空间的轨迹交叉论就会造成事故。

也就就是说,事故就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共同造成的,就是大多数事故的发生规律。

14、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P50(望大神斧正):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及与工作有关的因素。

根本原因就是管理的缺陷,即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就是导致间接原因存在的原因,间接原因的存在又导致直接原因存在,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15、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人、物、环境的因素就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管理就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但却就是本质原因。

16、事故严重率:1)伤害严重率:某时期内平均每百万工时由于事故造成的损失工作日数。

伤害严重率=(总损失工作日数/实际总工时数)X10^62)伤害平均严重率:受伤害的每人次平均损失工作日数。

伤害平均严重率=总损失工作日数/伤害人数3)按产品产量计算的死亡率:这种统计指标适用于以吨、立方米等为产量计算单位的企业、部门。

百万吨死亡率=(死亡人数/实际产量(t))X10^617、在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伤亡事故发生规律或利用伤亡事故统计指标评价企业的安全状况时,为了获得可靠的统计结果,应该设法增加样本容量。

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扩大样本容量:①延长观测期间,对于职工人数较少的单位,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观测时间来扩大样本容量;②扩大统计范围,18、《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把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所支出的费用,以及被毁坏的财产的价值规定为直接经济损失,把因事故导致的产值减少,资源的破坏与受事故影响而造成的其她损失规定为间接经济损失。

P69(1)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人身伤亡后支出费用、善后处理费用、财产损失价值(2)伤亡事故间接经济损失包括:停产、减产损失价值、工作损失价值、资源损失价值、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其她费用。

(3)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为1:1、2~2。

19、事故调查的主要目的就就是防止事故的再发生。

20、事故调查对象包括重大事故、未遂事故或无伤害事故、伤害轻微但发生频繁的事故、可能因管理缺陷引发的事故、高危险工作环境的事故、适当的抽样调查。

21、(1)事故调查计划至少应包括:及时报告有关部门,抢救人的生命,保护人的生命与财产免遭进一步的损失,保证调查工作的及时执行。

(2)及时通知有关人员及部门:事故直接影响区域内工作的人员或其她人员、从事生命抢救、财产保护的人员、上层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专业调查人员、公共事务人员、安全管理人员。

22、①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②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

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争取、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23、事故现场处理,现场营救,最先赶到事故现场的人员,其主要工作就就是尽可能地营救幸存者与保护财产。

24、事故处理结案程序: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事故发生后的90天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天,其处理结案程序因事故的严重程度而异。

1)轻伤事故由企业处理结案2)重伤事故由事故调查组提出处理意见,征得企业所在地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同意后,由企业主管部门批复结案。

3)死亡事故由事故调查组提出处理意见,处理前经市一级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同意,由市同级企业主管部门批复结案。

4)重大伤亡事故由事故调查组提出处理意见,处理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审查同意,由同级企业主管部门批复结案。

5)特别重大事故由事故调查组提出处理意见,处理前经国务院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审查同意,由同级企业主管部门批复结案。

25、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注意区分①因有关人员的过失而造成的事故为责任事故②由于自然界的因素而造成的不可抗拒的事故,或由于未知领域的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事故为非责任事故③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蓄意制造的事故为破坏事故26、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①由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不健全,职工无章可循,造成伤亡事故的②对职工不按规定进行安全技术教育,或职工未经考试合格就上岗操作,造成伤亡事故的。

③由于设备超过检修期限运行或设备有缺陷但又不采取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④作业环境不安全,又不采取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⑤由于挪用安全技术措施经费,造成伤亡事故的27、对于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应从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称之为“3E”对策。

28、本质安全技术,就是指不就是从外部采取附加的安全装置与设备,而就是依靠自身的安全设计,进行本质方面的改善,即使发生故障或误操作,设备与系统仍能保证安全。

29、安全系数(了解):这就是一种降低故障率的经典方法,它就是通过设计使结构或材料的强度大于可能承受的应力的计算值而达到降低故障率的目的。

30、冗余(了解):冗余也就是一种通过提高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安全性的常用技术。

通过采用多个部件或多个通道来实现同一功能以达到提高系统安全性及可靠性的目的。

31、安全教育的必要性P137:开展安全教育就是企业发展经济的需要,就是适应企业人员结构变化的需要,就是发展、弘扬企业安全文化的需要,就是安全生产向广度与深度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做好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掌握各种安全知识、避免职业危害的主要途径。

32、法纪教育包括安全法规、安全规章制度、劳动纪律等。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就是方针、政策的具体化与法律化。

33、安全教育形式:广告式、演讲式、会议讨论式、竞赛式、声像式、文艺演出式、学校正规教学。

34、厂长(经理)的安全教育。

本着“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厂长(经理)就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全面领导责任。

厂长(经理)的安全教育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只有通过相应劳动安全管理部门培训,获得资格认证,才可对本企业实施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厂长(经理)去的《安全管理资格证书》后,每隔4年必须进行一次培训考核,考核情况记入证书中。

调动工作时,到新单位仍任厂长、经理职务者,应在到任10天内,持发证部门的培训、考核、认证登记表到调入地区的考核发证部门验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