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出血影像

脑出血影像


21
MRI亚急性1期MRI
22
MRI亚急性1期MRI
23
亚急性2期MRI
24
MRI亚急性2期MRI
25
MRI
慢性期1-2m,血肿由游离稀释的MHB组
成,周边包绕含铁血黄素沉积环,T1、 T2高信号,被低信号环包绕。
26
MRI
27
MRI
脑内血肿残腔期,3m以后至数年,血肿
囊变液化,主要由低蛋白囊液组成,呈 长T1T2信号,近似脑脊液信号。 最后随着水分的吸收,仅仅遗留裂隙状 残腔,周围绕以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 低信号环。
囊性低密度,最后形成裂隙状残腔,同 侧脑室扩大,表现为失空间效应。
8
脑出血MRI
脑出血MRI
征象及MRI对脑出血的诊断 作用以前存在很大争议,但随着对脑出 血MRI信号的理解日趋深入, 已经肯定 了MRI对脑出血的诊断作用,尤其是亚 急性期以后的血肿。 过去争论的原因一是各家所用的机器场 强不同,信号不一,二是血肿分期互不 统一。
40
梗塞后出血
41
类似脑出血的动脉瘤
42
脑出血的影像诊断
1
脑出血的影像诊断
分类:1)外伤性 2)非外伤性(自发性):原发性 继发性 病因:1)高血压 2)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 脑淀粉样血管病变、A瘤、 AVM、瘤卒中、 Moyamoya、夹层A瘤、梗死后出血、抗凝或 溶栓治疗等
2
脑出血CT表现
CT诊断脑出血相当可靠,血肿呈特征性
的高密度,还可发现临床表现不明显的 小血肿。 按病程分为:
急性期1W内 吸收期2-8W 囊腔形成期9W后三期。
3
脑出血CT
急性脑出血CT表现:呈圆形或不规则的
高密度影,后者乃为血红蛋白的反映, 血肿边缘光滑或呈锯齿状,中心密度更 高更均匀,周围可有血管源性水肿。可 以破人脑室系统,但一般不进入脑池。 常不强化。
但在完整的红细胞内分布不均匀,只能 产生缩短T2驰豫效应 正铁血红蛋白(MHB)明显的顺磁性, 可缩短T1延长T2驰豫 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明显缩短T2驰豫
11
脑出血MRI
高场强条件下血肿按时相分5期 超急性期(24h内) 急性期(2-7d) 亚急性期(8-30d) 慢性期(1-2m)
14
超急性期脑出血MRI
15
MRI
16
急性期MRI
急性期(2-7d),MRI信号反映血红蛋白
的三种形式 2-4d,红细胞内的DHB,T1等信号, T2极低信号 5-7d,红细胞开始溶解,血肿周边DHB 演变为游离未稀释的MHB,T1外高中低 信号,T2低信号
17
急性期脑出血MRI
4
脑出血CT
5
脑出血CT
脑出血CT吸收期:始于第二周,随着血
色素、坏死组织和黄变液被吞噬,血肿 从高密度变为等密度或低密度,体积相 应缩小。25%左右的血肿周边可呈环状 强化。脑叶出血比基底节和小脑出血常 见,此期需于肿瘤和脓肿鉴别。
6
脑出血CT
7
脑出血CT
脑出血C现
海绵状血管瘤 脑淀粉样血管病 动脉瘤 血管畸形 肿瘤卒中
29
海绵状血管瘤
30
肿瘤卒中
31
肿瘤卒中
32
肿瘤卒中
33
动脉瘤致脑内出血
34
动脉瘤致脑内出血
35
隐匿血管畸形
36
隐匿血管畸形
37
静脉畸形
38
AVM出血
39
小脑上动脉AVM脑出血
残腔期(3m后)
12
脑出血MRI
超急性期(24h内)主要为完整红细胞内
的HBO2组成,相当于一包全血。 1期(6h内)血肿未凝结与皱缩 ,T1等 低,T2高信号 2期(6-24h)血肿内血浆吸收水分减少 缩短 T1、T2,呈等信号 接近24h的血肿内HBO2向DHB转化。
13
超急性期脑出血MRI
18
急性期脑出血MRI
19
急性期MRI
20
MRI
亚急性期(8-30d),血肿周边DHB演变为
MHB,逐渐向中心部推移,直至整个血 肿内均演变成游离稀释的MHB ,此期血 肿信号最具特征性, 8-15d ,T1、 T2均表现为外高中低信号 16-30d, T1、T2均匀高信号,血肿周边 隐约可见含铁血黄素黑线
9
脑出血MRI
现在各家一般使用高场强(1.0T以上)
的核磁扫描仪,分期也逐渐统一,使得 脑出血MRI的诊断有了统一标准。 高场强脑出血MRI信号反映了血肿的病 理演变规律,即含氧血红蛋白(HBO2) -脱氧血红蛋白(DHB)-正铁血红蛋 白(MHB)-含铁血黄素的变化。
10
脑出血MRI
含氧血红蛋白(HBO2)为非顺磁性物质 脱氧血红蛋白(DHB)为顺磁性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