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知识点储备】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
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三、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六、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七、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
(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
记叙文)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四、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五、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
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词,准确地说
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六、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答题方式: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七、小说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
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八、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专题六:古诗名句分类集锦
1.诗中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诗中爱国: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诗中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诗中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诗中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诗中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诗中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 诗中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诗中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0.诗中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1.诗中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2.诗中思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3.诗中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诗中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诗中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6.诗中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7.诗中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8 诗中夏: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19 诗中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0 诗中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1 诗中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2 诗中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3.诗中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4.诗中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5.诗中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6 诗中树: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7 诗中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8.诗中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专题十:诗词鉴赏口诀
内容
自古诗歌常写景,景情相生第一种。

边塞生活多磨难,惜别伤怀遥思念。

怀古咏史吊前贤,壮志难酬空自怜。

目睹耳闻收眼帘,即事感怀时世惨。

羁旅情怀备煎熬,行役戍边心日劳。

形象
天生我材必有用,洒脱豪放显个性。

泪沾青衫忧民怨,推己及人见一斑。

相见时难别亦难,儿女情长泪涟涟。

山村风光隐田园,胜友欢聚乐忘返。

不拘一格重抖擞,良才难得信难求。

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离愁别绪话情丝。

桥边红药悲黍离,物是人非叹惋惜。

佳节思乡身为客,明月千里归渐迫。

春风骀荡明日花,怀古凭吊寄天涯。

商女不知亡国恨,讽喻时政热肠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报国情怀入梦来。

玉壶冰心送亲友,临行壮别一壶酒。

语言
质朴又平实,天然去雕饰。

白描真且深,平易又近人。

隽永出灵气,
悟性托含蓄。

诗画境开阔,生动自生色。

色彩多绚丽,变幻生飘逸。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分得清,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

记叙方式不单一,事后必然有余情。

景物描写切注意,借景托物常寓情。

具体方式咀嚼细,比喻比拟和象征,夸张衬托和借代,抑扬关系虚实生。

寓褒于贬明秋毫,言此意彼擒故纵。

互文关系巧拼合,曲笔逆笔龙点睛。

含蓄美来多变幻,羚羊挂角迹难寻。

化景为情转隐晦,透视窥探断肠衷。

托物起兴套双关,语浅情深隽味永。

旁敲侧击弦外音,空谷传响哀乐鸣。

讽咏时事用曲笔,史实连线促精警。

以小见大旨意远,见微知著诉衷情。

欲言又止多伤感,欲说还休痛思痛。

眷恋伤感郁心头,黯然收笔胜有声。

风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

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

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

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

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

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

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蕴味长。

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

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

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

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崎拔注感伤。

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

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