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2、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3、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情感目标:搜集袁隆平的资料。
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以抓主要内容加小标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袁隆平的资料。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袁隆平的生平事迹教学方法:自学法展示学生自学问题:1.“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
”袁隆平为什么心情沉重?2、培育杂交水稻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袁隆平是怎样解决的?一、导入课文:(课件展示人物形象)袁隆平,闻名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他是怎样从湖南一个小地方农校的教师走到今天的?他的成功有何“秘诀”?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风采吧。
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本文从袁隆平立志学农的原因,为改良水稻品种付出大量心血,他的业余爱好广泛这几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的形象。
本文的写作方法很有特点,采用了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写法。
全文围绕“袁隆平爷爷是个大科学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这一中心句展开,又以“他选择这个艰苦的专业,是因为两件事激励了他”“为了改良水稻品种,使粮食高产,他时时处处留心”“他的业余爱好也非常广泛”,这几句话作为每一部分的中心句,层层叙述,条理清楚。
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学习运用抓中心句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袁隆平爷爷是个大科学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学习袁隆平爷爷为科学事业认真、奉献的精神,从小养成做事认真、乐于奉献的好品质三、指导学生自学:1、读准字音(课件展示,师范读后领读):籼(xiān)稻黔(qián)阳衣钵(bō)矢(shǐ)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课件展示,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灵光:指神异的光辉。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
径,门外的小路。
庭,堂外的院地。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
矢,发誓。
劫后余生:遇上3、小组讨论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3、回答问题,汇报讨论结果。
4、给课文分段,讨论段意。
灾难而侥幸活命。
劫,灾难。
四、分析课文(一)学生自由朗读,熟悉人物,能写出袁隆平简介,师指正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熟悉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人物。
(简单提示人物简介的写作,课件展示,附后。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皇家让克奖。
由于其贡献卓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二)面对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我们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神秘,也可能会认为他天生是一个天才,那么他的青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他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请大家看一段袁隆平的访谈录,让我们来了解一个真实的袁隆平。
请大家阅读时摘下其中你感受最深的文字,并请谈谈,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课件展示访谈录,附后)(三)在人物通讯中,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
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
请大家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
想想:这些数字究竟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呢?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
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
”“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明确: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五、探究活动:学生讨论回答,师小结:提示:“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这几个字是我几十年生活工作的总结。
”“在最艰难的关头,一定不能轻易放弃。
”(坚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在种种‘权威’的压力面前,我坚信: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
”(不迷信权威)“在传统理论的阻力和束缚面前,只有靠实践云检验,去创新。
”“在创新中‘知识’尤其重要,有知识,并得以不断积累更新,是创新重要的基本条件。
”(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有了知识,又不吝惜汗水,发奋努力,才会激发创造的欲望,产生好的灵感。
还有,机遇也不应该忽视,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机遇。
”“我小时候完全是凭爱好、兴趣读书,把问题理解了也就心满意足了,不像成绩好的同学有那么多的抱负。
不过那时我喜欢动脑筋想,喜欢动手做,不知不觉间也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爱好广泛)“神奇的梦想其实就诞生于平凡之中,也能够在平凡之中成真。
这种梦想是不脱离实际的美梦,是指导我事业追求的强大动力,使我付出毕生热血和精力为之奋斗不息。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有抱负、有知识、有魄力的年轻人”“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最使人陶醉,莫把成果当尽头。
”(有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止)六、知识拓展: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有关的名人名言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七、写作练习:请大家将本则通讯改写成一则消息,要求四百字左右。
提示:通讯与消息的区别: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尽,完整,而消息则是简略的概述2、通讯比消息更具形象性、生动性,所以也更具感染力3、通讯文体比较自由4、通讯主题鲜明,结构完整5、表现手法不同6、通讯较消息的时效性差举例说明人物简介的写作(课件展示):概念:人物简介是我国各个行业在简单介绍先进集体中的每个先进人物,或英雄、模范人物时,所使用的文体样式。
八、教学反思:我的课堂实践课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本课篇幅较长,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入手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目标:1、通过读、写、练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成语。
2、通过速读课文,抓关键词,关键句子,提取文本主要信息,为袁隆平写人物简介。
3、概括典型事例,朗读细节描写,找出大量数据,分析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了解袁隆平的卓越贡献,学习他的科学精神,为袁隆平写颁奖词。
5、渗透“知识价更高”的科学观念。
根据文体特征,为了体现对课堂写作的重视,这节课我抓了两个写作点,一是提取文本主要信息,了解袁隆平的生平经历,为其写人物简介;一是学生在了解袁隆平的卓越贡献后,进一步升华,为其写颁奖词。
一堂课下来,我的心情不是轻松,反而更沉重。
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堂写作目标的顺利达成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深入研究教材,需要方法过程指导,需要真实有效的操作。
课堂教学需步步扎实,层层铺垫,情感与激情的碰撞,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才能促成课堂写作之花魅力开放。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对语文课堂教学读写结合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学目标:1.能够提炼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教学重点: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掌握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教学难点: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教学方法:默读、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作业1.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读准下列字词的字音并掌握词义。
费解推敲斟酌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以讹传讹约定俗成一劳永逸二、导入新课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
……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使用不当?找出来。
(学生很快能够找出其中的错误。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停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三、简要介绍作者。
资料如下: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
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
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
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
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
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
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四、检查预习1.听写【字词积累】中词语2.抽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五、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教师:这是一篇相当于学术讲座的谈话文,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要求:动笔画出各段中的关键句,并在书上写出各段的大意。
(学生默读课文,5分钟后,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明确:课文可分成三部分。
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第一部分(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一层(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二层(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三层(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一层(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二层(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第三层(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第四层(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第五层(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六、合作探究,归纳中心论点教师: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而是自然地蕴含在谈话之中,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学生前后桌之间讨论,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10分钟后派代表发言)明确: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