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题目训练(内容
影响类)
1.
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

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

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

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

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

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

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闲时务农,战时出征,这种寓兵于农的政策。

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

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

(9分)参考答案
(1)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及机构;军事方面,层层编伍,寓兵于农;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统一货币,发展渔盐之利。

(2)影响:
1.促使齐国经济繁荣,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坚实基础;
2.加速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其重法的思想为战国法家所继承发展。

2.
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一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

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

.....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

为此必须杂
种五......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

李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

(9分)
参考答案
(1)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2分) ;政府鼓励生产,注意垦荒,扩大副业种植。

(2分) ;平籴法。

(共6分,每点2分)
(2)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 (2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3分)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2分)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2分)
分析:
(1)第一问,此问题需要学生读懂材料内容,材料内容很直白,但需要学生有高度概括的能力,材料中的内容“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表明李悝变法的一个内容,这也是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相关的,是与李悝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关的。

材料中注重农业发展的内容也很明确。

(2)第二问,这一问要依据第一问的答案来逐-分析得出结论。

李悝变法内容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依据才能和功劳选拔官员,这与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血缘政治的局限性有直接的关系,也正是分封宗法制即将崩溃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符合历史潮流发展的。

注重农业发展在当时生产力低的情况下是可以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魏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增强。

3.
材料:霍光的重要历史功绩是废去昌邑王,确定(汉)宣帝继位。

这是保证西汉社会继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

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卒。

宣帝
始亲政事,“励精为治”,号为“中兴”君王。

汉宣帝时期是西汉盛世的继续,实行武帝末年以来罢兵力农、“思富养民”的政策。

宣帝于本始元年至神爵四年(公元前73~前58年),曾七次下诏征召人材。

又先后诏令安置流民、减免田赋、减低盐价和赈济灾民,还一再派遣使者或丞相、御史的属官,到各地查处执法不公、擅兴徭赋、出入人罪的不法官吏,考查地方官治绩。

被称为“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宣帝“励精为治”的变革举措。

(8分)(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汉宣帝变革举措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7分)
参考答案:
(1)举措:推行和平政策;发展农业生产;继承“休养生息”政策;重用人才;整顿吏治。

(答出四点即可得8分)
(2)影响:促进了汉朝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缓和了国内民族矛盾;形成“宣帝中兴"局面。

(7分)
解析:本题以汉宣帝变革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1)问变革举措可从材料“罢兵力农”“思富养民”“征召人
材”“减免田赋”“查....不法官吏”等有效信息加以概括。

第(2)问回答“影响”可紧扣,上述变革举措,从“社会发展”角度(可细分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内安定等)组织答案。

4.
材料:汉光武帝首先妥善安置功臣减小改革的阻力,然后命令后族、宫戚“不得封侯与政”,重申“阿附藩王之法”收捕诸王宾客;重视人才选拔,沿用察举制,颁布了“四科取士”的诏书。

公元39年,下令在全国“度田”即丈量土地,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地方骚乱。

光武帝用镇压和分化相结合的手段平息了叛乱。

汉明帝令外戚、阴、邓等家互相纠察,穷治楚王刘英;建武6年裁并了400多县约占三分之一,吏职减损,十置其一;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至乃十存一焉。

中央兵减至2500人,废郡国都尉都试制度;改变王莽时期机构乱置的做法,加强原有秘书机要机构尚书台的事权,削弱了宰相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权势,君主集权
因此而强化。

经过汉光武帝和汉明帝长达几十年的改革,东汉初年的政治、经济大为改观,史称“光武中兴”
摘自翦伯赞《秦汉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初年改革的内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初年改革的作用。

(6分)参考答案
(1)协调各方利益,打击外戚、藩王等;精兵简政、裁撤机构、冗员;削弱宰相三公的权力,增加尚书台的决策权;重视选拔人才,沿用察举制;丈量土地,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政权的稳定;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小农制经济和打击地方豪强势力;促进东汉王朝迎来了“中兴”的局面。

解析(1)材料关键信息“汉光武帝首先妥善安置功臣减小改革的阻力,然后命令后族、宫戚'不得封侯与政’,重申'阿附藩王之法'收捕诸王宾客”重视人才选拔,沿用察举制,颁布了‘四科取士'的诏书”“下令在全国'度田’即丈量土地,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地方骚乱。

光武帝用镇压和分化相结合的手段平息了叛乱“汉明帝令外戚、阴、邓等家互相纠察,穷治楚王刘英;建武6年裁并了400多县约占三分之一,吏职减损,十置其一;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至乃十存一焉。

中央兵减至2500人,废郡国都尉都试制度;改变王莽时期机构乱置的做法,加强原有秘书机要机构尚书台的事权,削弱了宰相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权势,君主集权因此而强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初年改革的内容。

(2)材料关键信息“重视人才选拔”“君主集权因此而强化”东汉初年的政治、经济大为改观,史称光武中兴”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东汉初年改革的作用。

5.
材料:开皇初年,隋文帝力矫北周末年“用法深重”“诛杀无度”的弊政,命高颍、郑译、杨素、裴政等修订刑律。

...废除了前代的枭首、輾裂及鞭刑,还废除了大棒、束杖、车辐、鞅底、压踝、杖桄等讯囚酷法。

民有枉屈,县若不理,可以逐级上诉至朝廷,凡属死罪,都应上报朝廷,“三奏而后决”,以昭慎重。

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刑部的奏报,认为犯罪人数还很多,乃因刑律太严。


苏威、牛弘等再定新律,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一千多条,从此“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刑律改革的主要内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刑律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
(1)修订刑律,废除了一些严酷的刑法;慎判死罪,由中央审定后才能判罪;宽省刑罚,删减死罪、流罪等条文。

(2)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隋初的政治统治;体现了关注生命的人文性,影响了后世的法律制度。

解析(1)本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命高颍、郑译、杨素、裴政等修订刑律。

.....废除了前代的枭首、輾裂及鞭刑,还废除了大棒、束杖、车辐、鞅底、压踝、杖桄等讯囚酷法”可以得出修订刑律,废除了一些严酷的刑法;“民有枉屈,县若不理,可以逐级上诉至朝廷,凡属死罪,都应.上报朝廷,三奏而后决,以昭慎重”可以得出慎判死罪,由中央审定后才能判罪;“命苏威、牛弘等再定新律,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一千多条,从此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以得出宽省刑罚,删减死罪、流罪等条文。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和第一问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意义是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隋初的政治统治;体现了关注生命的人文性,影响了后世的法律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