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中考语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初中语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请你参加以“坚持学习,强大自己”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倡勤奋】请在下面方格里找出一句体现勤奋学习的句子,并且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漫书狂勤活欲山有径来卷诗喜路为水(2)【活动二:悟精髓】下面是教育家陶行知的“四问五字”说,其重在强调什么?教育家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的时候,要求全校的学生做到每天四问:第一问,你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你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你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你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其中促进学问进步,应该做到五个字,第一个字是“一”,专一的“一”;第二个字是“集”,搜集的“集”;第三个字是“钻”,钻进去的“钻”;第四个字是“剖”,解剖的“剖”;第五个字是“韧”,坚韧的“韧”。

(3)【活动三:明现状】下面这份调查结果统计表,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1)书山有路勤为径。

(2)强调个人的学习精神和进取精神。

(3)中学生学习自主意识较弱,绝大多数中学生学习驱动力来自于学校老师和家长,很少一部分来自于自我驱动。

【解析】【分析】(1)此题有较多的干扰字,答题时既要结合题目中所给的字,还要结合平时对有关读书的名句的积累。

关键在于熟练程度。

(2)结合材料内容思考和分析,“四问”强调的是进步,也即进取精神,“五字”强调的进步的方法,就是专心致志地学习。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3)在读懂图表内容的基础上对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中学生学习驱动力中,学校和老师的督促和家庭和家长的希望和在一起占百分之六十多,而因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驱动学习的只占百分之十点多,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学习自主意识较弱,绝大多数中学生学习驱动力来自于学校老师和家长,很少一部分来自于自我驱动。

故答案为:⑴书山有路勤为径。

⑵强调个人的学习精神和进取精神。

⑶中学生学习自主意识较弱,绝大多数中学生学习驱动力来自于学校老师和家长,很少一部分来自于自我驱动。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名句的积累。

平时学习时要积累各种类型的名句,不但要积累,还要经常运用,达到熟练,这样才能轻松答这样的题。

⑵本题考查材料的探究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然后思考两则材料表达的主旨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⑶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答题时①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②仔细观察图片,全面准确捕捉信息。

③表达注意事项: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表达要得体、简洁、连贯。

2.班级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设计活动】围绕“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主题,活动策划小组设计了以下活动,请你再设计一个,以丰富活动内容。

活动一:举办“君子自强不息”手抄报比赛活动二:举办“君子自强不息”演讲比赛活动三:________(2)【整理材料】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材料,这些材料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两项是________(只填序号)。

①孙康映雪②曲高和寡③车胤囊萤④岳母刺字⑤宋濂抄书⑥诸葛亮出山(3)【学习榜样】长沙理工大学90后研究生邹勇松,每天透析4次却捧出6项发明,荣登2018年6月中国好人榜。

校园小记者想邀请他到学校和同学们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假设安排你给他打电话联系活动事宜,你应该怎么说?【答案】(1)举办“君子自强不息”征文比赛(2)②⑥(3)邹哥哥,你好!我是××学校的小记者。

你自强不息,荣登中国好人榜,让我们很受鼓舞!我们想邀请你到学校和同学们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请问你什么时候方便呢?【解析】【分析】(1)设计活动项目,一要围绕活动主题“君子自强不息”,二要切实可行。

题目已经给出了“手抄报比赛”和“演讲比赛”的活动,再设计一个类似的活动即可。

如征文比赛、故事会等皆可。

(2)“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难得,“诸葛亮出山”体现的是士为知己者死,这两项不符合“自强不息”的主题。

(3)首先写出称呼、问候语、接着要进行自我介绍,然后评价对方事迹、提出请求。

注意语气要委婉,语言要得体。

故答案为:⑴举办“君子自强不息”征文比赛⑵ ②⑥⑶邹哥哥,你好!我是××学校的小记者。

你自强不息,荣登中国好人榜,让我们很受鼓舞!我们想邀请你到学校和同学们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请问你什么时候方便呢?【点评】⑴本题考查设计活动方案与内容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栏目和设计意图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符合要求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和运用材料的能力。

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的内容,然后再根据活动注意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

由于说话的对象不同,说话的内容也不同。

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根据情境,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件的主要内容,语言得体,言之有理,表述清晰即可。

3.请你参加以“弘扬孝道美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书写孝心)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一个表现孝心的故事。

________(活动二:体会孝心)请默写一句表现孝道的名句。

________(活动三:补充对联)请你补充下面一则对联,体现孝的主题上联:父母鸿恩四季在下联:________【答案】示例:扇枕温衾的故事;示例:生前厚养为厚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

;示例:儿女孝顺三春晖【解析】【分析】(1)关于孝心的故事很多,如,鹿乳奉亲、黄香温席、弃官奉亲等等。

(2)孝道名言警句:①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②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李纲③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

——伯罗索④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⑤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

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

——《劝孝歌》(3)对联讲究字数相等并押韵,所以在做对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数相等、句式一致、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特点。

如,儿女孝顺三春晖;儿女报答三春晖。

故答案为:示例:扇枕温衾的故事示例:生前厚养为厚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

示例:儿女孝顺三春晖【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主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答,要注一平时的积累,要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灵活运用。

4.根据语境,完成任务。

据报道,1月14日,在温州市区学院路口,交警依据最新的《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斑马线上看手机的“低头族”某市民开具了10元罚单。

对此你有怎么样的看法?请拟写100字左右的微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答案】示例:看手机是我们的日常,但要把握好看手机的时间和场合的。

过斑马线时看手机,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不负责。

此次给“低头族”开罚单的行为,为完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罚不是目的,而是希望引起行人的重视。

使大家文明、安全通过斑马线。

【解析】【分析】对于此类试题,要结合材料,有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首先否定“低头族”的行为,肯定交警的行为,再陈述交警的行为对于“低头族”行为避免有什么好处。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示例:看手机是我们的日常,但要把握好看手机的时间和场合的。

过斑马线时看手机,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不负责。

此次给“低头族”开罚单的行为,为完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罚不是目的,而是希望引起行人的重视。

使大家文明、安全通过斑马线。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

考生做该题时要结合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观点。

考生要注意的是所提出的观点要正确,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正能量。

5.“24节气”申遗成功,但是“非遗可能死在博物馆中”却成为专家们的一大担忧。

请紧扣材料,为动态传承“24节气”文化出谋划策。

材料一:2016年11月,“24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节气有着2700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诗意的节气概念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24节气集天文、历法、农事、民俗于一身,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以及周边很多国家人民的生活。

材料三:但是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24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自豪感固然需要,但文化背后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如何弘扬?网上把清明节译为Tomb - Sweeping Day(扫墓的日子),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吗?公众到哪里、去向谁咨询学习非遗的有关知识?跟24节气有关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如何?中学生不喜欢这些古董文物怎么办?(采自《中国行业资讯网》等)【答案】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将这24节气列入一定的政策中;从社会角度看,需要加强各方面宣传,让24节气深入人心;从学校角度看,可以开展各种调查活动来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并传承;从个人角度看,主动学习了解相关内容。

【解析】【分析】“24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材料涉及到申遗成功、动态传承“24节气”文化、国人的文化自觉、创新传承、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如何弘等问题。

可以考虑从国家层面、从社会角度、从学校角度、从个人角度说出自己的主张,建议要结合实际,切实可行。

故答案为: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将这24节气列入一定的政策中;从社会角度看,需要加强各方面宣传,让24节气深入人心;从学校角度看,可以开展各种调查活动来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并传承;从个人角度看,主动学习了解相关内容。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整合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试题的要求,经“筛选”之后,去粗取精,披沙拣金,综合、归纳、概括相关的信息,使之符合检测的目的要求。

6.2018年7月,某大学城图书馆出台新规:谢绝14周岁以下少年儿童入馆。

有人认为此举保障了成人阅读不被干扰,营造了更好的阅读氛围;也有人认为此举将少年儿童拒之门外并不可取。

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答案】参考答案:图书馆谢绝儿童入内,这样的规定看似不合理,但是却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这种举措不仅是对儿童的另一种关爱,也是对成人阅读质量的一种维护,对于这种措施,不能简单地质疑和反对,应该给予更深层次的解读。

首先,这家图书馆不是普通的图书馆,而是一家大学城图书馆,也就是说,这家图书馆的职能是为大学城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只适合成年人阅读,这样的定位显然是不适合未成年人入内的。

其次,由于图书馆定位为科研,读者又是以成年人为主,因此,图书馆内的书籍和设施,全部都是按照成年人设置的,这样的情形下,如果一些未成年人,尤其是一些低龄儿童进入其中,无疑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将儿童拒之门外看似不近人情,不符合图书馆的定义,实际上却是对孩子安全的一种保护,凸显出一种管理温情和人性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