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创业从一个摆地摊到亿万富翁的身份

女性创业从一个摆地摊到亿万富翁的身份

从一个摆地摊到亿万富翁的身份从地摊妹到亿万富翁的创业经历
跑遍大半个中国,只想让家人过上温饱生活1978年,刚刚高
中毕业的女青年周晓光凭着让家人过上温饱生活的想法,带着母
亲的一句话:“会做的不如会算的”,上东北等地卖绣花样去了。

那年她17岁,家里有5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全家十口人,任凭母
亲怎样算,在那个年代,也只能保证全家人不至于饿肚子。

在诸
暨的一个小山村中长大的周晓光,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家中
条件又不允许她复习再考。

即便是有求学的机会,生活似乎也不
允许她透彻地学点东西:读高中的时候,每到下午最后一堂课时,她就开始盘算着要去哪里割猪草,还有牛、羊也要放。

周晓光回
忆说,当她走了6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义乌火车站,平生第一次
坐上火车,那份兴奋竟多于第一次闯世界的茫然。

事隔多年后,
周晓光坐飞机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犹如家常便饭,但回忆起当
年坐火车时的心情,依然激动不已。

凭自己的勇气和自信,她让母亲借了几十元当本钱,做起了“跑码头”生意。

一个女孩子出门自然比男孩子困难得多,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误时间,经常是白天摆地摊做生意,晚上
坐车赶路,就这样,夕发朝至,走南闯北,6年之间,周晓光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周晓光回忆说,当时,她只拿着一本中国地图,沿着公路、铁路往前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能使家里人过
上好生活。

6年闯世界的结果,周晓光赚了2万元。

十年练摊,掘回了第一桶金
1985年,跑过三江六码头的周晓光嫁给了同样卖绣花样的东
阳人虞云新。

婚后,周晓光对丈夫说想安定下来了。

于是,两人
拿出了几年来所有的积蓄,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
个摊位。

在东北卖绣花样的时候,他们看到东北女子喜欢戴花花
绿绿的头饰,周晓光凭着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样的爱美天性,就选
定了经营饰品。

于是,丈夫到广东进货,她在义乌练摊。

那种生
意人的潜质渐渐发挥了出来。

几年下来,他们在义乌最好的住宅
小区买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阳门买下了店铺。

事实证明,周晓
光的眼光很准,没过多久,朝阳门成为义乌市中心的商业黄金地段。

出来闯世界时想要的几乎都实现了,孩子也出生了,似乎该
满足该停下来歇歇了。

但此时的周晓光好强的性格却丝毫没有改变。

1995年7月,夫妻俩毅然拿出700万元投资办饰品厂,义乌
大地上从此有了一个闻名全国的饰品生产基地。

周晓光有了自己
的实业,有了施展抱负的天地。

当回忆起这个难忘的夏日时,周
晓光说,当年作出这样的决策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也需要相当
大的勇气,如果办厂不成,夫妻俩几年的身家将付诸东流。

事后,周晓光说,两人当初来到义乌时,本就是一无所有,大不了再重
新开始。

在商界这么多年,周晓光说每次作出重大决策时,都得
到了丈夫虞云新的支持。

作为副董事长,虞云新一直隐身在妻子
身后,不管企业发展到哪一阶段,在妻子这位“元帅”的统领下,他都把公司里外打理得井井有条。

“我丈夫现在负责国内南方市场,他负责的那一块不论是信誉还是利润,都做得很好。

”妻子
这样夸奖。

正是这种毅然的选择,使周晓光的人生意义有了快速
的提升:从一个个人致富的小商贩,开始成长为一个企业家。


乐意有竞争对手,这并不是件坏事。

从1995年办厂开始到1998年,几年时间,新光饰品厂以连
续翻番的速度发展,并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一举
成为国内饰品行业的龙头企业。

面对一个商铺,周晓光自觉可以
从容应付;面对一个迅速壮大的企业,周晓光自觉压力越来越大。

就在这个时候,她果断作出决定——从1999 年开始,周晓光聘请了来自台湾的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总经理。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新光饰品越来越引起同行的注目,到新光挖人的事时常发生,7年间到同行业去发展的至少有千人,完全可以再建一个新光,有人
戏称新光是所“黄埔军校”。

对此,周晓光这样说:行业的竞争,免不了人才的争夺。

但我并不认为是件坏事。

目前义乌有1800家饰品生产企业,10万人从事这个行业,一年60个亿的产值。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仅靠一家企业做大是远
远不够的,特别是饰品这一行业,只有产业集聚了,在世界的舞
台上才有拥有立足之地,才能形成气候和氛围,带动整个产业的
提升。

义乌饰品业人士说,新光的“黄埔军校”成了产业的润滑剂。

由于是行业的“王中王”,新光每天要开发100余款的新产品,跟随的企业也自然多了,但这并没有让周晓光感到一丝的满
足感。

她认为,别人跟得快,我才会跑得更快。

周晓光在业内的
大度是出了名的:每次出国参展回来,周晓光都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甚至学到的毫无保留地告诉同行。

独木难成林,周晓光这
样说。

现在,最让周晓光着急的是:“自己的知识水平要达到能够
胜任世界级商人这个角色的要求,在企业内组成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团队,还要花很大的力气。

”的确,这正是民营企业家在第三次创业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

有的人选择了出国深造,而周晓光自觉一时还放不下企业,她选择了不定时外出听课,聘请各路专家做自己的顾问。

其中有一次,她就花了17万元请台湾专家为公司的骨干进行了有关团队精神的培训。

精心打造团队,也让从国有企业加盟新光的江泽林副总经理深有感触:像我这样层次的人,离开国有企业到私营企业干4年,感受到的比在国有企业干10年还要深刻。

不但要做中国第一,而且要做响世界品牌饰品行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周期短、更新换代快,没有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根本无法在市场立足。

为了紧跟市场的趋势,新光花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费用一年就达150多万,专门组织了由几十名设计人员组成的开发部,还花巨资从国外引进了最先进的饰品生产设备,建立了国内饰品行业唯一的电镀自动流水线,使新光在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位置,一时间新光的合金、爪链等主导产品遍布了中国大小市场和饰品集散地。

1995年10月,新光公司刚刚建成投产,周晓光就首先投资40万元,在广州饰品一条街开办了分公司。

当时广州街上的女士都爱佩戴丝巾扣,分公司发现后立即将信息发回公司本部。

仅3天时间,公司就组织设计人员开发出了几十款品种投放市场,结果,新光饰品在广州一炮打响,遍地开花。

紧接着新光公司相继在义乌、沈阳开设销售窗口。

公司利用饰品流行的地域差和时间差,用自南而北循序渐进的阶梯式产品销售法,迅速开拓了市常从单纯的饰品销售企业到现代饰品的生产销售企业,“新光”这一裂变时间之短,动作之快,起点之高,让饰品行业为之一震。

周晓光经常参加世界各地饰品展销会,在第一时间内获取世界饰品流行款式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然后经过消化,结合中国市场特点,开发出自己的产品。

她经常带着设计人员到欧美、南非、中东和亚洲等地区考察,周晓光自己就到过十几个国家。

她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看看外面广阔的世界,对我们产品的开发,企业的成长很有促进作用。

”目前,新光公司已设计开发了“新光”、“EVE”、“新光希宝”三个品牌,形成了合金、爪链、铜金、水晶、亚克力五大系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