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长文短教教学示例

初中语文长文短教教学示例

初中语文长文短教教学示例——《鲁》第一课时教学构思与实践焦圻中学龚德国教好长文,一则教师洒脱,二则学生活跃。

但如何教好长文,方法又不是千篇一律。

我们只有以“短”教为出发点,才能教好长文,否则,顾这顾那,胡子眉毛一把抓,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思维定向目标训练方法,化长为短,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均可采用此法进行教学。

下面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下简称《鲁》)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谈一谈这种方法使用时应把握的几个方面,以期能给各位同仁“长文短教”一点启示,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教学重点和目标的确定《鲁》是初中语文第五册小说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鲁》一文的训练重点有两个:一是分析人物性格;二是理解结构特点。

依据单元教学重点,《鲁》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和目标应是:通过理解课文结构,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选定长文短教最忌面面俱到,针对不同的长文,我们应该依据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鲁》是一篇浅显易懂的文言小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强调学生主体的思维活动。

为此,我依据语文整体教学原则,运用系统化理论,贯彻。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采用思维目标定向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阅读,循序渐进,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三、目标训练题的拟定拟定目标训练题的原则是依据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法的要求来拟定。

如《鲁》第一课时可以拟如下目标训练题: 1.读预习提示,了解作者并概括出鲁提辖的性格特点。

(第一组)2.读课文注释,注意课文中词语的含义,并给预习提示中的字注音。

(第二组)3.分组阅读课文,按要求回答问题:第三组:阅读1—7自然段第四组:阅读8—9自然段第五组:阅读10—20自然段第六组:阅读2 l自然段要求:①说出故事发生的地点②复述故事梗概(提示: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四、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本课时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下面两种方法:其一是运用整体法进行学习。

这里所谈整体,是指本课时要解决哪些问题?阅读提示中强调了哪些问题?课文注释中有哪些字词要重点掌握?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本课时教学重点和训练重点是什么?等等,这些学生在学习前都必须明确把握。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的放矢,学习时才会胸有成竹,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其二是掌握复述故事梗概的方法。

如何复述故事,教师指导欠当,也会一盘散沙,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我们不妨可以给学生提示一下,在课文中划出“何时”、“何地”、“何人”、“干什么”等的字句,便可略知故事梗概,然后连缀成话,学生便可以很顺利地复述出来。

否则,中等偏下的学生便袖手旁观,更不用说能复述故事梗概。

掌握了这种方法,对小说情节的复述是非常有益的。

当然,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很多,我们不可能在一课时将所有学法告诉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能根据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五、板书设计的原则长文短教还体现在板书设计上,因此,长文章更要注意板书的精练,不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两长”(长文章、长板书)所困扰,达不到“嵌文短教”的目的。

为此,在《鲁》第一课时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板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故开端:酒楼听诉事发展:客店救护情高潮:铺前拳打节结局:南门奔走(作者用此法教《鲁》一文,获97年县初中语文教学比武第—名——编者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乡一中龚德国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回眸语文教学走过的历程,发现社会的巨变无不给语文教学以巨大的冲击。

面临着信息革命的挑战,现有的语文教学形式越来越不适应第五次产业革命的要求,更不适应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对人才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对语文教学认识不足,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强化英语教学,似乎成了定论。

不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英语非学好不可,平时挤时间学,放假请家教学。

力学英语当然无可非议,但语文也不可不学。

目前,学生好英语者多,而好语文者却寥寥无几。

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语、数、外三门学科中,好数学者达46%,好英语者达48%,而好语文者仅6%。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大部分学生“急功求利”的潜意识严重,认为学语文非一日之功,花了精力,收效又不显著,因而,他们不愿在语文学习上花更多的精力。

二是平时考试成绩相差不大,也给学生厌学语文添了一把火。

三是学生学习负担量的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

问题二:课堂上学生支配的时间太少.这是造成学生自学能力下降,或者说,学生很少在课外自觉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每周6课时的语文教学,除了老师在课堂上让几个同学回答相关问题外,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进行积极思维,而是处在一种被动地接受知识状态。

在课堂上,学生真正支配学习的时间越少,领悟知识,动手动脑的相传就越少,学生自学的能力也就越差。

在课堂上,学生目前仍然是以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而不是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

缺少了过程,学生当然也就不会领略到语文发现学习的乐趣。

在语文教学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滋长了学生学习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思想。

总之,在语文学习上,学生支配的时间越少,在学习上的依赖思想就会越严重,自学能力就会丧失殆尽,厌学语文的思想也会与日俱增。

像这样一种状态,他们又怎么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呢?问题三:培养目标的片面性,也是导致学生语文整体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琅琅的读书声听不到了,学生在校说话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似乎对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很重视,但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几乎是一片空白。

即使是读写能力的培养,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阅读方面,学生的迁移理解能力还很差。

在写作方面,也很难找出几个不怕写作的人才。

问题四:阅读面窄,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据调查,90%的同学学习语文,仅以掌握教师在课堂上强调的知识点为满足,很少有意识地进行课外阅读,如有,也只不过是一种消遣性的。

而10%的同学,不仅能消化老师在课堂上所强调的知识,而且还有意识地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了大量的摘记,这部分同学往往是语文能力较强的人才。

问题五:一以贯之的“指令性”作文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每期八篇作文,这几乎成了老师和学生每期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这种“指令性”的写作,究竟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多大益处,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效果并不显著。

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这种“指令性”的写作训练不仅没有序列性,而且具有盲目性,重复训练多,缺乏目的性和阶梯性。

据调查,如“我的老师”“一位×x的同学”等作文,有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竟写过8次之多。

问题六:教学形式的单调性,教学双方的协同性差,也影响了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作为知识的“传声筒”,重结果忽视过程,重教法遗忘学法,重主导淡化主体,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仍相当严重。

教师满堂灌,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教学思维转,即使学生听得非常认真,这种形式也是要不得的,因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已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据调查,有86%的同学不喜欢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求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学习。

我们常说,“教”为“学”服务,但不等于说“教”可以包办“学”,“包办”不等于“服务”。

如果用“包办”代替“服务”,那就必将会使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个性,从而也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为了进一步深化语文的教育教学改革,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们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探索,采用了一系列的对策来深化我校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具体对策如下:对策一: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明确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学好语文,大而言之,可以更好地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小而言之,则可以更有助才学生学好其它各科知识。

为了克服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我校采取了紧急措施,明确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学校召开了全体语文老师会议,统一了认识,明确了语文教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其次,我班在进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主题班会,探求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改才会“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策二:合理地分配“教”与“学”的时间比例。

在学情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6%的学生要求有自己支配进行语文学习时间的愿望。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改变了过去以老师讲授为主,独霸课堂的局面,将教与学的时间大致按1:2的比例进行分配,大幅度地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大胆地速减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时间。

这样就将传统的讲授型教学开始向导学型教学转化,真正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使学生由接受学习开始向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方面转化,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开始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开始向主动接受知识,形成能力方面转化。

给学生课堂上一块自由的天空,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观念的突破口。

对策三:注重教学培养目标的全面性。

为了克服语文教学中培养目标片面性的倾向,我们确定了以培养学生“四能”(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的语文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教学改革,我们确立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仅是一个教学例子”的观点,在教学中,按照“四能”的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对策四:拓宽阅读面,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坚持读报了解社会变化的同学不足10%。

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面窄的问题,我校为学生广泛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期以来,我校采取了增开语文阅读课,开放阅读室,增设报窗等措施,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策五:减少“指令性”作文,增加学生自由写作的机会,激励学生大胆写作,积极写作。

为了改变传统的写作训练方式,我们采取了“指令性”作文和学生自由写作相结合的训练方式。

就是“指令性”作文,我们采取了让学生先说后写的过程,将说写能力有机结合进行训练。

在作文批改方面,将学生的自评、互批以及教师的点评相结合,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鉴赏水平。

对于学生自由作文,我们采用了一检查一评比的督查方式。

一检查,就是检查学生的日记或手抄本,以及期末的手抄报(内容必须是学生自已的习作)。

一评比,就是评比学生在“校园之声”播出稿件的多少,在学校“芳草地’,“安乡校园文艺”等上面发表的文章多少,规定每位学生至少要在班级习作选中有一篇较好的作文。

通过采用这种训练方式,开始使学生由被动写作向主动写作转化,诱发了学生的创作冲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