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震撼人心临终遗言纵观华夏五千年,细数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伟人或英雄的临终遗言,其中的爱与恨、喜与悲、慷慨与悲凉、遗憾与悔悟,却让人看到在这最后的契机面前,作出回答的往往是一声叹息——太多的人,纵然打动人心,他们的生命面前所横亘的,依然是一面执迷的墙。
德行高洁者的担当和骨气,与智者的心地光明,只是其中的灵光一闪。
1、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伍子胥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
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2、豫让(春秋)【吾可以下报智伯矣!(《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卿智瑶(智伯)家臣。
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
为了给智伯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自己成为哑巴,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却未遂,而为赵襄子所捕。
豫让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
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据说当时赵国的志士们听到豫让死的消息,皆痛哭流涕。
在中国的历史上,像豫让这样的刺客是不为正统所容的,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重义轻利,为知己者可奋不顾身的任侠精神却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豫让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他“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足以令后世忘恩负义者汗颜!3、白起(?—前257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战国时著名将领、军事家,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最后被秦昭襄王赐死。
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
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
4、荆轲(?—前227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荆轲列传》)】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后,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5、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列传》)】李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李斯临刑前李斯看到自己最心爱的的幼子也在待斩行列内,忽然悲从心来,怆然曰:“我真想能像你儿时那样,父子俩牵着爱犬阿黄,带着猎鹰,出上蔡城东门去追捕狡兔啊,如今是不可能了!”听者无不落泪。
6、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绝命词《垓下歌》)】项羽项羽,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
项羽汉王曾与刘邦展开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被刘邦所灭,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前吟唱的一首诗,是足以惊神泣鬼的一首壮歌,抒发了项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其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千百年来,它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7、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后被吕后所杀,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三分天下而王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韩信被夷三族。
韩信8、李广(?-前119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李广,西汉时名将。
曾让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临死时李广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绝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
”于是拔刀自刎。
9、刘备(161年-223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
刘备病重时,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之事嘱托给他。
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如果嗣子可以辅佐,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
”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全力,以忠贞之节辅佐,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教训刘后主说:“你和丞相一起共事,待他要像待老父一样!”10、孔融7岁的女儿(201—208年)【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
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
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
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
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
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不伤之。
(《后汉书·孔融传》)】孔融(孔融)女儿年七岁,儿子年九岁,因都幼弱,得以保全,寄养在别人家。
两个孩子下棋,父亲孔融被捕,也不为之动。
左右的人说:“父亲被逮捕,你们都不起来,为什么?”女儿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而卵不破的呢?”主人给他们肉汁,儿子口渴喝了,女儿说:“遭遇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号哭而停止。
有人对曹操说了这件事,于是决定都杀掉。
等到捉拿的人到,女儿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灵魂,得以见到父母,这不正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吗!”于是引颈受刑,面色不变,没有人不为之悲伤的。
11、嵇康(224-263年,一作223—262年)【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晋书·嵇康传》)】嵇康,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大名士,“竹林七贤”领袖。
因与司马氏政权的不合作态度,遭其忌恨,又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39岁。
临刑之前,嵇康神色不变,索讨古琴来弹奏,弹的是《广陵散》。
弹奏完毕,嵇康说:“袁准曾经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不肯传授给他。
从今之后,《广陵散》绝了!”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求以嵇康为老师,想用这种方法来救他,未成。
12、冉闵(?-352年)【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
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晋书·冉闵传》)】冉闵,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以勇猛著称。
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
冉闵生于五胡乱华的黑暗时代,汉族儿女在胡人的屠刀下几乎亡国灭种,冉闵以著名的“杀胡令”几乎屠灭多支胡族,成为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既受到民族英雄的尊崇,也背负着屠夫的骂名。
冉闵最后一战中,冉闵乘朱龙马,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迎击,斩杀三百余名鲜卑兵。
顷刻间燕地骑兵蜂拥而至,重重包围住冉闵,终于被擒。
慕容儁让冉闵站在面前而问他:“你这个奴仆下人,为何妄称天子?”冉闵答道:“天下大乱,你们夷狄之族,人面兽心,尚且意欲篡位谋反。
我乃一世英雄,为何不能做帝王?”慕容儁大怒,斩冉闵于遏陉山。
其时,山左右七里草木全部枯萎,蝗虫大起,自五月起天旱不雨,直至十二月。
慕容儁派使者前往祭祀,谥冉闵为武悼天王,当天降大雪。
13、檀道济(?—436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宋书。
檀道济列传》)】檀道济,南朝宋名将,“三十六计”作者。
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
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
临刑前,檀道济投帽子于地,愤怒地喊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檀道济被枉杀,国人痛心。
消息传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南朝宿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檀道济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众将北伐。
东线屡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抵瓜步,欲饮马长江。
面对一江之隔的劲敌,宋文帝长叹一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可此时檀道济已屈死十四年了。
14、苏轼(1037—1101年)【西方不无,着力即差。
(《东坡纪年录》)】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文化大师苏轼在常州病逝。
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
”(端明学士应该不要忘记西方啊)苏轼喃喃回应说:“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西方世界不是没有,但却是不能使力的)。
好友钱济明也凑近他的耳朵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
”(先生一生都在践行于此,此时更应该使力)苏轼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着力即差。
”(使力就全错了)佛家讲不执、随缘。
大半生向佛的东坡居士,用生命中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佛法的终极领悟。
15、宗泽(1060—1128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过河!过河!过河!(《宋史·宗泽传》)】宗泽,宋朝名将。
刚直豪爽,沉毅知兵。
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
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而卒。
当时宗泽忧愤成疾,背上长毒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