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命题整体特点
1.渗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表现在:(1)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选材具有时代气息,
在阅读方面,第二篇现代文阅读就透露出了九年级学生面对的话题,最关注的问题——如何面临升职中还是升普高,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则回归到传统的爱的主题上面,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一定
程度上起到了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作用。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3)注重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在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个问题上,充分体现培养学生这种探究精神,让学生对于不同
的观点与看法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
将语文知识扩展成为一定的人文关怀。
2.体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表现在:
(1)、加强了对传统文学知识的巩固,如考试了对四大古典小说中内容的解读。
(2)、考试在积累与运用里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比如鲁讯对悲剧与喜剧的评价。
(3)、紧扣中考的题型,以及中考的考试指挥棒,对于一二年的中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彰显了语文的工具性与文学性的很好的统一的特点。
(5)、作文题目能够给学生很好的发挥空间,但对学生的把握主题的能力又有很好的考察
作用。
3、考试的试题更趋灵活,难度明显加大。
表现在:
(1)题目都是灵活的,基础题很少,侧重于考查阅读理解和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2)有的试题挺难的,如:名著阅读、分析探究及文言文阅读试题。
(3)有的材料比较艰深,如:驳论文段阅读。
这次考试一反常态,考了一篇这样的文
章,使有些学生显得束手无策。
(4)有的题干很长,审题有难度。
(5)作文不限制写作的文体。
三.具体试题分析及学生答题情况
11、积累与运用
在这部分试题里面,有的学生没有认真把握好字与句子的正误,导致失分,失分率为29%。
其次在概括中心要点的题目中,依然有学生的概括能力弱,失分的人也有。
2、现代文阅读中,学生对于驳论文的阅读表现不怎么好,对于驳论的方式,以及立论点把
握不准。
3、作文
作文题目很好,用材料加上题目的形式,材料隐含提出作文要求。
较宽泛,给学生选
材以广阔的空间,学生写作有话可说。
重点考查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引题材料要求明确,不设置审题障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有关作文要求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
活。
学生作文时存在以下问题:
①学生审题粗心,竟然把命题作文当作话题作文来写,大约有1/4的学生,把题目写成各
种各样的题目,,当然更没看清作文的隐含要求,要求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学生没有注
意到。
②取材不新颖,较为老套。
③立意不深,较为肤浅。
④语言平淡,不够生动。
总之,优作较少,泛泛而谈、没有特色的作文很多。
在审题和立意方面,老师还要加强
指导和训练。
四、今后教学反思
1.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并着重引导学生转化为一种应用的能力。
文体知识也不容忽视,要给学生讲懂讲透。
2.训练学生阐述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文章并准确理解概括主题含义。
3.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重视审题训练,引导区分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多进行
片断或专题训练,加强作文语言的感染力训练。
教会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使学生的写作水
平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1、试题难度适宜。
从整套试卷来看,试题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
知水平,难易程度适宜。
从选取的阅读材料来看,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便于多数学生阅读答题。
从题目设置来看,多为提取信息、理
解内容和写法,做到了材料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学生普遍反映答题比较顺手。
试卷在难度上既照顾了中下等学生,让他们有话可说,又使尖子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既侧重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注重了能力的考查。
试题特别注重学生的人文性教育,侧重考查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感受,靠死记硬背得分的试题相对较少,主观性试题比例明显增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2、试卷结构合理。
试卷整体结构设计合理,语文知识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和写作的安排与中考题型设置完全一致。
实践证明,这种结构设计简约、科学、合理。
特别是课外阅读的安排更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3、试题贴近学生生活。
本套试卷把握了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更
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如第一部分“语文知识积累与综合运用”,要求学生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考查了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阅读“这个形象与你所知道的哪种现象相类似?”阅读“如果请你续写,你将续写哪方面的内容?”考查了学
生理解文本表达个性认识的能力,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4、试题综合性较强。
试题将语文知识积累与语文综合运用整合
起来,这既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与规律,也体现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如对段落的阅读考察涉及到字、词和句,既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综合性较强。
如果说本套语文试题有些美中不足的话,可否尝试改变孤立默写的考查形式,将名句默写融入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做到学以致用,可以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文言文阅读部分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扩大文言知识考查的覆盖面,这样更能综合考查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情况;此外,作文题目的设计似乎有些生搬硬套之嫌,而且不便于中学生审题,内容不好把握,容易落入俗套,体裁也很难驾驭,
容易写成议论文,应降低审题的难度。
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份试题仍沿袭三大板块,考查全面,试题涉及诗词默写、拼音、汉字考查、修改病句、名著阅读、新闻知识、字词释义、朗读节奏划分、翻译句子、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文体相关知识等等。
同时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及时代性。
二.试卷分析
(一)积累运用:
一是古诗默写出错较多,考生理解能力不强。
二是错别字较多,基础知识不扎实。
错误较多的是“抑扬顿挫”。
还有病句修改,三成考生找不出病句。
三是语言概括能力不足,加新闻标题题,近半数以上考生抓不住关键信息,概括不全面、不准确。
(二)阅读理解
1.说明文阅读,出错较多的有:考生对说明文文体知识掌握问题较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基础。
考生阅读习惯不到位,从文中找不到关键信息。
说明方法术语不够准确,作用由于概括性强,许多考生答不到点子上,抓不住中心句。
同时,答题语言不够规范,答得过于简单。
2.议论文阅读,出错较多的有:考生对作用概括不全面,只答结构上的作用,而没有答出内容上的作用。
第15小题概括中心论点时,不是用完整的一句话,而是用标题,而标题是短语,概括不全面。
考生对作者的思路把握不准确、论证过程概括不全面。
3.记叙文阅读,出错较多的有:考生由于不了解侧面描写,有近三成考生找不出句子。
考生要么只是结合文章主题写,没有自己观点和语言,要么撇开文章自己胡编乱造,失分严重。
4.文言文阅读,出错较多的有:考生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翻译不够准确。
“评价作者”,对欧阳修的理解与文章主题混为一谈,不够全面。
(三)作文
选择半命题作文的考生较多多,基本能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但多数考生写作情况不尽人意,视角窄,内容空,无病呻吟,主题含糊,甚至瞎命题,编瞎话,再加之书写潦草,得分差别较大。
四、教学建议
1.抓好学生的书写习惯。
小学阶段在此方面抓得很到位、很有效。
老师不仅要在习字时间进行必要的巩固训练,更要在平时强调、要求,抓出成效。
2.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学生错别字较多,词语解释、翻译等问题(特别是文体常识)的解决只能靠落实,但一定要注意科学的方法,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意思,切忌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
对于易错的词句,老师一定要加以强调,反复落实。
3.要广阅读,多积累。
学生每天应不少于半小时的阅读、积累。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只靠讲或只凭练都是不行的,在进行阅读训练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文本,注重对解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训练,要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必须要掌握的解题步骤、解题规律、方法和技巧,要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试题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解题辅导。
还要进行必要的正确与错误答案的比较、分析,找出答题错误的真正原因,从而帮助学生避免重蹈覆辙,引以为戒。
要努力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阅读和解题的有力武器,切实提高语文阅读和解题的能力。
4.加强对学生写作的指导。
利用学生中的范文给学生讲解写作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并让学生通过日记、随笔等写作练习,在多看、多练、多比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老师们关键要在重视、指导、讲评(批改)、坚持上下功夫。
5.加强考生答题技巧的训练。
平时训练试题不在多,而在有效。
关键要加强考生答题技巧的训练,规范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