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编号: SZ-DL-02-2010编制: 郑志飞审批: 贺建端无锡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二0一0年十月目录2-1桥梁工程施工测量工艺标准----------------------------------------- 1 2-2桥梁明挖基础、基坑回填施工工艺标准 ------------------------- 8 2-3桥梁钢筋施工工艺标准 --------------------------------------------- 14 2-4桥梁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 ------------------------------------------ 33 2-5钢筋混凝土墩台施工工艺标准------------------------------------ 53 2-6砌石墩台施工工艺标准 --------------------------------------------- 66 2-7钢筋混凝土盖梁施工工艺标准------------------------------------ 76 2-8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施工工艺标准 -------------------------- 96 2-9桥梁支座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125 2-10预制梁、板吊车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133 2-11预制梁、板双导梁设备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 145 2-12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预制工艺标准--------------------------- 163 2-13、后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预制工艺标准 ------------------ 187 2-14预应力混凝土真空灌浆施工工艺标准------------------------ 212 2-15桥面混凝土铺装层施工工艺标准------------------------------ 218 2-16桥梁伸缩装置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228 2-17现浇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施工工艺标准--------------------- 234 2-18桥面APP卷材防水施工工艺标准 ---------------------------- 242 2-19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标准 --------------------------------------- 2472一1桥梁工程施工测量工艺标准(201)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公路及城市桥梁工程施工测量。
2 施工准备2.1仪器设备2.2辅助工具和材料2.3作业条件,水准点不得少于两个,资料齐全、有效。
,持证上岗。
2.4技术准备,勘查施工现场。
,履行审批手续,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3 操作工艺3.1工艺流程3.2操作方法,设计或勘测单位向施工单位交桩,施工单位应由测量负责人接桩。
,并附有桩位平面布置图、坐标和高程成果表等交桩资料,交接桩后办理交接手续。
,交接桩数量能否满足定位测量需要,如果桥梁与在建道路连接时,应在连接处向桥区外多交至少一个坐标点,以便于和道路进行联测,并根据现场通视情况,向相关单位提出补桩加密的要求。
,并做好标记。
,必要时可采取混凝土加固、砌井、钉设防护栏杆等措施。
,检查成果表中的各项计算是否合格。
,高程复测应采用附合水准测量方法。
复测精度不应低于原控制桩的测量精度等级。
,并向监理或建设单位提交复测报告,复测成果得到确认后方可使用。
(1)平面控制网应根据地形、地貌和桥梁形状布设,小型桥梁可在原有导线网的基础上做适当加密形成桥区加密平面控制网,但应尽量形成直伸导线,以保障测量精度。
特大桥、跨河桥或跨高速公路桥的平面控制网,可根据桥形和地形及施工要求布设成三角网或导线网。
(2)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定的三角点、二级以上的导线点及相应精度的GPS点,均可作为桥梁工程的首级控制。
(3)平面控制网通常采用导线测量、GPS测量和三角测量等方法测设。
水平角测量采用方向观测法,距离测量宜采用电磁波测距,并应选用与控制网精度要求相应的等级。
(4)点位应设置稳定,控制点间通视良好,便于施测和长期保留。
(5)桥区平面控制网测设后应与道路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并绘制点位布置图,标注必要的点位数据。
(1)首级高程控制网应布设成环形或附合水准路线,并与道路高程控制网联测。
(2)2000m以上的特大桥一般为三等水准测量,1000~2000m的特大桥为四等,1000m以下的桥梁为五等。
(3)在多丘或山地不便于进行水准测量时,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其精度应满足相应等级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4)高程控制点应布设在土质坚实、便于施测的地方,并定期复测。
,在墩、台的轴线上布设控制点或引桩。
也可直接用桥区控制点作为墩、台定位的控制点。
,定位后应对墩、台实际位置与设计的相关数据进行校核。
,标注点号及与墩、台各部位的数据关系。
,按设计图纸先测放出墩、台位置控制线,再进行细部放样。
,必要时利用悬吊钢尺,将高程引测至基槽内,并在距槽底1m处稳定的坑壁两侧布设临时水准点。
,用轴线交会法或极坐标法进行定位。
施工前应对各桩基分别定出十字控制桩,以便于施工过程中进行检查。
,同时,必须用三个控制点进行交会。
,沉井下沉前的高程测放和在下沉过程中的监控一般采用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
,也可用极坐标方法或角度交会法进行施工放样。
,高差较大时用钢尺悬吊法配合观测。
,检查同一梁台的墩柱间距以及与相邻梁台的跨距,符合设计要求后再根据梁台中线和墩柱中心点进行垫石放样。
,并复测支座顶面的高程和平整度。
,分别弹上护栏边线或控制线。
沿护栏边线测设高程点,直线段点间距lOm测设一点,曲线段点间距2~5m。
根据测设的高程点控制护栏顶面的安装标高。
,并在护栏内侧的立面上测设桥面标高控制线。
,由承接竣工测量的单位编制《竣工测量成果报告书》,由建设单位5 成品保护;合同工期在两年以上的用混凝土桩、桩顶用钢筋断面划十字线作标志。
桩底的埋深应在当地冻土层以下。
;在桩位旁钉设标志牌、标注桥名和点号;特殊桩位应钉设三角架或搭设围护栏进行保护。
,雨水多的地区应增加复测次数。
,使施工人员和当地群众高度重视,做到不碰撞桩位、不在桩位上堆压物品、不遮挡桩位之间视线。
,需要进行复测或报验时应有专人在现场负责保管。
,原始测量数据应保留原件,需要使用时可采用复印件。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测量中坚持测量作业与计算工作步步有校核的工作方法,做到“有测必复”。
以保证测量成果的正确可靠。
,观测中注意消除视差,尽量使前后视线等长和选择奇偶测站的操作方法,必要时采用上午往测、下午返测的方法进行观测,以避免闭合差超限。
,如缺少高精度测距设备时可采用角度交会法进行定位,以提高定位精度。
,交会时也不能将仪器始终固定在某控制点上,而应根据交会点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控制点。
必要时也可在控制网上增设插点,以保证定位精度。
7 质量记录8 安全措施,严防碰撞,不得将仪器架设在不稳固的基础上及易坍塌的沟槽边;架设仪器的场地应清除杂物。
在堤岸上作业时应注意保持安全的距离。
,遇有特殊情况时应设专人负责安全监护和疏导交通。
,在高空作业时应系好安全带,上下施工作业面应走安全通道,不得翻越公路护栏或攀爬脚手架。
2—2桥梁明挖基础、基坑回填施工工艺标准(202)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公路及城市桥梁工程的桥墩和桥台基坑土方工程。
2 施工准备2.1机具设备2.2作业条件,应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下、地上障碍物清除,完成对地下管线进行改移和采取保护措施。
,并做好临时性排水沟。
,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
,并进行必要的加固或加宽。
,应根据桥梁工程墩台的大小、埋深、机械性能、土方运距等情况加以确定。
,完成机械施工无法作业的部位。
2.3技术准备,编制土方开挖施工方案,并向有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
,应根据当地工程地质资料,采取措施将地下水位降至基础底面以下0.5m后再开挖。
3 操作工艺3.1工艺流程3.2操作方法,水准基点(桩)和开槽的上口灰线尺寸,必须经检验合格,并办理预检手续。
⑴桥墩台基坑尺寸应满足施工要求。
当基坑为渗水的土质基底,坑底尺寸应根据排水要求(包括排水沟、集水井、排水管网等)和基础模板设计所需基坑大小而定。
一般基底应比基础设计的平面尺寸宽0.5~1.Om。
当不设模板时,可按基础的设计尺寸开挖基坑。
⑵基坑坑壁坡度应按地质条件、基坑深度、施工方法等情况一般确定如下:a.在天然湿度的土中,开挖基坑时,当挖土深度不超过下列规定时,可不放坡,不加支撑。
密实、中密的砂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砂土)不深于1.Om;修整槽边。
,对于墩台采用扩大基础应按设计地基承载力要求对基底进行钎探检测。
,基坑应及时回填,回填前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础混凝土的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2)在复土线以下的结构,应通过隐蔽工程验收;3)基坑内不得有积水、淤泥和垃圾等杂物。
,填土中不得含有淤泥、腐蚀土及有机物等;回填应分层填筑并压实。
回填过程中检查填筑厚度、填料含水量和压实度。
填筑厚度及压实遍数应根据填料材质、压实度及所用机具确定。
3.3季节性施工,否则开挖面不宜过大,应逐坑、逐段、逐片分期完成。
,在基坑四周外0.5~1m处设排水沟和挡水埝,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内。
当基坑较大地下水位较高时,应设临时排水沟和集水坑。
基坑人工清底到设计标高后,应及时浇筑垫层混凝土。
,应注意边坡稳定。
必要时,可以适当放缓边坡或设置支撑。
,基底不得受水浸泡,基底上的淤泥必须清除干净,其他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杂物必须处理。
,作业方法应按冬施方案进行。
,应在冻结以前用保温材料覆盖或将表层土翻耕耙松,其翻耕深度应根据当地气温条件确定,一般不小于0.3m。
,必须防止基底土受冻。
当混凝土垫层不能及时施工时,应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适当厚度的松土,或用其他保温材料覆盖。
4 检验标准4.1主控项目,应按规定处理至不低于基底原状土状态。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按设计要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触探试验或其他形式试验。
检查地基处理记录(或报告)。
;基坑支护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用钢尺量,检查基坑监控、监测记录和施工记录。
;支撑方式、支撑结构尺寸应符合设计或方案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超过2m时,在距沟槽边lm处设置两道不低于1.2m高的护身栏。
施工期间设警示牌,夜间设红色标志灯。
,堆土距放坡的沟槽边大于l.2m。